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待杜鹃不来-徐志摩创作的现代诗

《月下待杜鹃不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于1923年创作的一首新诗。此诗是一首美丽的爱情诗,亦是一首多情的伤春曲,描绘了在春夜月下,在桥边,诗人待情人而不得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当时的一番愁绪。全诗共四节,格律对称,珠润玉圆,朗朗上口,且多有叠字,节奏优美,同时以鹃鸟这一意象串连诗中的悲剧情结,亦增强了诗境的忧郁氛围。

作品原文

月下待杜鹃不来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钿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月儿,你休学新娘羞,

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听远村寺塔的钟声,

像梦里的轻涛吐复收,

省心海念潮的涨歇,

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

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

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3年3月,最先发表于1923年3月29日《时事新报·学灯》。

1921年徐志摩在英国学习时遇到了当时正在欧洲游学的林徽因,被林徽因的才气及美貌所倾倒。后两人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诗人不辞而别。此诗即是诗人在月下等待着与意中人约会,但她却没有来,故而有此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是一首春夜月下待情人而不得的歌,是一首美丽的爱情诗,亦是一首多情的伤春曲。桥边,青苔上,一只多情的杜鹃,在等待情人的约会,情人迟迟不来。思之深,盼之切,念之苦,一番愁绪,涌上心头,爬满眉头。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月下静候,伊人不来,于是一次次张望她来时要走的路,只有桥影在夜幕下凝静而立,似乎时间也在此凝固了一般,“凝静”而非“宁静”,这一字之差意境却大不相同,漫长的等待就在这“凝静的桥影”中表现出来。“螺钿”一词,想来,这该是诗人身边桥栏上的装饰吧,久等不来而只好数螺钿波纹来打发时间,可见等待之漫长而无聊赖啊。接下来的两句更是写出了久等不见心中的无奈凄凉。“倚暖了石栏的青苔”足见等待之久,“青苔凉透了我地心坎”,一“暖”一“凉”,一个痴情等待的形象就跃然于眼前了。

“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此一节写久等不来,青苔变暖心儿凉透,诗人只好抬头跟月儿说几句;可是月儿却像害羞的新娘,用云儿遮住了她的美丽容颜。志摩看来对新娘情有独钟,此处以新娘因害羞而用锦被掩盖光艳面容来比喻彩云遮月,与《再别康桥》中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一样,令人叫绝。月儿娇羞隐身,诗人还是要问,问月儿“昨宵在此勾留”时,“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呵呵,久等不来,可还是不肯死心呢,还要再继续等下去。

“听远村寺塔的钟声……”这一节是诗人回到自己身上了,由钟声而引发联想回忆,心潮起伏。这里,又是一个眼光迷朦而陷入回忆之中的诗人形象了。

“水粼粼,夜冥冥……”最后,诗人由回忆又回到眼前之景,只见水波粼粼夜色冥冥,伊人不见而只有思念悠悠。“她到底在何处呢?因何久等不来?”诗人陷入深深的茫然思想中。夜色已深春风渐冷,飕飕冷风吹落柳絮飘飘榆钱斗斗,更添无限惆怅伤感,而“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名家点评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陆红颖《现代情诗的古典底蕴》:“志摩笔下的鹃鸟意象凝聚了诗人爱情的悲剧情结,增强了诗境的忧郁氛围。”

盐城师范学院教授卢惠余《闻一多与徐志摩的新格律诗》:“另外他也写了许多大致整齐的四行体诗,如《月下待杜鹃不来》等。这些诗歌的多样化格式,不仅契合与强化了诗人各种情感的抒发,而且本身也在视觉上给人以丰富的建筑美感。”

暨南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邓乔彬《邓乔彬学术文集·第2卷·比较诗学》:“诗中的语言略带文言且不说,起头的对句‘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中间的对句‘听远村寺塔的钟声,象梦里的轻涛吐复收,省心海念潮的涨歇,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结句中的‘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叠字所成之优美节奏和意象,都受惠于古典诗歌。”

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