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脸(传统婚俗之一)

传统婚俗之一。指婚礼前为新娘修饰梳妆脸面。女子一生只开脸一次,表示已婚。多由公婆、丈夫、子女俱全的所谓全福妇女进行操作。

历史

在闽南地区民间历史悠久的古法美容“挽脸”(又称挽面、绞面),近几年又重新风行海峡两岸,刚在纽约华埠亮相,立刻吸引了不少爱美且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洋顾客。

早年,在闽南地区民间,待字闺中的姑娘要出嫁的前夕,既要洗发、梳妆,而且还要“挽脸”。闽南地区民间方言“挽”乃拔的意思,“挽脸”就是一种利用纱线拔除脸上汗毛的古老美容方法。闽南地区民间人习称没有出嫁的闺女为“查某根”,而经过“挽脸”后,就意味着“转正”为大人了。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地区民间人》一书中提到婚俗中的挽脸:“婚前数日,准新娘要请福命妇人用红纱挽面,将脸上细毛拔除,谓‘换新脸’,也就是脱胎换骨变成新人了。”

说明

挽脸是一种成本相当低的美容护肤妙方,只需几尺柔韧的细棉线、一块白色粉饼即可。挽脸前两人对面而坐,由挽面人先在被挽面人的脸上均匀涂上一层白粉,使皮肤干燥些,这样可减少挽面时的疼痛,也利于把脸上的细毛(闽南地区民间人谓之“苦毛仔”)拔除干净。再用拇指在脸毛多的部位反复摩擦,直至有点火辣辣的感觉(以抵消拔脸毛之疼)。接着,用一根1米左右的韧纱线,拧成一个活结,就可以开始“挽脸”了。挽脸人对着要拔脸毛的脸部,用左手拇指、食指反复地一张一弛,用门牙咬着纱线的一头,右手执另一头,左手虎口在线的中间叉开10厘米左右,把纱线张开的口子贴着脸部,三点协调地用力,来回拧着“8”形,一起一落,一张一缩,借助纱线交叉、闭合、拧动之势,渐渐把面、额、颈的汗毛和绒发绞去。最后敷上面霜,便大功告成,整个挽面过程将近一个小时。

习俗

在台湾,流行着一道用闽南地区民间方言制作的谜语:“四目相看,四脚相撞。一个咬牙根,一个面皮痛。”这道谜的谜底便是“挽脸”!可以想象,挽脸这种古老的美容法纯粹靠拔,其感觉并不好受。但是,准新娘却俗信挽脸时有点痛感才会“有人缘,得人疼”,她们乐意让这种古老的美容风俗长盛不衰。在闽南地区民间,姑娘出嫁以后,就可以自择日期进行挽脸美容了。旧时富户的小姐们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挽脸一次,一般人家妇女盛大传统节日前,姐妹们喜欢聚集在明亮场所,一对一地轮流“挽脸”,似乎是要让节日的气氛首先从脸上显露出来。民俗中也有挽面这一传统节目,丧服人家“做七”时,仍保持着请吊唁者、送葬客“男剃头,女挽面”的古俗,意思是对所有参加治丧、送葬的妇女每人都发给挽脸费,七日后必须要挽面一次。产妇在满月时也习惯挽一次脸,寓意脸庞如满月美好皎洁。

发展

今天,尽管有了电动剃须刀,有了先进的美容技法,但许多姑娘们还是喜欢“挽面”这种古老的美容法,在乡下甚至还可聘请到专业的“挽脸婆”。在台湾城乡,常可看到“挽面”的摊点,周围总有人围观,或等候,生意蛮不错。据当地妇女们说,采用这种古老奇特的美容法,不仅仅是省钱,而是比用剃刀要好,它不会伤损皮肤,能延缓汗毛再生。而且挽脸后会使皮肤变得细嫩明亮,并减少皱纹的产生。加上香粉干燥、凉爽,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的特性,更受到妇女的青睐。我想,这关键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民俗观念植根于人们的心田吧!如果您有机会到闽南地区民间乡间走一走,不时可欣赏到挽面这一传统保留节目。挽面妇的几个姜牙般的手指犹如蝴蝶蹁跹翻飞,十分吸引人。许多“老外”目睹巧妇手法娴熟灵活,把剃刀有时也不易刮净的面部绒毛用一根平凡的纱线绞得一干二净,无不感到惊奇,称之为“东方奇观”

创新与演变

挽面在上个世纪初还是一种时尚、流行的美容服务,但是随著新时代对美容的理解,大家对于科技、效果、体验、卫生都有了更多的要求,因此,老式的挽面如今已经看不到。但是,台湾的美容技艺发展协会理事长萧丽华老师,本于对传统挽面的喜好,以及对于传统挽面基于健康、天然、有机的概念,从传统的技艺创新中,找到新生命,利用独创的蝶式手法,并结合传统与新式美容的复合式作法,获得了台湾、日本、马来西亚、美国许多爱美女性的认同,于是走出了另外一条时尚美容微创业的道路。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