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弢(中国著名作家)

唐弢(原名唐端毅,1913年3月3日-1992年1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镇海县(今宁波市江北区)甬江街道畈里塘村。他是著名作家、文学理论家、鲁迅研究家、文学史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唐弢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创作,发表了第一篇散文《故乡的雨》。他的主要作品有《海》、《怀乡病》、《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唐弢的散文作品曾被收录于中国大陆中小学及大学语文教材。他的夫人是沈絜云。唐弢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和海内外公认的权威学者。1992年1月4日,唐弢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6岁在家乡上小学时,曾有人扬言,搦锄头柄的人家决不会生出书香子弟来。他听后非常生气,决心向传统偏见挑战。他一边读诗,一边学写旧体诗。能熟读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尤其爱读陶渊明、李白、李商隐等人的诗词。

初中时家贫辍学,入上海邮局作拣信生。

教育经历

1926年,离开家乡到上海,进英租界的华童公学。初中二年级时,因经济不济,被迫辍学。

工作经历

编辑《文艺界丛刊》,兼任中学教职。

历任复旦大学、上海戏剧专科学校教授。

《文艺新地》《文艺月报》副主编等。

民国32年初,汪伪政权接管邮局后,离开那里,到一家私人银行当秘书。

1978年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上海解放后,历任邮政工会常务委员兼文教科长。

写作经历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业余创作,以散文和杂文为主,其风格接近鲁迅,并因此与鲁迅结识。发表第一篇散文《故乡的雨》,接着又发表了《海》《怀乡病》等一批散文。不久,转向杂文。

民国24年,将此前写的杂文80多篇汇集成书,取名《推背集》。出版后,北平、天津、上海等地有关报刊纷纷发表评论,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民国25年5月,又将新写的47篇杂文集结起来,取名《海天集》。

1933年起发表散文、杂文,后结识鲁迅。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化运动,参加初版《鲁迅全集》编校。又支持《鲁迅风》周刊。抗战胜利后,又回邮局工作。并与柯灵合编《周报》,后又主编《文汇报》副刊《笔会》。

抗战爆发后,在《文汇报·世纪风》《导报·晨钟》《循环日报·海风》《译报·爝火》《宇宙风》乙刊等报刊上发表杂文,同外国侵略者、敌伪汉奸展开斗争。

1939年4月至11月出版《文章修养》。

1940年4月出版杂文集《投影集》;12月出版《短长书》。

1941年出版《劳薪集》。

1945年,开始写书话,最先发表在柯灵主编的《万象》上。

抗战胜利后,应《文汇报》编辑邀请写了一百余篇,后因故中断。(1980年三联书店辑为《晦庵书话》出版)

1946年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

1947年12月出版《识小录》。

1948年,出版散文集《落帆集》。

1952年3月出版《鲁迅全集补遗续编》。1953年11月出版《向鲁迅学习》。

1957年1月出版《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12月出版《鲁迅在文学战线上》。

1961年起,重新开始为《读书》与《人民日报》副刊撰写书话。

1962年《书话》出版。该书出版后,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1962年12月出版《创作漫谈》。

1979~1980年与严家炎共同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出版。

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两部专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和《鲁迅的美学思想》。

所著杂文思想、艺术均深受鲁迅影响,针砭时弊,议论激烈,有时也含抒情,意味隽永,社会性、知识性、文艺性兼顾,先后出版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劳薪集》《识小录》《短长书》《唐弢杂文选》等,散文随笔集《落帆集》《晦庵书话》等,论文集《向鲁迅学习》《鲁迅的美学思想》《海山论集》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另辑有《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与沈絜云结婚。

健康状况

1992年1月4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

个人作品

主要成就

唐弢一生写了大量的散文、杂文、时评,并以《晦庵书话》的形式记录了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出版活动。唐弢是鲁迅研究学科的奠基人之一和海内外公认的权威学者,曾参加过1938年版《鲁迅全集》的编辑工作,还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辑录、考订了鲁迅佚文。他的一系列关于鲁迅创作的著述,在鲁迅研究史上享有很高声誉。

唐弢又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在史料、史论方面有重要贡献,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3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是学习现代文学的重要著作,被列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教材。

社会活动

参加反迫害、反内战、反饥饿民主运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积极进行敌后文化战线的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19年,开始参加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民国21年,他组织了有邮局工人、学徒、店员参加的“读书会”,同鲁迅开始了通信。

上海解放后,历任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委员兼上海分会常委。

1951年任华东文物处副处长。

1953年任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

1955年任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

1959年调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曾兼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顾问、鲁迅研究学会顾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

新中国成立后,致力鲁迅著作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坚持杂文、散文创作,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1959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社会任职

是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轶事

藏书丰富

巴金曾这样评价唐弢的藏书:“有了唐弢先生的藏书就有了现代文学馆的一半”。唐弢收购、保存至今的藏书多达四万余册,绝大部分为现代文学书籍,其中不乏价值奇高的初版本和毛边本。据现代文学馆的统计,唐弢藏书总计4.3万册,其中杂志1.67万种、图书2.63万种。这其中,难得一见的一级品多达141种。

嗜书如命

藏书捐赠

唐弢逝世后,夫人沈絜云按照他的遗愿,把所藏四万余册珍贵书刊悉数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喜不自胜,称展示的唐弢藏书精品“相当精彩,观之令人晕倒”。唐弢藏书中,最富特色的两种是初版本和毛边本。初版本书籍相当多,仅展出的就有近百种,重要的有《鲁迅自选集》、《老张的哲学》。《老张的哲学》在旧书市场上并不少见,可初版本就不容易找着了,唐弢收藏的这一本红色镶条朱彩灿然,品相极佳,殊为难得。收藏毛边本的习惯可能跟鲁迅先生不无关系,鲁迅好书,尤好没有经过机器裁切的毛边本。唐弢青年时代起和鲁迅有大量接触,受其影响,也喜欢毛边本。他所收藏的书中有近百种为毛边本。唐弢身为文学家,在文学书籍的选购上也很有独到之处,他购买、保存书籍是以他独到的眼光、深厚的学养及满腔的心血来完成的。藏书中,我们看到有大量20世纪初年出版的图书和杂志。如长沙王运长书局1901年出版的小仲马著、林纾、王寿昌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上海南昌普益书局1903年出版的雨果著、苏曼殊、陈独秀译《惨世界》,鲁迅1914年捐资由金陵刻经处刻印的两卷《百喻经》([印]僧伽斯那著、[日]求那毗地译),都是极其珍贵的藏品。杂志中不乏价值连城、最早的创刊号,如新小说社1902年出版的《新小说》第一期,浙江同乡会1903年出版的《浙江潮》创刊号,上海商务印书馆1903年出版、李伯元编辑的《绣像小说》第一期等。以唐弢收藏的绝版书、孤本书、初版本、毛边书等而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藏书专家,他获得“中国现代文学第一藏书家”的称号显然丝毫不为过誉。

唐弢先生长眠之地:北京昌平凤凰山陵园。

唐弢与鲁迅

崇敬鲁迅

唐弢既是作家,又是学者,他的才华涉及诸多方面,《落帆集》、《晦庵书话》、《鲁迅的美学思想》等著作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而由他和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全国高等院校的文科教材,风行数十年。与许多名人一样,他将最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来做,那就是写一本《鲁迅传》,遗憾的是,直至1992年他临终前,只写出了10万字,占全书计划的三分之一。

唐弢崇敬鲁迅,他的一生最光荣的莫过于他与鲁迅的交情。当他还不曾和鲁迅相识的时候,就时常听到有人议论,说鲁迅多疑,脾气大,爱骂人。他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1933年至1934年之间,鲁迅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唐弢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投稿,偶尔写些带“刺儿”的文章,有些人以为唐弢又是鲁迅的化名,便群起而攻之。唐弢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鲁迅的面致个歉意,却又不敢去见,害怕他会责备自己,颇有点惴惴不安。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