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二十四节气之一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公历7月6日—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便为小暑。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已到初伏前后,天气开始变热,但还没到一年中最热的时间。

小暑时中国超过一半的地区开始进入夏季,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将达到26℃左右。同时,小暑也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中国各地容易出现雷暴天气,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台风等。此外,天气多变也是小暑气候的一大特点。

由于气温开始升高,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成长也都受到了影响。小暑时节除了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在田间进行追肥、除草、防治病虫的工作,部分早熟的稻谷品种需要在大暑节气到来前就要成熟收获。同时,小暑时节易发恶劣天气,需要做好防洪防汛等准备工作。渔业也需注意增加投喂量、合理施肥,注意水质的变化,定期进行水体消毒,避免各种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病害的发生。

中国古代,在小暑时有君王伏日赐冰的习俗。旧时,在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将新收割的稻谷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还会用新米、新麦制作成面饼、面条与邻里分享。人们也会根据时令的变化调整饮食。

节气由来

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从而形成了“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又被分为七十二候,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早期人们通过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公历7月6日—8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便为小暑。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已到初伏前后,天气开始变热,但还没到最热。直到之后紧接而来的大暑,才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便记载有“六月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所以民间有“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的说法。

气候特点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既闷又潮的一段时间。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点每年都略有不同,大致介于小暑和处暑之间。而小暑正逢的初伏,热气初升,虽未到极热点,但已有温热的预兆,中国大部分地区无凉风,且风中带着热浪。北半球的日照时间也开始逐步缩短,黑夜时间变长,中国超过一半的地区开始进入夏季。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将达到26℃左右,而在华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日均气温高于30℃,最高气温高于 35℃的情况。

同时,小暑也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一个节气,中国各地容易出现雷暴天气,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雨量增大且降水量集中。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因为梅雨季节已经结束,容易出现气温高降雨少的伏旱现象。但是如果在小暑有打雷的情况,又会出现倒黄梅的现象,这时便会维持一段时间闷热且伴有雷阵雨的天气,因此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流传着“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的农谚。在南方沿海地区,尤其是台湾和福建地区,小暑容易出现台风天。民间俗语中还有“小暑南风,大暑旱”的说法,意为小暑吹南风,大暑无雨,容易有旱情发生。此外,天气多变也是小暑气候的一大特点,忽而晴空万里,忽而大雨滂沱。

物候现象

中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即“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由于气温开始升高,蟋蟀来到墙角的阴凉处避暑热,老鹰离开巢穴在气温较为凉爽的高空中活动。盛夏高温也使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萤火虫等昆虫开始出没;刺梅、西瓜、桃子等开始成熟;荷花、女贞等开始开放,而虾蛤、布谷鸟等求偶期已过,便停止鸣叫。

农事活动

小暑时节除了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作物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田间管理的工作。由于气温高、雨水足,喜热的农作物生长快速,应根据长势追肥,同时需要进行除草和防治病虫的工作,部分早熟的稻谷品种应在大暑节气到来前就要成熟收获。小暑时节的棉花也处于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除了施肥外,还要及时打杈、整枝、去老叶、增强通风和透光等工作。同时,小暑时节易发生洪涝灾害,部分地区会伴有冰雹天气,需要做好防洪防汛应对极端天气的准备工作。

小暑时,水温随着气温升高,多在25—30℃,是鱼、虾、蟹类摄食旺盛期,需增大饲料的投喂量,每天具体的投喂数量和次数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以养殖鲢、鳙、罗非鱼等肥水性鱼类为主的池塘,也应注意合理施肥,既要保持池塘肥度,也要防止过多施肥,导致水质变坏。同时,还需要注意水质的变化,严防出现缺氧、水质恶化等情况。小暑时节还是鱼、虾、蟹疾病高发期,需做好防护,定期进行水体消毒,避免各种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病害的发生。

节气风俗

小暑气温升高,在中国古代,富贵人家会将冬天的冰块,藏于深井地窖中,以此解暑。古时也有君王伏日赐冰的习俗,以此作为奖励臣子的手段。旧时,在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将新收割的稻谷做好饭后,供祀五谷大神和祖,还会用新米、新麦制作成面饼、面条与邻里分享。人们也会根据时令选择饺子、面条、藕等开胃解馋的食物,北方人则习惯在这天喝粥,以此清热防暑。小暑前后一个月还是黄鳝最滋补味美的时候,因此民间也有小暑吃黄鳝的习俗。居住在大河、湖泊附近的人则会在小暑约上几人一同乘船游河,消暑作乐。人们还会趁着小暑时节将衣服、书籍等物品进行晾晒,既去除霉味,又防止受潮生虫,民间称之为“晒伏”。

相关文学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