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头鹳-鲸头鹳科广嘴鹳属鸟类

鲸头鹳(学名:Balaeniceps rex),是鲸头鹳科广嘴鹳属的一种鸟类别名鞋嘴鹳。成体体长110~140厘米,雌性体重约为4.9千克,雄性体重约为5.6千克,羽毛整体呈条状的蓝灰色,头部则为深灰色。喙长约0.3米,宽大,末端似锋利弯曲的钩子形状,脚趾长。。

鲸头鹳分布于非洲中东部,如苏丹、乌干达等,喜欢生活在植被良好的淡水湿地和广阔、密集的沼泽中,通常在雨季末、旱季初繁育后代。

从1987年开始,鲸头鹳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到2023年2月统计时未发生变化;2018年,鲸头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鲸头鹳是沼泽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形态特征

鲸头鹳体长110~140厘米,甚至可达152厘米。鲸头鹳羽毛整体呈条状的蓝灰色,头部则为深灰色,头的后部有一小簇羽毛,可以竖立在冠上。喙是鲸头鹳最突出的特征,它看起来像一只木鞋,非常宽大,颜色呈淡黄色或带有斑点的黑色,约有0.3米长,是所有现存鸟类中第三长的。喙的末端是一个锋利的、弯曲的钩子;下颌骨有锋利的边缘,能够抓住和杀死猎物。除此之外,鲸头鹳还拥有非常长的脚趾以支持其行走在漂浮的植被上。

雄性鲸头鹳比雌性更大,喙更长,雌性体重约为4.9千克,雄性体重约为5.6千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鲸头鹳是非洲中东部的特有物种,分布范围较窄且不连贯。主要在苏丹南部、乌干达北部、坦桑尼亚西部和赞比亚东北部的维多利亚湖和尼罗河沿岸分布;扎伊尔东部和卢旺达也有分布但种群数量较少。鲸头鹳分布范围与纸莎草(Cyperus papyrus)和肺鱼(Dipnomorpha)的活动范围一致。

栖息环境

鲸头鹳常栖息于植被良好的淡水湿地和广阔、密集的沼泽中,因此被许多人亲切地称为“沼泽之王”。它们也出现在纸莎草泛滥的平原地区或含氧量低的水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鲸头鹳为食肉动物,平均每8.3小时捕获一个猎物。鲸头鹳主要以鱼类为食,如肺鱼、鲶形目(Siluriformes)和多鳍鱼目(Polypteridae),除此之外它们还会捕食年幼的鳄鱼(Crocodylus siamensis)、北美水蛇(Nerodia sipedon)、两栖动物等。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鲸头鹳食物选择也有所不同:分布在乌干达的鲸头鹳主要以肺鱼和鲶形目(Siluriformes)为食;分布在赞比亚的鲸头鹳则主要以鲶形目和北美水蛇为食。

鲸头鹳通常独自觅食,在发现猎物之前,鲸头鹳身体动作很小,它们将头和喙垂直向下贴在乳房上,头部保持不动,眼睛盯着水面,透过草和水寻找猎物并等待攻击机会。在浅水区时,它们会藏在高大的芦苇或纸莎草后避免被猎物发现;在深水区时,它们会站在一个坚固的、漂浮的植被平台上。确定猎物位置后,鲸头鹳会迅速出击,将头部和颈部向前伸入水中捕捉,之后抬起头部,喙指向天空吞咽猎物。

社群行为

鲸头鹳是一种独居物种,从不成群出现,栖息地范围内每平方千米只有不到三个鲸头鹳巢穴,只有当食物短缺时,它们才会在彼此附近觅食。繁殖季节时,成对的雌雄性鲸头鹳仍然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它们分别在所属领地的两端觅食,当有入侵者时才会共同捍卫领土。

节律行为

鲸头鹳营定居生活,不迁移,但会做季节性的运动,即在筑巢区和觅食区之间往返。随着水位的变化,它们也可能会为了找到最佳的觅食栖息地而换巢。

交流行为

鲸头鹳通常很少发出声音,但雌雄伴侣和鲸头鹳幼鸟与亲鸟之间会相互问候。雌雄伴侣间的相互问候被称为问候表演,通常在鸟巢处观察到:雄性会在离巢穴一段距离的地方停止飞行,然后慢慢地步行向雌鸟。然后雌鸟站起来面对他。两只鸟都采取直立姿势,喙几乎垂直向下指向地面,之后紧紧地靠在一起,使劲地左右摇头,伴随着这个动作,雄性会发出尖锐的哀鸣或喵喵声;雌性也会发出口哨一样的叫声。幼鸟与亲鸟相互问候时幼鸟会发出打嗝的声音,尤其是在乞讨食物的时候,而成年的亲鸟则会发出呜咽或“哞”的声音。

活动特点

鲸头鹳善静,85%的时间都在做低能量活动,主要是站着不动和整理羽毛。白天时会在它们的领地上空翱翔,飞行过程中颈部呈收缩状态。

生长繁殖

鲸头鹳寿命约为35年,在3~4岁时性成熟,实行“一夫一妻”制。雄性鲸头鹳在求偶时会对雌性进行问候表演。它们的繁殖地点在用草搭建的鸟巢,鸟巢宽可达3米,为保护幼鸟,它们会在许多捕食者无法到达的地方筑巢,如密集的纸莎草丛中。从筑巢到幼鸟离巢繁殖周期为6~7个月。

鲸头鹳通过产卵进行繁殖,每年繁殖一次,繁殖时间很长,通常为雨季末,旱季初。鲸头鹳雌性每次通常产下1~3枚卵,孵化时间为30天,鲸头鹳有给卵和幼鸟浇水的行为,它们为了让卵保持凉爽,会喝一口水,然后把水倒在巢上,用脚或喙把鲸头鹳卵滚动。卵孵化后,鲸头鹳仍然会给幼鸟浇水,直到幼鸟羽毛完全发育。刚孵出的鲸头鹳幼鸟全身覆盖着银灰色的丝状绒毛,幼鸟的灰色比成年鹳略深。幼鸟的眼睛颜色从最初未成熟的蓝灰色变为珍珠灰色,此后逐渐变浅;大约5岁时,变成蓝白色,在强光下呈黄色,可能暗示着性成熟。幼鸟由雌雄鸟共同喂养,但它们只抚养最先出壳的一只幼鸟,其他幼鸟因幼鸟间互相残杀而死去,。鲸头鹳每天都会给幼鸟喂1~3次食物,随着幼鸟长大,喂食次数增加到5~6次,喂食时间通常在清晨和黄昏。幼鸟羽化年龄约为出生后95天,但要出生后105~112天才能飞行,学会飞行后鲸头鹳幼鸟的亲鸟会继续喂养大约一个月,之后幼鸟会离开亲鸟独自生活。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07年,鲸头鹳在全球的种群数量为11000~15000只;2015年,鲸头鹳在全球的种群数量为5000~8000只,其中50%~80%分布于南苏丹,由此可见鲸头鹳的种群数量正在明显下降。

威胁因素

导致鲸头鹳种群数量逐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破坏和退化。因人类的发展,鲸头颧的栖息地正在迅速转变为农田和牧地,除此之外,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也加速了栖息地退化。鲸头鹳是动物园交易中最贵的鸟类之一,因此促使了当地人捕捉鲸头鹳,从而减少了鲸头鹳野生种群数量。

保护级别

从1987年开始,鲸头鹳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到2023年2月统计时未发生变化。

2018年,鲸头鹳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易危(VU)。

保护措施

2013年,赞比亚制定了关于鲸头鹳的单一物种保护行动计划;2015年,赞比亚雇佣班韦乌卢湖湿地当地的渔民保护鲸头鹳巢穴。

主要价值

鲸头鹳是沼泽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捕食者,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