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蓝釉(瓷器釉色名)

霁蓝釉,是中国瓷器中一个重要的品种,同时也是以氧化钴为主要着色剂,烧制而成的颜色釉,主要施釉于祭器、华贵陈设和祭祀用瓷。霁蓝釉也称霁青,又称积蓝釉、祭蓝釉,称霁青是因为古代对于青、蓝、绿的概念不清而造成的。

霁蓝釉是生坯挂釉后,入窑在1280℃~1300℃的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霁蓝釉的呈色特点与鲜红釉相似,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呈色稳定。在高温状态下,釉层熔融垂流,使器物口沿釉层变薄,显露出白色胎骨,俗称“灯草口”。底部釉层垂流而堆积,呈现出蓝中泛紫褐色。

资料

清末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所说:古瓷尚青,凡绿也、蓝也,皆以 青括之。刘子芬《竹园陶说》:“青色一种,常与蓝色相混。”霁蓝釉与霁红釉一样,属高温失透釉,以氧化钴(CoO)为呈色剂。

发展历史

明宣德时期

明代霁蓝最为后人称道的首推宣德一朝。宣德霁蓝釉瓷器多为单一色釉,也有少部分刻画暗花的,另有蓝釉白花的,多为折枝花及鱼藻纹。官窑款有青花和暗款两种。均为“大明宣德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凡四字款者,均为后仿。宣德霁蓝釉主要有以下特征:

1、里外满施蓝釉和里白釉外蓝釉者并存。

2、碗、盘口沿“灯草边”整齐者少,多数线条弯曲,不规整。

3、圈足施釉到底,平视不见圈足露胎。

4、浅刻花纹多为龙纹,白花者龙纹少见,且白花均是用堆塑法制作,为突起的立体花纹,但观望时,似无立体感。

5、造型碗、盘常见,瓶、壶传世品中少见。

成化至嘉靖

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霁蓝釉瓷器传世不多,尤其是成化时期,至今未见一件完整器,但景德镇御厂出土过书有成化款的蓝釉碎片,说明其生产从未间断。

嘉靖蓝釉瓷器较为盛行,一是造型品种丰富多彩,二是釉色品种有新发展。造型除传统的宫廷祭器、陈设瓷外,日用器皿中也常见蓝釉产品。釉色除霁蓝外,又新创一种“回青”釉。嘉靖霁蓝釉色蓝中微泛紫色,有些釉面开细小纹片,个别的有棕色斑点,圈足处施一层酱色釉。嘉靖回青釉多刻暗款,均为六字楷书款,造型有罐、洗、碗、盘、杯、渣斗、香铲等。有些尚浅刻龙凤、云龙及缠枝花纹。这些器物主要藏于台北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中,均是宫中旧藏。

清代时期

清代霁蓝釉瓷器生产历代未断,均有精品传世。有刻暗花纹的,也有描金彩的,常见造型仍是宫廷祭器和陈设用瓷。官窑霁蓝釉瓷多有官款,且做工十分精细,民窑也有霁蓝釉瓷多是庙堂所用的祭器,以炉、瓶最多,均无官款,但有年纪年款的。

成交记录

535万成交

霁蓝釉菊瓣形花壶

“大清雍正年制”款

长:18.5cm

890万成交

霁蓝描金折枝花卉双牺耳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说明: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颈部置对称象耳。通体施天蓝釉,金彩作饰,主题纹样为花卉纹,辅以莲瓣纹、折枝花卉纹等,外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

清代乾隆时期,瓶、尊等琢器颈肩部常附加各种装饰性的双耳,除有一定实用性外,还有装饰作用,便器物趋于平衡协调,同时也增添了器物的美感,时代特征鲜明,有象耳、鸠耳、螭耳,戟耳、如意耳、夔龙耳、铺方耳、牺耳、贯耳、蝙蝠耳等。装饰双耳的工艺技法影响了乾隆时期以后各朝的器物。象与“吉祥”的“祥”谐音,是国运昌盛的吉祥之兆,民间传说太平盛世出白象。象寓有“太平有象”之意。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