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仁(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吴伟仁,男,汉族,于1953年10月出生,四川省平昌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研究员,航天测控通信与深空探测工程总体技术专家,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常委。

2008年起,吴伟仁担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随后在201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9月,吴伟仁院士受聘北京理工大学的双聘院士,并且担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首席教授。2018年3月,吴伟仁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并且担任科技界31组委员的召集人。2021年7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吴伟仁被聘为首任院长。2022年,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担任实验室主任。

2020年4月,吴伟仁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授予的世界航天最高奖,以及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授予的2019年度唯一团队金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部级一等奖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钱学森最高成就奖,并且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吴伟仁星”。

人物经历

1978年11月,吴伟仁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随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分别获工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学位,他先后在航天工业部北京遥测技术研究所从事运载火箭、卫星测控通信等科研工作,担任工程组长、研究室主任、任航天工业总公司建华仪器厂厂长,以及担任国防科技工业委员会科技司司长,兼国家国防科技工业中长期科技规划办公室主任等。

2008年起,吴伟仁担任了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当55岁的吴伟仁“接棒”时,嫦娥一号首次绕月探测刚取得成功。随后在201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6年9月,北京理工大学聘请吴伟仁院士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的双聘院士,并且担任“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首席教授,同时吴伟仁在任期间一直关心并指导该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规划。2018年3月,吴伟仁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并且担任科技界31组委员的召集人(组长)。

2019年1月3日,吴伟仁带领团队攻克了月—地中继通信的世界难题,突破了空间恶劣环境下的同位素热/电源研制等关键技术。因此实现了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并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国际合作。201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开启。吴伟仁首先步入“委员通道”,成为首位回答记者提问的委员,向世界讲述着月球探测的最新进展,展现着新时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奋力奔跑的风采与情怀。在当年的全体会上他还作了“发扬探月精神 建设航天强国”的口头发言。在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办的“高质量发展”读书群中,他先后作了《新时代的中国航天》《学习二十大精神 开启航天新征程》等主题发言。同年11月,吴伟仁的团队在伦敦获得了2019年度全球唯一的团队金奖,并且该奖是英国皇家航空学会所授予的,该学会自1866年成立以来,这是第一次向中国项目颁发的奖项(153年来的首次)。

2020年4月,吴伟仁因为作为嫦娥四号任务团队的主要完成人,被国际宇航联合会授予世界航天最高奖,这是首次中国航天科学家在该国际组织上获得该奖。同年4月,在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和紫金山天文台的推荐,并经过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设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后,9月,一颗以吴伟仁名字命名的“吴伟仁星”正式通过。随后在9月8日,“吴伟仁星”命名仪式在北京正式举行。同年12月,由他牵头制定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总体技术方案实施成果,从月球采回1.7公斤月球样品,产生重大国际影响。

2021年7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吴伟仁被聘为首任院长。学院成立的目的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空天领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2年,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方共建深空探测实验室,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担任实验室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项目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探测器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随后在2013年12月14日21点11分15秒,三米多高、一吨多重的嫦娥三号在飞行了38万公里后,成功着陆在月球表面,这一次嫦娥三号的着陆成功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也是实现月面巡视勘探的第三个国家。在嫦娥三号着陆月球后,降落在月球虹湾地区,使得玉兔号的足迹刻在了月球上。吴伟仁表示,多年来,我们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到遥不可及的月球背面一探究竟。今天,终于抢占先机,率先在月球背面刻上了中国足迹。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顺利着陆于月球背面,并且这也是人类首次实现了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实现了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些成绩得益于吴伟仁带领团队攻克了月—地中继通信的世界难题,突破了空间恶劣环境下的同位素热/电源研制等关键技术。

2020年,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连续在月球背面工作了16个月昼,吴伟仁特地“露脸”录制了一段视频,向大众汇报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目前的情况,它们状态稳定、性能良好,并且还创造了在月球背面最长工作的世界纪录。同时它们每天都要测体温,每个月都要休眠隔离14天,以便安全度过月夜,以最佳状态迎接下一个月昼的到来。而且远在40万公里之外的鹊桥号中继星状态也非常好,正源源不断地把月球背面的科学探测数据传回地球。

2020年12月,吴伟仁牵头制定的《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总体技术方案》成功,从月球带回来了1.7公斤的月球样品,对国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和平利用太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贡献。

在吴伟仁的主持下,中国制定了关于探月工程四期的实施方案,预计在2024年,嫦娥六号可以在月球背面采样更多样品返回。而嫦娥七号的目标是在月球南极着陆,同时开展飞跃探测,寻找生命之源“水”。并且于2028年前后,将会发射嫦娥八号,和嫦娥七号组成月球南极科研站基本型,用于探测月球南极环境并开展月球资源勘查利用试验。

科研成果

科研奖项

相关提案

2018年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期间,吴伟仁作为第一提案人,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研制、尽快启动探月工程四期和太阳系边际探测工程等三项提案。其中,《加强月球探测大科学体系建设与引领 尽快启动探月四期工程》的提案,建议国家尽快批准探月四期工程立项实施。该提案也获得了十多位委员的联署。

2020年前后,太空领域风起云涌,争议不断。吴伟仁在深入分析我国在空间安全、战略资源、国际规则制定等方面面临的严峻形势的基础上,联合八位委员提出《关于把提高太空治理能力和增强国际话语权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内容的提案》。

2020年两会期间,吴伟仁讨论时认为中国大规模开展空间生物研究的条件日渐成熟,有必要加强国家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的政策制定、设施建设、实验研究和成果转化。后来经过反复研究讨论,他与赵小津、傅育宁、丁奎岭、江桂斌、李景虹等委员共同提出了《关于加强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的提案》。提案提出实施持续的空间生物安全研究与实验计划,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的攻关能力;加快空间中草药种质的创新和产业开发;加快在轨抗生素、疫苗开发以及成果转化等建议。相关提案得到了重视并迅速落实。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吴伟仁作为第一提案人提出了《关于组建深空探测国家实验室,为抢占第五疆域提供战略科技支撑的提案》,建议组建深空探测国家实验室,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战略支撑。

五年来,吴伟仁牵头提交了“关于增强外太空软实力建设”“关于加强空间生物技术和安全研究”等15件政协提案。这些提案得到了数十位政协委员的支持和附议,作为联名提案正式提交大会。其中,多件提案受到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相关建议得到采纳和落实。

主要作品

主要论文

出版书籍

人才培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2023年8月21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教授、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关锋主任等一行八人,前往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行调研指导。

吴伟仁积极捐资助教,先后将获得的“钱学森最高成就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约200万元捐赠给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四川平昌中学,希望能够鼓励莘莘学子。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当天在安徽合肥开幕,吴伟仁院士在年会主论坛上作“中国深空探测现状与未来”主题报告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人物评价

吴伟仁在科研领域不断地践行着科学家精神,传道授业、奖掖后学,重视航天事业人才和青少年的培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评)

不管是多么深奥的科学知识,在吴伟仁的讲述之下,都会变得通俗易懂,让人更易理解。(人民政协网评)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