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

施今墨(1881.03.28-1969.08.22),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萧山,生于贵州贵阳。是中国现代著名中医、中医临床家、教育家。

施今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后先后就读山西大学堂、山西法政学堂、北京法政学堂。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创办北平香山慈幼院并任院长。1921年后专事医业,在北平创办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医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主张中西医结合,在中医学上取得极高的成就。长期从事中医学研究工作,为使研究资料更加丰富,将自己使用和珍藏的验方捐献国家。为继承其宝贵经验,经门人整理出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等书。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

施今墨在学术上受现代医学影响,主张中医革新,曾说:“中医之改进方法,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互相佐证,实无别途。”他所办的华北国医学院设中西两套课程,早年临床即采用西医检验手段,以西医病名诊断疾病,并倡导以西医病名为主,中西对照统一疾病名词,研制成药亦以西医病名命名,如气管炎丸、神经衰弱丸等。他在辨证论治上创立新说,曾将气血补充于八纲之中,提出十纲辨证。对外感热病重内因,他认为内有蓄热方易感外邪,提出七分清热、三分解表或六分清热、四分解表之比。他处方灵活而不拘于成方,组方时常计算各类功效不同的药物(如扶正与祛邪)之比而合用,有“施氏药对”之称。他擅治糖尿病、胃肠病及妇科病。他毕生忙于诊务,1979年出版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系其门人所辑。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1年3月28日生于贵州,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坎山镇施家台门。外公为清末大吏李秉衡。

13岁时跟随舅父河南安阳名医李可亭学习中医。

20岁左右已经通晓中医理论,可以独立行医。

1902年随父到山西,入山西大学堂读书。后因参与反对校长之学运而遭开除。

1903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

工作经历

1906年从山西法政学堂毕业,因成绩优秀被保送京师法政学堂,并开始业医。

1912年以山西代表身份到南京参加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典礼。后留在陆军部帮助黄兴制定陆军军法。

1917年应顺直水利督办熊希龄邀请,出任北京香山慈幼院副院长之职。

1925年为孙中山先生诊病。

1929年汪精卫提出《取缔中医案》,其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联合各省中医到南京请愿,获胜。

1930年应邀赴陕西为杨虎城将军治病,药到病除,载誉而归。何香凝、溥仪、载涛、李宗仁、郭德洁都多次延请看病。与萧龙友、孔伯华等名医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任副院长。

1932年中央国医馆成立,任副馆长。与魏建宏、刘肇甑、陈公素等人创立华北国医学院并任院长。

1941年任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董事长。

1969年春病危,口述关于中医工作的建议,呈送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一次中医中药展览会上献出了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神经衰弱、肝硬变、肝脾肿大、气管炎等十大验方。以后十大经方中的“高血压速降丸”、“神经衰弱丸”、“感冒丹”、“气管炎丸”被制做成药,畅销海内外。后来又献出了上百个验方,均被国家收藏。

在治疗外感温热病上,提出凡内有蕴热,便易招致外邪,表证不可只知发汗,还应注意“清里热”,在“解”与“清”二字上仔细推敲,创立了“七解三清”、“五解五清”、“三解七清”等法,使用得当,便效果极佳。

论文著作

1940年《祝选施今墨医案》一书出版。

1982年由祝谌予、翟济生、施如瑜(施今墨之女)、施小墨(原名施如雪、施今墨之子)修编的《施今墨临床经验集》出版。同年学生吕景山加工整理,出版了《施今墨药对临床经验集》。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有一子一女,女儿名曰施如瑜、子名曰施小墨(原名施如雪)。

健康状况

1969年8月22日病逝于北京,遗嘱火化并捐献遗体作医学解剖。

1971年骨灰安放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万安公墓修建衣冠冢。

人物事件

1966年“文革”开始后遭受迫害,后得周恩来保护。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