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文化(社会文化的部分之一)

烟草文化虽然是一种商品文化,但它隶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从明代始烟草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人结下不解之缘。首先在北方遍种开来,尔后迅速蔓延到全国,仅管明、清两代的皇帝曾多次尝试禁烟,但终因力不从心而放任自流,以至于到后来大清帝国时太皇太后都吸烟了。

概述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日前(2016年7月)在北京召开“11城市烟草广告调查结果”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控烟协会对国内11个城市烟草销售点、公共场所、户外烟草广告的调查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新《广告法》实施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公共场所的户外烟草广告已得到有效禁止,但烟草销售点成为烟草广告的重灾区,花样翻新的变相广告和促销形式已经成为烟草广告的新动向。

中国是一个吸烟大国。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的吸烟人数超过3亿,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因吸烟而引起的相关疾病,烟草泛滥已经成为威胁国人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更值得警惕的是,在中国的吸烟人口中,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的低龄人口占了很大的比例,这给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造成了很大压力。随着文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对烟草工业的发展实行了遏制,中国近年来也积极推行控烟禁烟,受到了社会的欢迎。

历史

现代大量植物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烟草和吸烟均发源于中南美洲,在墨西哥南部的奇阿帕斯州,仍保留着被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吸烟图,石雕图上有玛雅的神职人员身着礼服,吸着管状的烟斗。

据考古分析,早在3500年以前美洲居民已经在吸烟了。烟草有醉人的香气,具有除乏提神的作用,甚或能治疗某些疾病。作为美洲印第安人的特产,也许烟草的产生和被人吸食,一开始就具有宗教文化的色彩。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古代,无论东方、西方,人们对茫然无知的事物都怀着近乎本能的敬畏,都归结为神明的作用,自然崇拜由此而生。

烟草大约于明代嘉靖末至万历初经菲律宾传入中国南方,后迅速在全国推广种植,吸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至清代,吸烟已成为国人的基本嗜好。如陆以湉《冷庐医话》所说:“今人嗜此者众,烟肆之多几与酒肆埒。”可见当时风气。

文化

礼俗

从明代始烟草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人结下不解之缘。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中国人自然形成了一套吸烟的礼俗。清代提出“八宜”、“七忌”,“五可憎”《昭代丛书·烟谱”》中载:烟有宜口吃者八事,睡起宜吃,饭后宜吃,作文宜吃,观书欲倦宜吃,待好友不至宜吃,胸有烦闷宜吃,案无酒肴宜吃;忌吃者七事:听琴忌吃,饲鹤忌吃,对兰忌吃,看梅花忌吃,祭祀忌吃,朝会忌吃,与美人昵枕忌吃;吃而宜节者亦七事:马上宜节,被里宜节,囊悭宜节,踏落叶宜节,坐芦蓬船宜节,近故纸堆宜节;吃而可憎者五事:吐痰可憎,呼吸有声(指吸、吐烟时)可憎,主人吝啬可憎,恶客贪饕可憎,取火而火久不至可憎。

礼仪

这些吸烟的经验之说值得今人借鉴。现代人吸烟也有“礼仪”可遵,如在公共场所,凡标有“禁烟”提示的地方不能吸烟;在妇女面前,应先表示一下歉意再吸;到别人家里作客时,主人如果不主动敬烟,家中又无烟具,这时客人不应喧宾夺主,取烟递给主人;有客人到来时,主人应主动敬烟,对宗教界人士和奉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不要敬烟;即使自己不食吸烟,对新郎或新娘的烟不能不接,不要随地抛烟头、吐唾沫;在日常生活中,从科学上讲有“三忌,一忌饭后吸烟,二忌烟酒混合,三忌在厕所里吸烟等等。请人点烟时,两手应托住对方的手,以免火头太低,使被点烟者看上去象是在鞠躬;注意“一火不点三烟”,这一点欧州人尤其讲究,据说在1899年的布尔战争时期,一群士兵在距敌方不远的丛林里吸烟,每次都是点到第三支烟时,枪响子弹到,吸食者当即毙命,因为点第一支烟时,敌方发现目标,点第二支烟时板机上瞠,点第三支烟时被瞄准射击。在中国人眼里“三烟”与“散火”谐音,不吉利,故中外都讲究“一火不点三烟”……。这些暨有旧礼新俗,和一定科学道理的吸烟规范,体现了礼仪之邦的本色和烟草文化的内涵。

技艺

在清代的吸烟大军中,不乏将吸烟操练成具有审美意趣的技艺人,据张潮在《虞初新志》中记载:只见其人口中徐徐喷出前所吸之烟,或成山水楼阁,花木禽兽,或成人物造型,海市蜃楼,莫可名状。著名的“纪大锅”(即纪昀)在《阅徽草堂笔记》中也多有关于精彩烟技的描述,声称他儿子纪汝信曾亲眼目睹神乎其神的烟技表演。扬州有位卖水烟的后生,曾驾小艇在西湖上表演奇技,只见他每自吸数口不吐,据李斗《扬州画航录》卷十一所载:移时冉冉为线,渐引渐出,色纯白,盘施空际,复耸耸如髻,色转绿,微如远山。风来势变,隐隐如神仙鸡犬状,须眉衣服,皮革羽毛,无不毕现。久之色深黑,作山雨欲来状,忽然风生烟散。对人谓之“匡烟”遂自榜其船曰,“烟艇”。

也许这些记载不无艺术加工的成份,但观今烟民中,一口气吐出十余个烟圈袅袅直上者大有人在。有的可将燃烧的烟草用舌卷入口中数秒而不熄,而将烟用指弹出数丈开外的人更是时有所闻。当然,比之史书所载的事例来,这显属雕虫小技了,不过也反映出烟草可能具有的某些审美价值。

烟标

最能体现烟草文化浓厚色彩和积极意义的恐怕要算形形色色的烟标了。烟标,俗称烟盒或烟壳,它既是香烟的商品标志,又因其地域、时代和生产者独具匠心的设计而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一张精美的香烟商标在很好地履行它作为商品标志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起到宣传教育,美化心灵的作用。故烟标与邮票、火花、钱币、酒标一起并称为世界五大收藏品。我国曾进行过民意测验,烟标在十类收藏品中名列第三。这些五花八门的烟标经过分门别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有体现鲜明时代特征的烟标,如纪念珍珠港事件的“珍珠港”,纪念卢沟桥事变的“七·七”,纪念抗美援朝的“抗美”。几乎每一个重大事件或节日都有与之相应的烟标。有的烟标一看便知是哪那个年代的产物,如“文革标”,烟标图案90%的色彩是正红,深红或杏红。有以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名命的烟标、如“井岗山”、“五台山”、“云雾山”、“大青山”、“长江”、“黄河”、“乌江”、“黑龙江”、“黄果树”、“岳阳楼”、“花溪”等等,可以说但凡在一定范围内有点名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名称,都能从多如牛毛的烟标上找到。还有以地名或城市名来命名的烟标,如“湘”、“云”、“贵”、以及“北京”、“上海”等等。有的烟标以十二生肖命名,如“龙子”、“龙女”、“飞马”、“野鸟”等等。有的烟标还带有浓烈的民族文化色彩。每个烟标背后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有的烟标印有名贵字画,奇花异草。有的烟标反映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有的烟标表现文艺体育建筑交通。烟标世界可谓色罗万象,异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用这些名目繁多的烟名大可编出许多有趣的对联诗词,有些烟标连起来甚至还可设计出一条科学的旅游线路,如从“天安门”出发。先参观“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然后看“中南海”、“紫光阁”,接着到“颐和园”“大观园“,最后上“八达岭”。近年来,系列烟标的出现,加之烟标用料的讲究,图案造型越来越精美,使烟标具有旅游指南,度假导游,参观纪念的功能而成其集知识性、趣味性、指导性、纪念性于一体的收藏品。

现状

中国推行控烟已有多年,但成绩不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烟形成了它的文化,在人际交往中,互相递烟被视为增进情感,甚至促进生意的一种手段。随着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吸烟危害人体健康已经成为共识以后,吸烟作为一种不文明现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但是泛滥的烟草广告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不文明的“烟草文化”起到了维护作用。

虽然,反对吸烟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医学界已成为戒烟的急先锋;主流媒体对吸烟也屡加挞伐;唯有文化仍然在起作用,名人的吸烟故事,明星的潇洒抽烟姿态,依然悄悄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埋下了吸烟的种子。而在交际场合,烟草早已超出了它的物质范畴,成为一种社交工具,甚至成为一种身份象征。有了这样一种烟草文化的土壤,禁烟,任重而道远。

控烟

广告虽然是一种经济活动,但又具有文化因素。烟草广告的泛滥,对于受众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烟草文化得到散播。如果我们认识到了吸烟所产生的文化土壤的重要性,不仅应该严格禁止烟草广告,还可以要求在烟草销售点布置吸烟有害健康、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引导吸烟文化向正面发展。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在公共场所吸烟已经被视为缺乏修养,当着不吸烟者尤其是妇女儿童吸烟被视为缺乏礼貌,人群中互相敬烟也被视为陋习,这就是经年累月的控烟禁烟宣传所产生的正面效果。烟草销售点不仅不应该做烟草广告,而且应该成为宣传控烟禁烟的重要阵地。政府监管部门可以将此列为烟草销售点的必备内容,以此来遏制“烟草文化”,推进控烟禁烟更快发展。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