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寺酥油花(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

塔尔寺酥油花是用酥油塑造艺术形象的特殊技艺,属于雕塑艺术,是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

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席成习。清代的时候,塔尔寺有专门的酥油花塑作机构,酥油花远近闻名,民国时候也有文人对塔尔寺酥油花灯进行记述。1958年后酥油花制作停止,20世纪80年代恢复酥油花制作。20世纪90年代塔尔寺修建了酥油花展馆,塔尔寺酥油花并在多地展出。2017年塔尔寺挑选青年艺僧,培养酥油花的后继人才。

塔尔寺酥油花是研究历史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资料,酥油花灯会是藏民族的文化象征,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藏民族的文化艺术。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和2023年,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管理委员会获得“塔尔寺酥油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历史沿革

起源

酥油花最早产生于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贴花、按印度传统的佛教习俗+供奉佛和菩萨的贡品有六色,即花、涂香、圣水、瓦香、果品和佛灯,可当时天寒草枯没有鲜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献佛。另有传说称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带去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并将其供奉于拉萨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献于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后各藏传佛教寺院相继使用,视为礼佛珍品,献酥油花遂成为正月祈愿大法会的重要内容。1409年,宗喀巴大师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塔尔寺,在此相沿席成习。

清代至民国时期

清代的时候,塔尔寺不仅已有专门的酥油花塑作机构,而且其制作水平也相当精巧,塔尔寺酥油花已远近闻名,一些史籍中开始出现了相关记载。西宁县令靳昂《塔尔寺观灯二十四韵》中记载:岁于上元日,抟五色酥油作佛像、楼阁、花鸟、虫鱼,炳耀陆离,备极工巧,曾累寻丈,矗若锦屏。到了民国时期,西宁文人基生兰在《西宁府续志·志余》中,对塔尔寺酥油花灯的记述更加详备:西宁府所属各寺院,每岁元宵节,皆燃酥油花灯,其中灯最多而花样最奇者莫若塔尔寺酥油灯。其花年年改变,所不变者唯左右较大佛像耳。每于一定地点打棚两处,上悬玻璃灯数十对,旁列花架数层,所有庙宇、宫殿、花卉、人物,皆以酥油制成。五光十色,惟妙惟肖。

新中国成立后

1958年宗教改革后酥油花制作停止,塔尔寺的酥油花艺僧由20世纪30年代的60 人减少到60 年代后期的7、8人。至20世纪80年代恢复酥油花制作,1991年正月塔尔寺的酥油花艺术首次在北京展出,1993年塔尔寺为了延长酥油花保存期修建了酥油花展馆,建筑面积527平方米,馆内装配有空调设施。同年塔尔寺酥油花在河南少林寺展出;1994年塔尔寺酥油花又在深圳展出。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塔尔寺获得一笔官方支持的酥油花后继人才培养资金,在当年农历八九月塔尔寺在上、下花院挑选了二十多名青年艺僧,培养酥油花的后继人才,并在上、下花院举办类似艺术画院的形式对酥油花进行传承。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和2023年,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管理委员会获得“塔尔寺酥油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艺术特点

构图色彩

塔尔寺酥油花继承藏传佛教艺术的“精”“繁”“巧”的特点,在有限的空间内表达完整的立意,可将几十个故事情节在一个画面上以连环画的形式纵横交错穿插进行,看上去繁而不乱、浑然一体。其造型精细而巧妙,线条柔圆,色泽鲜艳,栩栩如生,丽彩柔嫩,花色品种层出不穷,充满吉祥喜庆的视觉效果。

表现题材

塔尔寺酥油花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多属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传统藏戏、人物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佛像和各种人物形象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塔尔寺酥油花的题材也变得多样化,“释逊牟尼本生故事”“六世班禅进京向乾隆皇帝祝寿”“文成公主进藏完婚记”“花木兰从军”“仲敦巴·嘉哇郡乃像”,亭台楼阁、城池、山水、天安门城楼、藏族儿童及工农等行业中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都成为酥油花的创作题材。

工具材料

塔尔寺酥油花是藏民族独有的雕塑艺术,制作酥油花的材料有酥油、各种矿物质颜料、木料、麦杆或鞭麻。

制作机构

塔尔寺设有两个专门制作酥油花的机构,一个叫“杰宗曾扎”,一个叫“贡茫曾扎”,俗称“上花院”和“下花院”。上、下两个花院分别有总监(称“掌尺”)主持,决定当年酥油花的题材、构图、制作分工等事项。每年在制作酥油花的时候这两个花院之间要相互比赛,在制作过程中,上、下两院的僧人互相之间保密。

制作时间

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从每年的农历十月开始筹划,每年一进农历的十月份,上、下花院的僧人们就开始琢磨新一年的酥油花题材,内容定下来之后就开始制作,由于酥油易融化,因而酥油花多在冬季三个月中制作,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到正月初二日期间休息,正月初三又开始出工制作,正月十四日制作完成,正月十五夜里向僧俗观众展出。

制作过程

塔尔寺酥油花的塑造工艺极为复杂而独特,要在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的阴冷房间制作,塔尔寺酥油花的制作有四道工序:

扎骨架

根据所表现内容,用草束麻绳等物扎成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骨架”,作为进一步工作的基础。

做初坯

将上一年的旧酥油花加入适量的草木灰反复捶打,制成韧性好弹性强的“加莫勒”,这就成了一个基本的初坯。这个基本的初坯做好后,就有掌尺师傅再次校正,力争做到万无一失。这个时候就是展现掌尺师傅能耐的时刻,因为这道工序直接关系到酥油花的整体质量。

敷塑

用牦牛奶打制的纯净的白酥油,按比例掺人各色传统的矿物颜料,将其和成几十种颜色深浅不等的酥油,制作成各种形状贴在初坯上,然后再进行修饰;对那些需要特别处理的部位还要进行饰金描银点缀晕染。

安装

将每个部件做好后,按总构图要求,用一根根细铁条将它们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高高低低,件件悬空,保持一定的倾斜度,使观赏者处于一个最佳的仰视角度。

展示过程

塔尔寺酥油花的展示为一年一次,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从天黑至天亮这段时间。酥油花分两个地方固定展示,在大经堂的上下两处分别设立大型花架,届时两朵“鲜花”同时绽放。按传统的作法,待酥油花展示完毕,在天亮之时全部撤离,现场不留痕迹,酥油花也同时被毁,形成昙花一现、神秘莫测的感觉。不过,在塔尔寺也有专门殿堂长年展出酥油花,供人们观赏。酥油花展示时,有十多人的小型僧人乐队伴奏,其乐器有笛子、笙、管子三大件,演奏的音乐烘托了气氛,增加了展示效果。

代表作品

塔尔寺酥油花代表作有《文成公主进藏》《释迦牟尼生平》《唐僧取经》《开国大典》《天安门》《民族大团结》《农牧业大丰收》等。

评价

酥油花这一宣扬佛法的纯宗教艺术,目前在塔尔寺已逐渐演变为节日艺术展品,宗教意味相对削弱,掺入了许多民间艺术的成份。酥油花的内容题材正在逐步通俗化。以前的单塑手法也己逐步发展成为立塑和浮塑相结合、单塑和组塑相结合、花架和盆塑相衬托的多种形式,引起越来越多中外艺术爱好者的关注。(书籍《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评)

经过艺僧们的精心制作,塔尔寺的酥油花不管是题材、规模还是技艺,都是首屈一指的,成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发现中国文化地标》评)

塔尔寺的酥油花集雕塑艺术之大成,集中体现着藏传佛教艺术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璀璨奇葩。(书籍《大地情》评)

价值意义

塔尔寺酥油花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手法反映了大量历史事件,记载了众多英雄人物,同时用宗教的角度和眼光来观察历史,看待社会,这是研究历史所需要的最有价值的资料。 酥油花灯会是藏民族宗教生活的标记,也是藏民族的文化象征。酥油花灯会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逐渐与民众信仰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成了一种拉近寺庙与民众的情感纽带,加强了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藏民族的文化艺术,成了藏民族的宗教节日,一种传统节日。

传承保护

传承

塔尔寺酥油花制作工艺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大部分著名老艺僧相继过世, 现在缺乏培养年轻艺僧的具有丰富经验和精湛技艺的老师傅,酥油花制作过程中条件比较艰苦,寺院方面对酥油花艺术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出现了后继乏人、作品缺乏创新的状况,有渐趋衰微的迹象。2017年塔尔寺获得一笔官方支持的酥油花后继人才培养资金,在当年农历八九月塔尔寺在上、下花院挑选了二十多名青年艺僧,培养酥油花的后继人才,并在上、下花院举办类似艺术画院的形式对酥油花进行传承。随着塔尔寺酥油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尕藏尖措、罗藏昂秀成为塔尔寺酥油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保护

1993 年塔尔寺建起了专门陈列酥油花的酥油花馆,并在酥油花馆内安装了空调, 使酥油花一年四季都能观赏。随后酥油花从寺院走向社会, 从青海高原走向内地、沿海, 使更多的群众观赏到了酥油花。1994年2月在洛阳白马寺展出, 1994年9月又在深圳展出。2006年塔尔寺酥油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管理委员会获得“塔尔寺酥油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代表人物

尕藏尖措,男,1942年9月3日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塔尔寺酥油花。

罗藏昂秀,男,藏族,1962年10月5日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塔尔寺酥油花。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