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计算科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数学类专业,一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涵盖或涉及信息科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学科。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从事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科学计算以及信息科学行业的高素质专业和管理人才。

专业发展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把数学类中的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专业、信息科学和运筹与控制专业合并成了新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和2020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070102,属数学类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掌握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较强的科学计算、数学建模、算法设计、数据分析、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实践能力,能在科技、教育、信息产业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应用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知识要求

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具备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科学、计算机软件等基础知识,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分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途径。能够将复杂的工程问题数学化;通过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方法,通过可行性分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思路。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设计相关算法,编制计算机程序,解决科研或实际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能够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能够基于信息科学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数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和实践环节等构成。选修课程由各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定位与特色自主设置。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学术与科技活动、课程设计及实验、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包含军训、计算机综合课程设计、数学软件基础-研讨、课外研学、算法设计与编程-研讨、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

毕业写作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写作一般采用论文形式进行,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相关的写作需要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结合专业具体情况进行。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毕业后,可以选择继续深造。研究方向包括应用统计、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

就业方向

毕业生可从事工程计算、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经济统计与金融投资分析等。本专业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将来能在科技、教育、信息技术、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等工作;也能在电力系统从事信息、计算、规划、调度、预测、管理、软件开发及科研等方面工作。

教师队伍

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要求与数学类各专业要求相同。数学类专业应当建立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数学类专业专任全职教师人数不少于15人。生师比不高于18:lo教师队伍中应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者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0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60%,35岁以下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至少1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所有专任全职教师必须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中应全部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并通过岗前培训;兼职教师人数不超过专任全职教师总数的1/4。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学士及以上学位。

教学条件

专业所在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须达到教育部公布的指标要求。首先,数学类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综合类和师范类的合格标准执行。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还应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提供相对独立的办公场所。其次,教室及教学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教学设备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实验室设备能满足教学需要,装备有较先进的硬件、软件配置的计算机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学校还应配备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型计算和信息处理设备,保证学生的上机和实验需求。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和教学实践基地,以满足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再次,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