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晚唐诗人、词人)

韦庄(公元836年-公元910年),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字端己,别名“秦妇吟秀才”,晚唐诗人、词人、五代前蜀宰相,花间派代表作家。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是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

韦庄父母早亡,家族中衰。自幼勤奋好学,却屡次科举不中,因黄巢起义被困长安,逃离后开始长达十年的漂泊生涯,漂泊途中作《秦妇吟》等诗词。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韦庄得中进士,被任“校书郎”一职,后升任左补阙。入蜀时受王建赏识,天复元年(公元901年),入蜀为王建掌书记。天祐四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韦庄辅佐王建即皇帝位,制定开国制度,颇有政绩。天佑五年(公元908年),韦庄任宰相,终生辅佐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文靖”。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也是前蜀词坛的领袖人物。其诗圆稳丰满,词清丽疏朗。韦庄写词善用白描手法,意象清新,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在词坛上双壁交辉。其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诗集今传《浣花集》十卷,词集散录于《花间集》《尊前集》《草堂诗余》等。

人物生平

家族没落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韦庄出生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附近),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韦氏家族兴于于汉代,繁荣鼎盛,在政治和艺术上人才辈出。韦庄祖上有唐睿宗时文昌右丞相韦待价,曾祖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家世显赫。

然而,自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后,唐朝再无复兴之日。玄宗逃至蜀地后,诗人流离,世家没落。韦庄出生时,韦氏家族已然中衰。

自韦庄之父韦韫起,韦门氏族在政界文界都鲜有成就,默默无闻。韦庄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因此韦庄自幼勤敏刻苦、奋发好学。

科举失意

韦庄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幼时即能作诗,十分擅长艳语。

咸通四年(公元863年),韦庄曾在昭义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刘潼府中当差。

在韦庄成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却屡次落榜。在乾符二年,韦庄在长安准备明春应试时,在诗中表达了饱读诗书、故不甘久居人下的情感:“千蹄万毂一枝芳,要路无媒可自伤。”(《下第题青龙寺僧房》)韦庄坚持科举考试,尽力想以才学取仕,奈何唐末政治动乱,科举混乱,履试履败。

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7年),韦庄移居虢州,恬静、迷人之景使韦庄暂时得到慰藉,写下《虢州涧东村居作》《三堂早春》《三堂东湖作》等等,但其间不乏郁郁不平之句。这一时期,韦庄作品多写自己理想抱负与科举失败的心境,鲜少涉及社会面貌。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韦庄44岁,再一次落榜。同年十二月,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韦庄陷于战乱之中,被困于长安,与弟妹失散。

游历十年

中和二年(公元882)年,韦庄离开长安奔赴洛阳。在相对稳定的洛阳,韦庄将滞留长安时所见所闻写成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以一位女子之口描绘黄巢起义时长安城的战乱情景,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在民间也广为流传,被人们制成幛子悬挂。韦庄因《秦妇吟》显名,被称为“秦妇吟秀才”。此外,韦庄在洛阳写下了大量感时伤世的诗篇,如《闻官军继至未睹凯旋》《喻东军》《赠戍兵》,内容涉及记述时代大事、批判官军暴行。

受儒学思想影响,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韦庄到润州(今江苏镇江)投靠镇海军节度使周宝,成为一名府中幕僚,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江南避乱生涯。在周宝幕僚下,韦庄对藩镇内部腐败生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写下不少讽喻作品,如《上元县》《台城》。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权臣田令孜挟持僖宗皇帝出奔。韦庄忠君,崇拜杜甫,效仿杜甫“麻鞋见天子”,于公元886年前往陈仓(今陕西宝鸡)迎驾。自衢州前往陈仓途中,韦庄听闻唐僖宗已到达兴元府(今陕西汉中),亦尾随而至。韦庄原本计划从孟津上岸后,从许昌东南方向出发,经过安徽到达润州,不料秦宗权攻占许州(今许昌),杀节度使鹿晏弘,该计划破灭。韦庄又计划从开封南下返回润州,不料镇海军节度使周宝被叛军击败奔逃,不久病死。韦庄无路可走,只好返回孟津。

公元885-887年,韦庄多次尝试返回浙西,不料因战事受阻。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韦庄途经清河县时,得知江南战事已经平息,决定返回浙西。历经艰难险阻,韦庄携家人来到婺州居住。在婺州居住时,韦庄及家人过着清贫、适闲的村居生活,也与诗僧贯休有所往来。但经历仕途不顺、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后,韦庄精神状态持续低迷,有了隐居避世的想法,却因家中清贫无法实现。

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唐僖宗驾崩,昭宗继位,好像有重振江山之举动。韦庄精神振奋,有再次应举的想法。韦庄于春天从徐州沿运河到达扬州,又因听说江南局势仍不稳定南下在南京小住。游览南京后韦庄继续南下,途径苏州、湖州、桐庐县、绍兴、宁波、东阳等地,后向西到婺州(今浙江金华)小住,进而返回衢州。

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至景福二年(公元893年),韦庄离开衢州,探访新朋旧友,求食求官,却依然到处碰壁。在漂泊途中,韦庄游历衢州、南昌、湖北、湖南、潼关等地,留下众多诗篇。

乾宁元年(公元894年),韦庄终于得中进士,此时他已年近六十。他被任命为“草诏”的校书郎,开始仕途生涯,结束了十年的江南漂泊生活。可纵使及第,韦庄仕途仍郁郁不得志,年近花甲却从最低官位做起。面对唐王朝行将就木、自己仕途不顺的景象,韦庄写下《与东吴生相遇》,感叹身世漂泊,年华已去:“十年身世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出使西蜀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韦庄受唐昭宗之命,以判官身份随谏议大夫李询入蜀,缓和西川节度使王建和东川节度使顾彦晖的矛盾。但王建并未奉命和解,而是大败顾彦晖,占领两川,蜀地尽归王建所有。入蜀时,韦庄受到王建的赏识。王建希望将韦庄纳于幕下,但韦庄仍在考量,并未立即应允。

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韦庄升任左补阙。期间,韦庄与兄弟韦蔼合作编著《又玄集》,集中收录“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其中有妇女诗十九家。此外,为未过科考但文采过人的历史人物追赠名誉,如李贺、贾岛,这是韦庄对科举中重视试卷、轻视能力的纠偏。

辅佐王建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十一月,宦官发动宫廷政变,囚禁昭宗,假拟圣旨立太子李裕为帝。得知此消息,韦庄绝望至极。韦庄此时将昭宗视为知己,如今昭宗自身难保,韦庄对唐王朝复兴的希望彻底幻灭。绝望之中,韦庄决定投靠王建。光化四年(公元901年),韦庄再次入蜀。王建任命其为掌书记。

韦庄辅佐王建期间,致力于保蜀地平安。一方面安抚百姓,反对官吏扰民。韦庄曾因县令扰民之事上书王建:“现在正是凋敝的时候,应当设法解决;不应该满目疮痍后,再让百姓受苦。”王建认为韦庄为民着想,任用其为起居舍人。另一方面,韦庄致力于避免内战。阻止王建征讨朱全忠,识破朱全忠吞并蜀地的诡计,规避了动乱。

在文化建设方面,韦庄曾修葺杜甫草堂。韦庄在入蜀期间,发现杜甫故居,于是在此盖造简陋的房屋。次年,韦庄为纪念杜甫,修葺杜甫草堂,并保留其原有面貌,不随意增改扩张。从此后,历代都在此基础上培修,为今日之名胜古迹奠定基础。

晚年与逝世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哀帝被迫将皇位“禅让”给朱全忠,建国号梁,改元年年号为“开平”,以开封为国都,史称后梁。韦庄携众官吏拥戴王建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韦庄被任为左散骑侍,判中书门下事等官,制定开国制度、号令、刑法、礼乐。

天佑五年(公元908年),韦庄任宰相,终生辅佐王建,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武成三年(公元910年)八月,韦庄在成都花林坊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文靖”。

创作特点

感伤基调

韦庄作品中的感伤基调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唐朝倾覆、藩镇割据、朋党倾轧、科举黑暗,对政治的失望和对个人命运的担忧是感伤基调形成的主要原因。此外,社会恰逢乱世,一片萧条颓败之景,诗人将时代之苦表达出来,感叹盛世难再之悲。

在陈仓迎驾前,韦庄诗中内容多表达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展现对国家危难和国君安危的忧虑。在乱世漂泊中,韦庄亲眼目睹下层人民生活的悲苦,故在诗中饱含着忧国忧民的主旋律。如长诗《秦妇吟》,在叙事艺术上使用诗人、秦妇、金山神和东畿老翁三层叙述层次,对战乱所带来的灾难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呈现,拓展了诗歌的内涵与表现力。后期,悲壮的伤世情感平息,转化为对于自我的忧愁上。韦庄经历战乱流离、漂泊思亲、怀才不遇等,内心愤懑不平,故作品多含伤春、悲秋、叹老的主题。总而言之,“感伤”是韦庄作品的基调,充满深情苦涩。

清丽情真

清丽是韦庄词的审美特质。在词中,韦庄善用白描手法,减少辞藻修饰,直接传达真实的情感,减少了词的秾艳、浮华色彩。此外,在谋篇布局上显得疏朗、善转,往往一首词只有一件事或一个完整的思想,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在意象上,韦庄倾向于选择清新疏朗的意象,语言平易流畅,如“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菩萨蛮》),“蜀国多云雨,云解有情花解语”(《清平乐》),淡雅清丽。

在词集《花间集》中,收录众多韦庄代表词,如《菩萨蛮》五首、《思帝乡》、《女冠子》。韦庄虽以情词著名,但其作品融入了对实际生活的感受,疏淡秀雅,初步转变了温词的秾艳之风,语词清丽,别具一格。

以诗为词

在古代文人词的诗化进程中,韦庄是诗化倾向表现最早、影响深远的词人。韦庄的词作中,虽大多写男女之情,但部分词作能以疏朗的笔触直抒胸臆,与温词绮罗萎靡之态大相径庭。今人唐圭璋及弟子潘君昭在《论温韦词》中提到,韦庄词以明白吐露见长,开启了一条具有诗化倾向的新词风。

在诗化的道路上,韦庄尝试脱离词“应歌而作”的窠臼,抒发自身真挚的情感。如《谒金门·空相忆》:“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表达了对于爱妾的思念,情真意切。此外,拓展了词的题材,将诗歌题材融入词中,多写清新朴实的民间形象,使词的创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丰富了文学的审美趣味。

人物成就

政治

韦庄对前蜀政权的确立与巩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辅佐王建时,韦庄致力于两件事:保平安、避内战。其有两大功绩:阻止王建以“为祖上报仇”为名征讨朱全忠,避免内乱;识破朱全忠欲吞并蜀的诡计,消除了来自外部藩镇的威胁。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四月,韦庄又被王建派往洛阳,欲“修好于朱全忠”,以便不让朱全忠干涉进一步夺取秦陇之地的计划,韦庄顺利完成任务,促进了王建晋封蜀王,夺得江峡之地,巩固统治。公元907年,大唐灭亡,韦庄拥戴王建即皇帝位,并参与制定开国制度、号令、刑政、礼乐重大事项。公元908年,韦庄任宰相,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韦庄一生致力于仕途,在做官时,勤于治理,关切百姓,保障一方平安。除了以诗篇揭露掠夺村民的官军外,还写作“禁县宰扰民碟”来阻止官兵扰民,对安息民众起了重要作用。

文学

韦庄在唐末诗坛上有重要地位,也是前蜀词坛的领袖人物。在词坛上,韦庄是花间派代表人物,词风清丽,别具一格,与温庭筠并称“温韦”,在词坛上双壁交辉。

在诗的方面,《秦妇吟》是韦庄创作的长篇叙事诗,长达1666字,为现存唐诗最长一首,本诗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是一首史诗。

陈寅恪曾说《秦妇吟》是“平生之杰构,古今之至文”,其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与《木兰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三绝”,震撼了当时的文坛,在民间也广为流传。韦庄因《秦妇吟》大显其名,被称为“秦妇吟秀才”。韦庄采用史实、诗情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了晚唐的历史画卷,将对人民的同情、吊古伤今的情怀蕴育与诗中,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韦庄的诗不仅在控诉现实,在抒写男女恋情上也可谓前无古人,大有成就。如其《悼亡姬》之作,表现了对于亡姬的思念与懊悔,因斯人已去、无济于事而不胜悲哀,表现了男女不平等社会中男性真诚的忏悔,这是长期在男女不平等制度中男性通过爱情理解所爱之人因委屈而死的深刻忏悔,真诚坦率,是个人的觉悟,也是文学史上值得珍视的主题。

除诗歌,韦庄写词同样出彩。其词无专集,众多作品收录于《花间集》,其他散见于《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花间集》为五代后蜀赵崇祚所编,收录温庭筠、韦庄、毛文锡等十八家词,多在冶游背景下所作,多写女子生活,风格婉丽,语言秾艳。韦庄的词反映了唐末五代的社会内容,并借此抒发感情,改变了当时以词作为皇家贵族娱乐内容的状况,转变了追求辞藻华丽、内容空虚的文人词风格,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寓目缘情、有感而发,从而提高了词的格调,焕发了文人词的生机。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综述

性格上,《唐诗纪事》中曾载韦庄“不拘小节”,韦庄年少饱尝家道中落、寇乱流离之苦,在游历途中,家人失散,生活贫困,自身经历与所见所闻使得韦庄善于感时伤世,能理解百姓之苦。同时,韦庄崇拜杜甫,曾将杜甫作为其精神寄托,具有强烈的悲悯意识和辅佐君王的报负。此外,极度吝啬也是韦庄性格之一。在游历途中,生活贫苦,物资缺乏。文献中曾记载韦庄数米而炊,对食物和炊具精打细算,在儿子死后下葬时,将儿子身上的衣服脱下抱回家中,让儿子裹席下葬。

为政上,《蜀梼杌》曾高度评价韦庄:“不倚仗权力,不徇私舞弊”,恪守宰相之职。韦庄做官时年近六十,仍有“能够辅助像尧帝和舜帝那样贤明圣德的君主”的伟大抱负,忠于唐王朝,在历史文化遗存方面颇有成就。辅佐王建时,韦庄关心百姓,力求保护地方平安,避免平民受战乱之苦,不依靠权位,不徇私舞弊,终成一代宰相。

文学上,韦庄在诗和词方面都有成就。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方干、罗隐、杜荀鹤等)多矣”(《石洲诗话》卷二)。郑方坤把他和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诗歌上,翁方纲称他“胜于咸通十哲(方干、罗隐、杜荀鹤等)多矣”(《石洲诗话》卷二)。郑方坤把他和韩偓、罗隐并称为“华岳三峰”(《五代诗话·例言》)。律诗圆稳,音调响亮,绝句丰满,发人深省。选用题材多忧时伤乱,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语言浅近,不晦涩,不雕饰,世人评其诗“浅切近情”。韦词在花间词婉媚的基础上多了轻疏、明朗的色彩。陈廷焯《词则》曾评韦词“情意深厚。”但也有世人认为韦词因其浅切而缺乏深义,如明代胡震亨认为“韦端己体近雅正,但是词义缺乏广博深远的意味。”

历代评价

古人评价

《唐才子传》曾评价韦庄因早年饱尝寇乱流离之苦,家人离散,因此能够写出眼中所见心中有感,作出向秀那样的怀旧之辞,王集那样的伤时之作,其愁思之作、聚会之文,都能令人感动:“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西江、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虎,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

明代许学夷在《诗源辨体》中评价韦庄诗:“韦庄字端己,律诗,七言胜于五言。”

清代陈廷焯在《词则》中评价韦庄词语疏却情谊深厚:“词至端己,语渐疏,情意却深厚。”

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评价韦庄诗的飘逸风格:“韦庄诗飘逸,有轻燕受风之致,尤善写豪华之景。”

今人评价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韦庄词:“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评价韦庄“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五七言诗的领域里,所建树的也很重要。”

在吴庚舜、董乃斌所编《唐代文学史(下)》评价韦庄诗:“韦诗不雕饰,不鄙俚,不生硬枯涩,务趋条畅外却又有文外曲致,每以浅切近情、兴象丰满、情致富足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夏承焘在《读韦庄词》评价韦庄词:“温密、韦疏;温隐、韦显。”

袁行霈曾评价韦庄:“西蜀词人韦庄,与温庭筠齐名,韦词有花间词共同的婉媚、柔丽、轻艳的特征。但韦词又常常以其清疏的笔法和显直明朗的抒情,异于温庭筠等人。韦词直抒胸臆,一首词围绕一件事从容展开。温词绵密而韦词疏朗,温词雕饰而韦词自然。”

游国恩在其著作《中国文学史》中评价韦庄的诗作:“这些诗绝大多数是采用近体形式,诗风有时近于轻浮,颇有形式主义倾向。只有几首绝句,艺术上较有成就。”

轶事典故

《太平广记》曾载:“韦庄每次做饭,要数米做饭,称柴烧火,烤熟的肉少一片也能够发觉。在儿子幼年夭折被埋葬时,韦庄虽痛哭不止,但仍把裹尸的衣服留下来,用旧的席子裹尸下葬。”这体现了韦庄的吝啬性格,也与其年轻时的困窘处境有关。

人物争议

人物生年

因正史无韦庄传,其他史料未载韦庄生年,故韦庄生年考订有颇多争议。夏承焘根据《镊白》诗所作时间及内容在《韦端己年谱》中推断韦庄生年为836年;齐涛根据韦庄应举时间及《寄禅月大师》等诗在《韦庄生平新考》提出韦庄生年849年,并通过韦庄词考察反驳“韦庄生于836年”一说。

其他说法如:一、曲滢生《韦庄年谱》:851年;二、刘星夜《韦庄生平考证》:847年;三、李建中《关于韦庄的生年》:853年;四、黄震云《韦庄生年小考》:831年或稍后;五、王仲荥《大唐帝国末日的挽歌———韦庄诗篇》:850年左右;六、汉学家英国人翟理斯《秦妇吟之考证与校释》:880年。

现多采用夏承焘说,认为韦庄生年约为公元836年。

人物出身

韦氏家族家道中落,故韦庄祖辈父辈未见史册。关于韦庄出身,夏承焘、吴庚舜、董乃斌、姜剑云、何卉等学者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旧五代史》等资料考证,认为韦庄是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是韦韫之子;傅璇琮、齐涛、任海天等学者根据《蜀梼杌》《资治通鉴》等文献考证,认为韦庄是韦见素之子。

根据对韦氏公房、韦氏墓志的考察,现多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韦庄是韦应物之孙、韦韫之子,家世传承顺序韦应物—韦庆复—韦退之—韦韫—韦庄。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