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藤周作(日本笔会会长)

远藤周作(1923—1996),日本最重要小说家之一,日本信仰文学的先驱。幼童时随家人居住在中国的大连,少儿时皈依天主教,青年时期留学法国。他在写作方面成就斐然,其作品大多思想深刻,充满对宗教、哲学、民族性、东西方关系的思考。在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代表了日本20世纪文学的最高水平。最初发表的小说集是《白种人(しろい人)》(1955)与《黄种人(きいろひと)》(1955),指出了他以後大部分作品的方向:将日本与西方的经验以及想法看法作对照。在《海与毒药》(1957)之中,藉描述日本医生以被击落的美国飞行员作活体解剖的战争故事来探讨日本式的道德观。远滕最具震撼力的小说之一是《沉默》(1966)把到日本旅行又杀死信徒的葡萄牙传教士的记载编成小说。1995年,被授予日本文化勋章。1996年,病逝于东京。远藤周作的作品涉及多种题材,但与基督教,尤其是天主教,有着密切联系。他被称为“一个作品主题被一个单一主题所支配的小说家……对基督教的信仰”。他经常将日本比作沼泽或泥沼,在他的作品中,日本是一个难以容纳基督教的“泥沼”。

远藤周作(日本笔会会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3年,远藤周作生于东京巢鸭,有一年长2岁的哥哥,父亲在安田银行(富士银行的前身)工作。

1926年,3岁时父亲工作调动迁往大连居住。

1929年,6岁时,进入大连市大广场小学就读。

1932年,9岁时,因为父母之间的不和,常常以恶作剧来隐藏心中的难过。这时期的陪伴,是一只名叫“小黑”的狗。小黑成了他的“悲哀同伴者”。

1933年,10岁时,因为父母离异,远藤周作与母亲、兄长返回日本,转学到六甲小学。刚开始住在神户市六甲的阿姨家,之后搬迁到西宫市夙川的天主教教会附近。在天主教徒的阿姨的建议下,与母亲一起到教会听公教要理,并于1935年6月与兄长一起于夙川天主教教会领洗,领洗圣名为保禄(Paul)。

根据远藤周作的说法,在此时的他之所以接受洗礼,主要是为了让母亲高兴而无自觉地受洗。远藤周作的学成绩不佳,进人高中(三高)的考试也受挫连连,于是,在仁川开始了他的“浪人”生括。当年,获东大法科录取的兄长,搬迁到世田谷经堂的父亲家,而远藤周作也因为入学考试接连不顺利,为了不造成母亲的经济负担,也搬到了父亲家。

因搬家造成让母亲独自生活,远藤周作认为自己背叛了母亲。

1941年,18岁时上了上智大学。

1944年,考入日本庆应大学文学部预科,但是因为父亲命令他改读医学系,远藤周作离开了父亲的家,并始打工生活。当时战局苛烈,学校上课无法进行,所以就在川崎的勤劳员工工厂工作。后来,远藤周作搬到由天主教哲学吉满义彦担任舍监的信浓町天主教学生宿舍之白鸠宿舍——圣斐理伯宿舍居住。在此除了受到吉满的影响,阅读了法国哲学家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1882—1973)的著作,并结识了奥地利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和德国浪漫派。之后,因为与堀辰雄(Hori Tatsuo,1904—1953)会面,体会到必须思考西洋人的“一神与日本人的诸神”以及法国作家莫里亚克(Francois Mauriac,1885—1970)小说中所讨论的人类深层心理等问题。当时虽然取消了文科学生征兵犹豫制,被编入第一乙种军队的远藤周作却因为肋膜炎之故,延后一年入队。

1949年,获文学学士学位。

1950年,远藤周作为了学习法国的天主教文学,战后初期去法国留学,进入里昂大学。 受教于巴第教授,研究领域为法国现代天主教文学。与此同时,远藤感觉到与基督宗教的距离感越来越大,于是决意放弃进入法文研究所就读,而要以有距离感的基督宗教为近身之物,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成为一名小说家,开始在里昂的居住处学习写作小说;同时,因为三田的前辈大久保房男的好意,在《群像》发表数篇关于法国留学生活的文章。第二年(1951),远藤到莫里亚克《特雷兹·特丝格尔》小说中的背景地——兰德地区作徒步旅行,并且访问了在波尔多近郊一个村落的修道院修行的井上洋治。

1952年,时年29岁的远藤结核病发作,病况一直不佳。翌年的1月,因为健康因素,远藤回到日本,两年半的留法生活于此划下句号。回到日本后的远藤,重新开始与三田文学的前辈们往来,并成为天主教文摘的编辑长。同年12月,母亲郁子突然因为脑溢血去世,远藤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母亲孤独地死去,对他有着很深的影响。

二战的经历让远藤周作对“罪”有了重新认识,开始从内心深层重新认识基督教。留学时代写了一些法国见闻,随笔发表在《群像》、《天主教要约》上。

1953年,回到日本。

1961年—1962年,他因肺病发作长期住院,进行了三次大手术,造成肋膜粘合医疗事故。第三次手术,取得了成功。

1964年7月出院。

文学之路

幼年时期的远藤周作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处于弱势的地位。因此就自然会关注和自已同样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在进入庆应大学文学部之前的远藤周作的记忆中,充斥着失败和痛苦。进入大学全方面地接触文学世界以后,远藤周作终于找到人生的方向而开始为之奋斗。可天不遂人愿,他因为体质虚弱,开始了长期的住院生活。所以远藤周作就特别理解忍受肉体和精神上绢苦的弱势群体,井把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付诸实际行动,开展了“温暖人心的医院”运动等一系列社会活动。远藤周作,对《圣经》中被世人唾弃的犹大这样的背叛者们寄予了极大关心。

远藤周作一反战后派作家那种强烈批判现实的倾向性,故意冷漠政治,反伦理纲常,在传统的私小说基础上加以剔抉、概括、抽象、重视“艺术的高浓密度”,以创造尊重自己实感的独立世界。称其创作手法上回溯接近传统文学,作品酷似私小说而又有别之,具体表现在以虚构的“我”来贯通作品脉胳,借助私小说的技巧,有选择地再现生活,从而幻现出一个游荡于日常琐事的诗情文学世界。

1947年,远藤写出第一篇评论《诸神与一神》,并得到神西清的认同,将文章登在神西清所编辑的《四季》期刊第五号中。而佐藤朔所推荐的评论《天主教作家的问题》,也刊登在《三田文学》中。对一名大学部学生而言,远藤可说是幸运地接受到许多良师的指导与协助,并渐渐地以文学与天主教的问题而渐露头角。

1947年—1993年,从天主教作家远藤周作的作品中,体现出他对耶稣之爱的理解程度分为三个阶段:1、“矛盾阶段”;2、相互理解阶段;3、融合阶段。作品中出现的耶稣形象最后归结为“母性之神”,具体体现为“人生同路人”,同时远藤周作对“人生同路人”的“母性之神”的追求,归因于作者青年时期在法国留学时遭受的歧视以及晚年患病时体会到的孤独感,此外日本传统宗教中的观音以及古神道对母体的敬畏习惯也对作者产生了一定影响。

1953年7月,选择“白色人和黄色人”的差异作为主题,开始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思索。在早川书房出版《法国大学生》随笔集。开始踏上评论家道路。

1954年,在文化学院任讲师。

1955年,远藤周作以小说《白种人》获第33届日本最高文学奖——芥川奖。《白种人》描写一个法德混血儿在纳粹迫害下出卖朋友、在精神上陷入崩溃的故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对西方文化、基督教、人道主义等的怀疑和批判。

1957年《海与毒药》发表,确立了小说家的地位。获得新潮文学奖、每日出版文化奖。该小说取材于二战中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院以美军战俘作为活体解剖的残酷事件,深入追究了日本民族的“罪”意识。

1960年至1962年,因肺结核病入院治疗,在此后的作品大多以宗教主题展开。

1960年,《沉默》获得谷崎润一郎奖。

1966年长篇小说代表作《沉默》发表,获谷崎润一部文学奖,该部小说描写的是日本幕府时代基督教徒受迫害的历史故事,探讨了“弱者的宗教”、神的形象等内容,此后,他开始探索宗教中的许多核心问题。

1980年之后,远藤进入其文学创作的后期,长时间的病床体验使他在人“衰老与死亡”的相关问题上有了深入思考,其作品主题更加多元化,并出现了宗教融合的思想。《侍》获得野间文艺奖。

1981年作为日本艺术院会员。

1985年,担任日本笔会会长。

1987年,辞去芥川奖审查委员工作。

写于1993年的《深河》,是远藤最后一部集大成之作,在日本和世界文坛享有盛名。远藤周作的文学多以基督教为题材,他的作品善于挖掘和表现宗教中的主题,具有丰富的宗教内容和浓厚的宗教意味,该作品获每日艺术奖。

国际认可与影响

远藤周作在国际上以1966年的历史小说《沉默》而闻名,该小说后来由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改编成了同名电影。他曾获得多个著名文学奖项,包括芥川龙之介文学奖和文化勋章,并被教皇保禄六世授予圣西尔维斯特勋章。远藤的作品经常与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相比,两人互相钦佩:格林称远藤为“当今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而据说远藤在开始新作品之前会重新阅读格林的小说《情感的终结》。

创作特点

文学思想

远藤周作的文学思想:以日本人的身份塑造出属于日本人的“耶稣形象”进行救赎。直接以基督耶稣为塑造对象的文学作品并不多见,耶稣作为神的存在,其神圣性不言而喻,这也是难以刻画之处,而远藤周作则以极大的勇气进行了尝试。从《沉默》到《死海之滨》,历时7年时间远藤周作将耶稣从“母性的神”发展至“永远的同伴者”。他通过《沉默》中的“母性的耶稣”,将基督教植入日本人的信仰中,在《死海之滨》中,远藤塑造出“永远的同伴者”耶稣,使其深入日本人内心,与日本人永远地相伴在一起。与《沉默》中踏板情节的冲击力相比,《死海之滨》之中的耶稣形象引起的震动也不遑多让。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始终努力地探索能够为日本人所接纳的耶稣形象,他在作品中尽量避免表现信仰的神秘主义性的原因也在于此。《沉默》问世,作者推出的“母性的耶稣”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在神的存在这个问题上,远藤周作关注的并非是神的具体形象,而是神通过其存在作用于人的行为。

艺术特色

远藤周作作的作品中渗透着对于生命、人生、社会、文化、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沉重拷问,《深河》与《沉默》是两部代表作。作品结构《深河》采取线状结构中的平行式小说结构。该故事人物在叙述心中的伤痛同时,不断地进行着巧妙的穿插,将原本互不相关的情节内容交错进行,使得每个人的价值观与思考方式在彼此心中产生碰撞。在各自关于生死的执着追问中,只有美津子是带着关于自身与爱的追问上路的,而大津对于宗教的执着与困惑则成了美津子疑问的实质载体。同时,大津的寻教之路与美津子的寻爱旅途也在冥冥当中为这些故事的链接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在大津的每一次自我怀疑、否定与重新认识中,包括美津子在内的所有人都受到了怜悯之心的感召。美津子原本不明爱为何物,却在印度观光时细心照顾突然犯病的木口并倾听他为死去战友吟诵经文,静心领悟矶边身上关于一对平凡夫妇的故事,陪同沼田放飞了曾给予过他心灵慰藉的鹩哥,目睹大津背负异教徒贱民前往圣河,美津子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征途,也见证了各人的心理改变。那条包容人间一切的河流,也让人们放下了心中的负重。每个人的故事都如交织的藤蔓蔓地延开来。这种相互交错的情节、交融地提升了小说本身框架结构的力度。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条独立的情节线路,各自铺陈各自展开,带着未解的困惑汇集一处,共同注入印度的恒河之中去寻找各自的答案。《深河》在结构上的特点是情景合一,将结构与内容这两个艺术成分相互融合,其章节安排是与其情节发展紧密相连。圣河既是小说中人物共同的目的地,同时,它更像一个穿插始终不变的意向,牵引着人物的心理发展与情节走向。电影语言《深河》将结构与思想紧密相结合,层层递进,营造出一种具有画面感的电影语言效果。故事最后,大津用自己的生命践行了信仰,美津子则像所有虔诚的信教者一样,亲临恒河水,接受圣河的沐浴。仿佛是逐渐拉远的镜头,恒河水依旧缓缓流淌,两岸是来往的人群,故事似有若无地结束了,生命的永恒轮回却从未曾被任何繁琐的人事打乱步调。如果能赋予静态的画面以动感,使生气贯注其间,这样的画才是一幅活画。小说中的大河奔腾无疑是使故事活化的灵魂。《深河》带领那些疑虑不安的人去直面苦难与罪孽,去寻找信仰的救赎而最终完成自我救赎。《深河》中的每个人在对于生命意义没有准确了解之前,每个人的灵魂都在漫无目地游荡,直到皈依了坚实的躯壳,此后的人性才从此变得不再孤独。通往恒河的人们带着深感失落的灵魂四处游荡,于是只能踏上圣河之路,希望能够在那里洗清自己身上的污浊与罪过。仿佛是不同流域的支流,汇总一处才最终完成了永恒的奔腾。小说中恒河的出现在常早晨或黄昏,沐浴在阳光下的圣河目睹所有生人死灵的轮回交替,而四处是解人心结的暖黄色调。孤独上路的灵魂行游此处,真正具有了超脱的可能。

神的塑造

远藤周作独特的研究视角使他获得崭新的耶稣形象。作者认为天主教会所宣扬的客观的基督形象在于爱、复活与神之子这三点。远藤周作表示不会回避普通日本人对基督教抱有的疑问,而是作为日本人背负着疑问行进下去。远藤周作以注重“安慰”、否定“奇迹”的方式塑造耶稣,这一点早在《圣经中的女性们》(1960)中即有所体现,而在《死海之滨》中则以更加文学化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远藤周作在《圣经中的女性们》中刻画的耶稣是一位具有连带感情的存在,这种连带感情的对象是弱者,他永远陪伴在弱者的身边。远藤周作在描述耶稣与娼妇对话的情节时,更清楚地表明了他对耶稣的理解:女人小心地潜伏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偷偷地向里面张望着。“你在这里干什么?”这家的一个男佣发现她便申斥起来,“这里不是你来的地方。”但是女人假装没有听见向基督的身后靠了过去。“再不出去就让你吃点儿苦头。”听到男佣粗暴的驱逐声基督转过身来,看见一个女人满脸悲愁地站在自己的跟前。突然几粒泪珠从女人的脸上滚落下来,珍珠般的泪珠一滴一滴地掉下来打湿了他的脚。从这几粒温热的泪珠中基督理解了这个女人悲伤的过去和凄惨的人生。“安心地去吧。”从他的嘴里吐出了一句强有力的话。福音书强调的重点在于妇女所犯下的奸淫大罪以及耶稣对她的赦免,远藤周作表示他的描述与福音书略有差异。但那不是重点:“这个故事最使我们感动的便是女人的眼泪淋湿了耶稣的脚的那部分吧。仅仅通过‘眼泪湿了耶稣的脚’我们便可以切身体会到那名娼妇的悲哀。”与此同时,远藤周作还将《圣经·新约》中耶稣对待娼妇的态度与《圣经·旧约》进行了对比,《圣经·以赛亚书》第3章第16—26节中,上帝耶和华对娼妇进行了严厉的惩罚:因为锡安的女子狂傲,行走挺项,卖弄眼目,俏步徐行,脚下玎铛。所以主必使锡安的女子头长秃疮;耶和华又使她们赤露下体。到那日,必有臭烂代替馨香,绳子代替腰带,光秃代替美发,麻衣系腰代替华服,烙伤代替美容。《圣经·旧约》中的上帝是一位愤怒、惩罚的神,对不洁女子极尽诅咒之能事。而远藤认为《圣经·新约》中的基督全然不同,基督告诉我们“比起总是自认为是善人的信徒、裁断他人的女人、不为羞耻以及自我厌恶之情所动的人,这些娼妇的悲哀与痛苦更加接近信仰的真谛”。

人物评价

远藤周作不是凭借文字取胜,他的作品整体拥有让人感动的力量。

——安冈章太郎(日本作家)

远藤周作的神学思考,无疑有着日本宗教传统观念的烙印,也有着世界宗教大环境的影响。远藤周作用写小说、讲故事的方式来传达自己的神学思考。一位台湾的牧师说,远藤周作对基督教的贡献胜过日本基督教神父的总和。

——路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

荣誉奖项

人物作品

参演电影

编剧电影

制片作品

外部链接

远藤周作在豆瓣电影人物上的简介

远藤周作在上海图书馆上的简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