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钨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别称)

世界钨都,是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别称,是中国最大的钨矿基地。

1907年,德国牧师邬利亨在西华山(大余县城西5千米)发现钨矿石,中国钨业史由此开篇,大余成为中国钨业发祥地。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西华山支部成立,投资开办了“中华钨砂公司”。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大余县成立了西华山、漂塘、下垄、荡坪四大中央直属钨矿企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钨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别称)

大余县境内矿化面积约30平方千米,大小矿脉有3000余条。矿床矿物类较多、计有48种,金属矿物以黑钨矿为主,累计探明的钨矿储量44万多吨,有甲类矿山26个,钨精矿年加工能力3-5万吨,仲钨酸铵总产能达1.9万吨,钨粉和碳化钨1.4万吨,硬质合金2920吨,硬质合金刀钻具3000万支。凭借丰富的钨矿储量,大余县逐渐形成了一条从钨采掘到硬质合金、盾构、刀钻具生产的完整钨产业链条。

历经一百多年的开采,大余县可开采的钨正逐年减少。2013年印发的《大余县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写道,由于长期高强度开采,大余现有钨矿可开采利用仅剩6.16万吨,开采年限不足10年。

简介

世界钨都

赣州是中国钨业的发祥地,号称“世界钨都”。

1907年德国传教士在大余县西华山发现钨矿。1914年,人们又相继在崇义县中梢、全南县大吉山发现大型钨矿,从此揭开了中国钨矿开采的历史。1931年,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银行行长的毛泽民,兼任“中华钨砂公司”总经理,采钨砂近8000吨,创造了620万元的财富,换回了大量的药品、食盐和武器,为粉碎敌人对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赣州成立了九大国有统配矿山、16个地方国营矿山和20多个集体坑口,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主要的钨原料产地。其间地质工作者探明钨储量的矿区106处,累计储量117万吨。钨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二,但高品质的黑钨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第一,为全国同类产品的70%,世界的60%。

上个世纪中叶,在赣南的山沟里,溪水旁,到处可见手拿铁锤身背淘砂盘的人,当地人称之为“打砂子的”。他们衣服都被红土染成红了,一边唱着山歌,一边在废矿石边回收钨砂,从事这项职业的少说也有上万人,成为当年赣南山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要求中国政府将赣南大吉山钨矿的废矿石卖给日本,日本将免费修一条从大吉山至南昌的高级公路(七十年代的高级公路差不多与现代的磁浮列车相同的概念),据传周恩来认识到钨矿的废矿石中含有特殊稀有且珍贵物质,因此不同意此事,导致日本人的阴谋破产。国人还不知日本人想提炼废石中的何种物质,只好将废矿石用来修路建房。

随着一条一条矿脉的发现,作为156项重点工程的补充项目。在赣南先后建成了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盘古山四个大型钨矿。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正是这些钨矿石的出口,曾经为国家换回了价值七十五亿人民币的粮食和物资,为整个国家度过随后一段最艰难的岁月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钨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别称)

现状

储量第一

中国钨资源储量丰富,在全球经探明的钨矿产资源储量中占比近70%,居全球首位;同时,全球钨年产量超过80%的部份来自中国。中国钨已探明储量相对集中,各省区储量依次为:湖南31.8%、江西21.8%、河南10.0%、广东6.5%、广西5.7%、福建5.3%。上述6省区合计储量占全国总保有资源储量的82.1%。在总储量中,白钨占70%,矿石品位小于0.4%或矿石组份复杂、或外部条件差不易开发利用的占85%。

江西省武宁县钨矿南区和北区矿区范围内探获资源储量94万吨,伴生铜金属量55.89万吨、钼金属量5.29万吨、锡金属量2.51万吨、银金属量718吨,使江西省累计探明钨金属量由130万吨增加到224万吨左右。

消耗加快

我国从发现钨开始,主要是开采黑钨矿,钨的冶炼工艺也基本以黑钨矿为原料。但经过近百年的开采,目前我国的黑钨资源已近枯竭。而非法采矿的屡禁不止更是使得资源浪费严重,常常缩短了矿山的正常开采年限。随着黑钨矿逐渐枯竭和品位下降,我国钨矿开采将不得不面对如何合理利用资源,以及开采成本较高的白钨矿和黑白钨混合矿等难题。

发展基础

赣州是中国钨矿的发现地,具有100年的钨矿开采历史。赣州钨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赣州钨业开始逐渐建立勘查、采选、冶炼、加工和科研教育等完整的产业体系,期间几经波折、困难重重。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市委、市政府正确决策,钨企业奋力拼搏,近几年赣州钨业才真正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资源概况

赣州现己发现并探明有储量的矿区106处,累计探明储量(WO3,下同)117万吨,其中A+B+C级储量44.5万吨,占38%。截止2006年底,钨矿保有储量为546186吨。赣州己探明钨矿储量有17个县(市、区),其中保有储量在5万吨以上的有大余、于都、全南、崇义等4个县,合计40万吨,占赣州钨保有储量的80%。赣州钨矿主要类型之一是石英脉型黑钨矿床,以开发之早、产量之多、矿床规模之大而驰名中外,是一种易采、易选、品质优良、有害杂质少的矿种,用它作原料,不仅产品质量好,而且回收率高。该矿种的另一个特点是伴生组分多,除钨外共生、伴生有价金属元素达50多种,主要有铋、钼、铜、锡、锑、铅、锌、金、银等有色金属及重金属,此外,还有铍、锂、铌、钽、铼、硒、碲等稀有金属,并有钇等稀土元素。其中,共伴生铋、铍资源储量分别排全国第3、4位,钼、锡排全国第6位。随着近几年地质部门和有关企业对地质勘探工作的大量投入,探明的储量正在逐年增长,据地质部门提供的信息,赣州正在勘探的钨远景储量在100万吨以上,而且矿产比较集中。

产业发展现状

1、地质勘探

赣州市范围内有三家专业地质勘探单位,即赣南地质调查大队(原908大队、909大队及地调队合并的地勘单位)、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以及264地质大队从事找矿工作。2004年国家确定赣州市为国家战略钨矿找矿地区,中国地质科学院也在赣州成立了地质研究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赣州的地质勘探市场十分活跃,预计今后5年内赣州新增资源储量将大幅上升。

2、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

由于赣州以钨为主的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国家投资在赣州兴建了江西理工大学(原南方冶金学院)、江西应用技术学院(原赣州地质学校)和赣州冶金研究所等二校一所,旨在为赣州的有色工业提供科研和教学服务。以江西理工大学牵头,整合科研人才和资源,搭建了有色产业科研公共服务平台,还被教育部批准成立了钨资源高效开发及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3、矿山企业

赣州现有大小钨矿山53个,其中省属钨矿企业9个,地方钨矿企业44个。赣州钨矿总的生产能力为618万吨矿石/年,钨精矿生产能力为4万吨/年。1949-2006年,赣州累计生产钨精矿约110万吨,约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52%。赣州对钨矿实行保护性开采,严格执行国家生产配额,钨矿产量从2000年占全国50%,下降到2006年的22%,做到了钨矿产量稳中有降;赣州已成为我国钨的集散地,全国2/3的钨精矿在赣州实现冶炼加工。我市一批钨企业还到国外买矿和探矿,每年有4000余吨钨资源运回赣州加工。

优劣势分析

赣州有着丰富的钨矿资源;在钨的冶炼加工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赣州的一些钨加工企业,如崇义章源钨制品公司、伟良钨业集团公司、赣州远驰新材料公司等生产的钨粉、碳化钨粉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批钨深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但是赣州钨产业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矿区多而小,资源开采利用总体水平偏低,有些还存在采掘失衡、采富弃贫的状况。

2、环保形势严峻,一些矿山环保设施较差,废石、废水、尾砂随意排放,某些钨冶炼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也较为严重。

3、初级冶炼加工存在盲目扩产、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造成能力闲置和资源浪费。

4、生产集中度低,企业以初级产品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而且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5、钨企业技术人才少,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大部分企业基本没有创新研发的能力,造成企业产品没有特色,市场竞争靠打价格仗。

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整合资源、保护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深度加工、做优产业”的方针,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以发展高附加值的深度加工和应用产品为重点,实施资源总量控制和优化配置,促进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变。用5年左右时间,把赣州钨产业培植成为集采选冶加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产值超280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优强企业,实现赣州钨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是:开源节流,保持资源优势。继续研究成矿条件,在现有矿山周围、矿脉深部、有成矿条件的新区找矿。同时,努力提高采选冶直收率,扩大二次资源回收率,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障。治污减排,建设和谐钨业。要深入研究采选冶绿色工艺和现有三废处理工艺,推广新工艺,全面治理陈年留废,全面改善生产基地的工作环境和人居环境。调整结构,建立产业优势。在宏观调控原则指导下,改变初级产品重复建设,内耗增加,产能过剩的局面,鼓励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形成若干个高水平钨深加工配套生产基地,打造企业“航母”。夯实基础,提高创新能力。通过研发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联合的长效机制,大幅度提高钨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

在未来五年内,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使我市钨产品的生产规模、生产技术和品种全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现钨产业总产值在2006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的目标,成为全国钨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

总体布局

发展方向

在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色产业基地展开钨精深加工和应用产品的产业布局;以其周边县(市、区)崇义、大余、赣县和上犹为重点发展区域,展开钨矿生产及冶炼加工的产业布局;形成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由周边县(市、区)崇义、大余、赣县和上犹共同组成的钨产业板块和集群,建设完整的钨产业链。四、赣州钨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发展项目

发展重点

1、地质勘查优选成矿条件最佳地区,积极开展钨资源战略找矿,加强现有钨矿山周边、深部“二轮找矿”,缓解老矿山危机,延长矿山寿命,重点勘查地区如下:

(1)崇义—大余八仙脑地区钨矿资源重点勘查区;

(2)崇义仙鹅塘—高坌地区钨矿资源重点勘查区;

(3)赣县长坑地区钨矿资源重点勘查区;

(4)于都盘古山—黄沙地区钨矿资源重点勘查区。规划期内力争新增钨矿资源量20-30万吨,基础储量20万吨,确保钨矿资源的持续供给。

2、矿山开采强化资源忧患意识、战略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严格控制开采总量,规范开采技术,提高采选技术工艺和装备水平,大力提高采选综合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重点开发地区如下:

(1)大余重点开采区:保有资源储量14.9万吨。

(2)崇义重点开采区(包括上犹、南康):保有资源储量11万吨。

(3)大吉山-官山钨矿重点开采区:保有资源储量4.8万吨。

(4)于都重点开采区:保有资源储量4.2万吨。

(5)赣县重点开采区(包括赣州钨矿):保有资源储量4.1万吨。重点开采区钨精矿产量控制在年产22000吨,其他开采区控制在1000吨以下,总量在2.3万吨左右。

3、冶炼重点发展多种晶形(单晶、复晶、球型等)和超细APT,超细粒、纳米和超粗级钨粉、碳化钨粉,开发封闭式钨湿法冶炼流程,减少三废排放,提高钨冶炼回收率。

4、钨合金及钨材重点发展高性能特种钨丝、高性能大尺寸板材、纳米钨合金材料、钨基复合材料、钨基高比重合金,以及具有特殊微结构的W-Cu复合材料(纳米结构钨铜复合材料、梯度结构钨铜复合材料)。

5、硬质合金重点发展中高档硬质合金,大力发展硬质合金应用产品,如切削刀具、矿用工具、模具、顶锤、轧辊、耐磨零件等,以及纳米超细硬质合金棒材和微钻、纳米超细硬质合金精密加工刀具,如可转位刀片和涂层刀片等。地)拥有钨矿山或股份,只有少数企业为纯粹的钨砂贸易企业。这些企业是赣州钨冶炼企业的主要原料供应商,在钨砂流通领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6、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赣州钨矿山从上世纪80年代起,纷纷投入资金进行科技攻关,试验推广最新选矿工艺,进—步改进选矿流程,科学合理配备选矿剂,如今的矿山几乎都能从钨矿中普遍回收共生、伴生的锡、铜、钼、铋、锌、硫等副产品,且回收率大有提高,2006年综合回收产值为2.5亿元,占矿山总产值的10%左右。赣州市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等综合手段,对矿山生态环境实行了综合治理,赣州所有钨矿山均建设了尾砂坝。但是由于长时期矿山采掘,形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赣州APT产能的迅速增加,每年产生的碱煮渣在3万吨左右,也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7、对外合作,随着赣州钨矿和冶炼加工主产地功能进一步凸现,国内外一些大企业纷纷投资和落户赣州,已汇集了日本东芝公司、日本住友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天津特精股份公司、香港正威集团、厦门春葆集团等一批大企业。

8、出口贸易赣州钨产品远销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2001年至2003年,赣州钨冶炼加工企业出口钨品总额在6000万美元以上。从2004年开始,赣州钨深加工产品硬质合金开始出口,2006年,赣州钨制品的出口总数约为2亿美元。

9、经济技术指标,赣州钨业有了较快的发展,2006年规模以上钨企业销售收入110亿元,比2000年的7.07亿元增长了14.5倍;利润16.2亿元,比2000年的0.42亿元增长了37.5倍(见表11),2007年钨产值已突破140亿。赣州从钨砂净输出市转变为钨砂净输入市,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钨砂及APT集散地。

世界钨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的别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