抢花炮(民间传统体育活动)

抢花炮,是侗族、壮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中流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抢花炮运动最早出现于广东省的一个码头上。抢花炮运动一源于神话传说;二源于庙会活动;三源于节日集市活动。而神话传说成为抢花炮运动的主要起源因素。1982年,在呼和浩特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被列为表演项目。1986年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列为比赛项目,并制定了《抢花炮竞赛规则》。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组织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和学者对《花炮竞赛规则》和《花炮竞赛裁判法》做进一步的修改。

抢花炮深受湘、鄠、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或秋收后最为频繁。如今,在贵州省的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湖南省的通道、新晃等地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节日——花炮节。抢花炮的蕴含了深刻的伦理道德观念、体现了民族精神,具有健康养生与娱乐休闲价值,发展节庆民俗与宗教信仰,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不仅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还推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词源释意

抢花炮,是在侗族、壮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中流行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抢花炮运动起源于生产生活中,古时在湘、鄂等省边界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中,交通不便,封闭的社会环境中,抢花炮运动成为当地人们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

发展历史

运动起源

相传诸葛亮当年南征时,为了让山寨之间加强团结,通过所创的抢花炮活动让人们相互交往,增进友谊。清朝光绪年著《贵县志》卷五《纪人节令》中描述壮族抢花炮情景:“城厢初二日,众会社前放花炮,大小不等,大者高丈余,小者亦尺许,周身糊以花纸,名曰花炮。有头、二、三等名目,结草环为标识,轰起时,接得者谓之得炮头。会董用鼓吹、仪仗送琉璃镜一座,至其家,香花酒烛供奉堂中。次年及期,亦照样另备屏镜、大炮、金猪,鼓乐送至社前,谓之还炮。”

抢花炮运动近代出现于广东省的一个码头上,由于在码头工作的工人生活枯燥无聊,为了增加生活情趣,他们开展了一项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最开始是用炮圈进行的,主要特点就是娱乐与运动相结合的民间活动。抢花炮运动一源于神话传说;二源于庙会活动;三源于节日集市活动。而神话传说成为抢花炮运动的主要起源因素。

关于抢花炮的起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古时的抢炮还愿酬神仪式,所以掩花炮古称“还炮愿”。二说源于求子,传说谁抢得花炮,谁就会获得天神所赐之福、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据《三江县志》记载:“花炮会,多在上巳日举行,六甲人、壮人皆盛行。”由此可见,花炮会多在阴历三月初三上巳日举行。

抢花炮运动的发展并不顺利。1949年后,由于我国当时在国际中的地位比较低下,加上综合实力和经济的落后,体育运动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包括抢花炮运动。之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抢花炮运动被相关政府部门列为民族文化遗产并且大力发展和弘扬。

运动发展

抢花炮深受湘、鄠、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喜爱,这一活动从未间断,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或秋收后最为频繁。如今,在贵州省的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湖南省的通道、新晃等地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节日——花炮节。

规则演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国家体委和国家民委有关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对抢花炮进行了挖掘、整理,在保留其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抢花炮进行了适当的改革。1982年,在呼和浩特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被列为表演项目。1986年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列为比赛项目,并制定了《抢花炮竞赛规则》。1987年10月18—23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了九省、区抢花炮邀请赛,有湖南、四川、广东、贵州、河南、广西等8个运动队参加,抢花炮运动被广泛地推广普及。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组织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和学者对《花炮竞赛规则》和《花炮竞赛裁判法》做进一步的修改,更利于全民健身的普及与开展。2007年1月,抢花炮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运动器材变化

在民间兴起的抢花炮运动最开始是由村与村进行比赛的,在开展该运动之前,每个村都会请技艺高超的编织艺人用藤条编织比赛用的直径2~4cm左右的圆圈,然后用红色的布子进行缠绕并扎紧,之后将制作的圆圈抢在抢有火药铁炮的口上方,并将之点燃用于比赛开始的响令。但是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抢花炮运动的比赛规则也不断地完善。材料方面主要由以前的藤条制作发展为铁制造;大小方面则变为直径15cm左右的铁环;燃料方面由火药改为电子设备,并且将其移动到比赛场地外部。

比赛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抢花炮运动对参赛的人数没有规定,没有标准的比赛规则,在运动和比赛过程中,花炮只抢3炮,抢完结束。在抢花炮的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分队,主要是个人赛,即各白为阵。比赛的场地主要在山上或者在河边,没有范围限制,周围都可以是比赛场地,所以参赛者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至关重要。最后抢到的花炮由参赛人员送到裁判处算成功。

现代的抢花炮运动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比赛不再以3炮为取胜的时间,而有了明确的规定为40min,分为上、下2场;场地有了标准的尺寸;对比赛人数和队伍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将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与现代体育竞赛相结合,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

比赛种类

正式比赛

正式的抢花炮比赛在长60米、宽50米的场地上进行,双方各出场8名运动员;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0分钟,中间休息10分钟。比赛开始,抢得花炮的一方运用传递、掩护、假动作等向对方炮台区跑进,另一方则以拦截、阻挡、追赶、搂抱等方法抢到花炮或阻止对方持花炮者前进。持花炮者将花炮投入对方花篮内即得1分,在比赛时间内,得分多的为获胜队。

民间比赛

民间的抢花炮比赛,没有固定的场地与界限,通常设在岩坪、田坝、河岸或山坡上;一般分头炮、二炮、三炮共抢三次:没有时间限制,最终将抢得的花炮送至庙里则为获胜。

现行规则

比赛方法

每个队可由一名领队、一名教练员和不超过16名的队员组成。每场比赛:每队上场人数为8人。

比赛时间

全场比赛时间为40min,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20min,两个半场之间休息10min。如比赛结束时比分相等,则进行决胜期比赛,以抛币方式选择场地,决胜期时间为6min,分上下、两个半场,每半场3min,两个半场中间只交换场地不休息。全场比赛的下半场与决胜期之间休息5min。暂停、进炮至重新发炮及裁判员要求的暂停,不包括在比赛时间内。

比赛得分和计胜方法

1.持花炮队员将花炮投进花篮或进入对方炮台区,把花炮抢入花篮即为得分。每投(抢)进1次得1分。

2.持花炮队员误将花炮投入本方花篮内算对方得分。

3.持花炮队员进入对方炮台区后因受伤而无法将花炮抢入花篮内,应判该队员进炮得分。

4.在比赛时间结束时,得分多的一队为胜。比赛过程中,一队因场上队员不足5人,判该队为负。当判定比分落后方为负时,场上比分即为最后得分;当判定比分领先方为负时,则该场比分为2:0。

5.当决胜期结束,双方比分相等,则以罚点炮的方式决定胜负。以罚点炮决定胜负应按下述方法进行:以抛币的方式决定两队罚点炮的先后顺序:每队各出5人(必须是比赛结束时的场上队员),按排定顺序交替轮流进行,如一方的进炮数已明显超过对方时,则比赛结束,判该队获胜:如双方各罚完5炮后比分仍相等,则两队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直至决出胜负。

场地

1.比赛场地为表面平坦的长方形草坪或土地,长60m,宽50m。场地的所有界限均为白色,线宽12cm,线的宽度不包括在场地之内(接炮区、炮区除外)。

2.长线叫边线,短线叫端线。场地边线外2m和端线外4m以内不得有任何障碍物。

3.接炮区:以场地的中心为圆心,画一条半径为5m(从外沿量起)的圆为接炮区。

4.炮台区、炮台区线和罚点炮线:在距离端线中点两侧4m处各画一条4m与端线垂直的线,再画一条线将其两顶点相连,与端线平行,该区域为炮台区。炮台区两立柱之间与比赛场地端线重叠的线为炮台区线。炮台区线即为罚点炮线,距离花篮架 3m。

5.罚炮区、罚炮区线和端线发泡点:以端线中点为圆心,以11m(外沿量起)为半径,画一条弧线与端线相交,弧形区域为罚炮区。弧线为罚炮区线。罚炮区线与端线交点为端线发炮点。

6.运动队限制区:在边线中点无障碍区外记录台两侧各10m处,向两侧各画一个 3mx10m 的活动区为运动队限制区。

器材

1.花炮:花炮为直径14cm的彩色圆形饼状,外圆成轮胎形,厚2.5~3.0cm,用不会伤及队员的橡胶制成,重220~240g。

2.送炮器:能将花炮击向前上方10m以上高度并落在接炮区域内,同时发出响声的发射机器。

3.花篮架:高80cm,置于炮台区内距端线中点3m处。花篮架用直径不超过 20cm 的圆木制成。

4.花篮:花篮为高30cm,篮口内沿直径40cm的圆柱体,用竹或塑料制成,花篮固定在花篮架顶端。

主要术语

抢花炮运动的基本技术包括进攻技术和防守技术两大类。其主要有脚步移动、持炮、传接炮、抢空中炮、发任意炮、界外炮、罚点炮、搂炮、倒地、突破等技术。

脚步移动技术

抢花炮比赛的脚步移动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比赛中常用的脚步移动技术有:起动、迂回跑、变速跑、变向跑、侧身跑、后退跑等。

持炮技术

持炮是指握炮的方法与技巧,它是一切进攻技术的基础。持炮分为单手持炮和双手握炮两种。

传、接炮技术

传、接炮技术是抢花炮比赛中运用最多的技术动作,传、接时要巧妙地通过假传、接或真传、接来分散对手防守的力量,从而发动进攻。根据传、接炮的不同方式,分为单手肩上传炮、体侧传炮、体前低手传炮、单手接饱和双手接炮等传接炮的不同方式,分为单手肩上传炮、体侧传炮、体前低手传炮、单手接炮和双手接炮等传接炮技术。

传炮技术

1.单手肩上传炮:以右手传炮为例,面对传炮目标,两腿前后开立约同肩宽,膝部微曲,右手拇指从前往回扣,其余四指及掌心紧贴花炮。传炮时,后退稍用力蹬地,借助转体带动肩、肩带动手臂加速前挥,身体重心前移,向传炮目标屈腕,扣指将炮传出,头部始终保持正直,目视目标。传出的炮飞行弧线不要太大,尽量控制炮的落点,以在接炮队员的胸部高度为宜。肩上传炮有力、准确,它是运动员最基本、最常用的传球方法。

2.体侧传炮:以右手传炮为例,当接住低于腰部的来炮时,且传炮距离较近,右手随缓冲动作持炮后引,并根据传抢方向的需要,决定伸踏的方向,重心移到屈膝的后支撑腿上,上体转动,左肩对准抢的方向,头保持正直,两眼正视目标。传炮时,后脚蹬地,重心前移,带动转腰送胯与摆警,右臂经体侧前挥时肘应前引,前臂伸展约与地面平行,并伴以挑腕外旋将炮传出,炮在空中呈平旋飞行。由于体侧传炮横向打击时角度大,所以挑腕外旋务必对准目标,以免左右偏离太多而造成失误。

3.体前低手传炮:以右手传炮为例,右手将炮持于体前,先向后预摆然后向接炮队员方向挥臂、拨腕、挑腕将炮传出,传出的炮飞行弧度稍大,根据接炮队员距离远近,炮的落点尽量控制在接炮队员的胸部高度。

接炮技术

1.单手接炮:以右手传炮为例。首先判断炮的飞行情况,确认落点,然后快速移动,面对来炮,向前上方伸出右手,以虎口迎炮,当炮触及虎口时,手指迅速向内扣握,并顺势屈臂缓冲。

2.双手接炮:首先准确判断炮的落点,然后通过快速移动至炮的正面,两手五指自然张开,手掌向前成半球状,两拇指相对成“八”字形。当炮触及手掌时,两手迅通向内扣握并顺势屈臂缓冲收至腹前。这种接炮技术动作重心稳、伸展幅度大,接炮后转入传炮最为便捷,因此,是比赛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接炮方法。

抢空中炮技术

抢空中炮是队员在花炮被抛上天空后进行拦截或防守队员截获对方传炮的方法,是抢花炮运动中最重要的一项技术。抢空中炮有两种:一是在比赛开始时,由司炮员操作送炮器,将花炮冲上10m以上的高度并落在接炮区域内,或比赛中由裁判员抛花炮时抢空中炮二是进攻方在传花炮时防守方准确判断,抢断空中炮。抢空中炮者在准确地判断花炮运行轨迹和落点时,身体重心下降并前移,快速地起动,用单脚成双脚跳起,全身展开,用单手或双手在起跳至最高点将花炮接住。

发任意炮、界外炮技术

发任意炮、界外炮是指发炮队员在犯规及违例处或在界外,利用各种传炮手法将花炮从空中发出,接炮队员在3m外将炮接住的技术。

罚点炮技术

罚点炮运动员面对花篮双脚左右开立站在罚炮线上,略宽于肩,膝微屈,右手持花炮于身体前。重心前移向上,身体前倾,利用单手手臂的小幅度摆动将花炮抛进花篮。

搂炮技术

搂炮是队员在比赛中合理地运用规则、脚步移动,积极地抢占有利位置,借助身体与手臂的力量,阻挠和破坏对方的进攻动作或防守动作,借以达到占据主动权的技术动作。根据比赛的具体情况搂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进攻方对无炮队员的搂炮,一种是防守方对持炮队员的搂炮。

倒地技术

进攻队员可以在比赛中合理地运用倒地技术,利用身体将花炮保护好,借以达到占据主动权的技术行动。在比赛中,倒地动作主要用于抢截花炮炮台区进炮、保护花炮以及自我保护。

突破技术

突破技术是持花炮队员运用合理的移动动作,超越防守人,达到进攻目的的一项个人进攻技术。突破技术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不仅能直接得分,而且还可以给同伴创造良好的得分机会。突破技术还能打乱对方的正常防守,并能造成对方犯规。

突破技术主要有4种:同侧突破、异侧突破、转身突破、跳步突破。

重要赛事

1982年,抢花炮作为表演项目出现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1986年,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将其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87年,在广西崇左县(今崇左市)举行了首届抢花炮邀请赛。

2023年3月25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大将镇大将社区,民众正在激烈地“抢花炮”,围观者将赛场围得水泄不通,气氛热烈。

流行分布地区

岑溪抢花炮

抢花炮是活跃于岑溪的一项民间传统活动,以糯垌镇的抢花炮活动最具特色,自康熙年间起就有农历五月十三抢花炮的传统。后来,重新成立的糯垌花炮会又把每届抢花炮的时间改为正月十三日,其基本内容包括还炮、抢炮、抢炮等。2007年,梧州市政府把岑溪抢花炮列入梧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岑溪抢花炮又被列入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山壮族抢花炮

抢花炮俗称还炮,是壮族举办庙会时的传统体育项目。参赛队每队8至10人,比赛时,将一个直径厘米的铁花环,抢入装有火药的铁铳内,然后点火发炮,将花环送上天空。花环掉落,双方队员即猛烈抢夺或藏或掷,气氛紧张而热烈,在规定的时间里,待裁判员鸣锣或吹哨宣告比赛结束时,花环在那一方手中那一方就是胜利。花环归胜利方保管,第二年比赛时交回炮会进行比赛,故名“还炮”。连山已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抢花炮)”,被广东省民族宗教委、广东省体育局命名为“广东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抢花炮项目训练基地”。

在粤北,这项运动深受壮族、瑶族、汉族等各族人民的喜爱,它既是连山民族传统体育的王牌项目,也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此前,连山花炮队就已经五度捧起中国全省大赛的冠军奖杯,队伍的经历还成为电影《抢花炮》的故事灵感来源,多名队员在影片中“本色出镜”,让抢花炮被更多人知悉和了解。

侗族抢花炮

花炮节是侗族民众盛大的传统节日。林溪镇“农历十月廿六”民族传统花炮节始于清朝乾隆年间,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当地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四炮、五炮,各炮分别具有团结、胜利、幸福等寓意。比赛开始时,炮师将红炮圈抢在铁炮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抢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坠落时,各村寨选手以红炮圈为目标蜂拥争夺,并运用挤、抢、护、拦、传等战术,将铁圈送交裁判台核定才算获胜。

邕宁抢花炮

邕宁壮族抢花炮,分为“还炮”“抢炮”“送炮”3个环节,下午14时许,还炮队伍在龙灯狮子八音的助庆下进行环村大巡游、拜祭仪式后,在还炮组成人墙保护之下,炮头亲手点燃扎成荷花样的主炮,花炮鸣着哨音冲向天空,喷出七彩的粉末,十分壮观。抢炮仪式前,盛大的烟火燃抢仪式,让在场的观众发出阵阵欢呼。用红布和铁线缠绕做成的花炮随着焰火飞向天空,十几支抢炮队就冲上前。大家在泥中推、拉、堵、抢,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场面激烈壮观。

价值意义

蕴含深刻的伦理道德观念

抢花炮运动中所倡导的物竟天择,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群落与群落之间和平竞争的观念创造并规范了本民族伦理道德的人文环境,也为人文内涵的丰富注入道德准则,因此抢花炮运动蕴含着本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

体现民族精神

抢花炮比赛中,人们总是把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和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看作一个地区或是一种民族气质的反映,使获胜者每每出现倾城欢呼的景象,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增进民族内部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健康养生与娱乐休闲价值

抢花炮运动对参与者而言要求身心并重,通过全身各个器官和肢体的运动,达到强健体魄、益寿延年的目的。而对于观看者而言在欢快而激烈的抢花炮的节日各项活动中,可以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享受着抢花炮所带来的欢愉,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达到健康生活的良性循环。

节庆民俗与宗教信仰

抢花炮也是宗教信仰的传承,远古时代,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维,许多民族的人们将不能理解和驾驭的力量以为是神灵的作用,并通过不同的祭祀活动将希望寄寓于这些神灵,抢花炮最初就是为祭祀活动而创设的,这种带有宗教特点的祭祀活动在传承抢花炮运动文化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引导人们参加这项活动,同时对人们参加这种具有祭祀仪式活动的体育行为进行规范,从而对抢花炮运动文化的发展进行引导和控制。

规范人们的生活方式

抢花炮这项民族体育活动产生之初,相应的活动模式也被人们创造出来,这些模式也成为构建人们生活文化环境的内容之一,同时也影响参与者的自身发展,塑造其自身性格,这些共同作用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成为民族的文化符号

抢花炮活动作为广西侗族、壮族等族群生活中创立发展起来的共同的娱乐方式在相同或相近的地域空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地域生活情趣。而且,抢花炮运动所代表的民族体育文化的认同是一种生存方式的认同。例如在“花炮节”中当地的壮族、侗族以共同的节日习俗、娱乐方式形成了高度相似的生活空间和生活方式。使民族能够较为一致的重复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

推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

,抢花炮运动项目以及与之相关的种类繁多的节庆活动与旅游、休闲以及健身等产业结合起来,具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明显优势。“花炮节”活动举行的不仅带动了与抢花炮运动密切相关的器材设备、服装及文化产品的市场活动,而且促进了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歌舞、民俗产品、旅游等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

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30日,由邕宁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办,文化馆协办的2023年南宁市邕宁区壮族抢花炮传承保护工作业务培训班在中和镇孙头坡举行。培训内容包括讲解抢花炮全部流程;民间抢花炮和竞技抢花炮的竞赛规则、流程;学员进行成果展示,培训人数共30人,通过本次培训,进一步推动了邕宁区非遗传承事业高质量发展。该培训班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演示等方式,提升壮族抢花炮非遗项目传承能力,挖掘壮族抢花炮的价值。

相关荣誉

截至2007年,南宁市邕宁区的“壮族抢花炮”、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花炮节”、横州市的“横县炮会”、岑溪市的“岑溪抢花炮”、崇左市江州区的“左州金山花炮节”、百色市田阳区的“田阳抢花炮”、柳州市柳江区的“壮族抢花炮”、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石口花炮节”和合山市的“汉族抢花炮”等项目先后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广西各地独特而又亮丽的民族文化名片。2021年,南宁市邕宁区申报的“抢花炮(壮族抢花炮)”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关文化

关于抢花炮的情景,在清朝光绪年间的《贵县志·纪人节令》中有所记述:“城厢初二日,众会社前抢花炮,有头、二、三等名目,结草环为标识,轰起时,接得者谓之得炮头。”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民国志·赛会娱乐篇》中记载:“花炮会,六甲人,僮人皆盛行,而全县率参加。于集合地点演剧、舞狮子及各种游艺助兴,届时男女威集。其竟赛以冲天铁炮内装铁环,若实弹然。燃炮后,铁炮直冲霄汉,观众闻炮声,即以铁环为目标,蜂拥争取以夺取铁环者按头、三炮依次领奖,其友皆簇拥庆贺,欢声若雷。

2021年4月28日由电影频道出品的少数民族体育电影《抢花炮》,该影片讲述了粤北云岭镇壮族青年们参加全市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故事。这部电影能让更多观众了解“抢花炮”这项民族体育运动,以小见大地感受美丽乡村的新气象。

相关活动

2023年12月8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举办第64届民族传统花炮节,当地民众以民俗巡游、千人多耶、芦笙踩堂、侗族琵琶歌、抢花炮等丰富活动,尽展侗乡多彩风情,吸引湘桂等地数万名民众及游客前往观赏体验。

2024年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二),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那僚庙会热闹举行,吸引了众多来自南宁市区的游客和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赶庙会,感受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作为那僚庙会的重头戏,抢花炮活动备受期待。今年的抢花炮活动吸引了来自横州市、中和镇、刘圩镇等地的3支队伍共300多人。刘圩镇那烈村的村民梁先生顺利抢到头炮,成为甲辰龙年“炮主”。

现代抢花炮运动与传统抢花炮运动对比

竞技性提高

传统的抢花炮运动是从民间的码头发展而来,主要功能是人民为了增加生活乐趣,提高娱乐功能而组织进行的。但是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竞技运动日益重要,相应的体育运动项目所需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与心理能力愈发重要。所以,传统的抢花炮运动被赋予了多方面的体育文化内涵,成为大众积极参与的运动项目。

规范性加强

传统的抢花炮运动虽然有一定的器材,但是并没有明确规定其活动的场地和规则,比赛主要在山坡等地方进行,也没有规定参赛人员运动场所的边界,加之赛前没有明确的队伍分工和人员组织,所以从侧面所表现出来的公平性也欠考虑。随着社会的进步,花炮的重量、质量有了改善,并且明确规定了抢花炮运动参赛过程中的犯规等规则,加强了该运动的规范性与组织性,提高了其公平性。

商业化明显

传统的抢花炮运动主要是为了提高村民的乐趣,在村与村所进行的体育项目,此项目所用的器材等都出自该民族内。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化趋势的加强,抢花炮运动成为全国性的体育项目,很多赞助商把商业眼光投入至其中,在参赛的服装、场地、器材等有了一定改善的同时,不仅提高了该商业品牌的知名度,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