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光刻技术-干涉光刻技术

分束器为达到干涉的效果,相干光必须在汇聚前被分束成两个及以上数量的光束。利用DLIP,不同的结构能够在数秒内直接在基底上被制成,得到大面积上的周期性阵列。从而,若要绘制任意图样的纹路,还需要采用其他光刻蚀技术。

基本原理

干涉光刻技术(或全息光刻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干涉测量法或全息法的原理相似。两个及以上的相干光波构成的一个干涉图样被建立起来并在一个记录层被记录(光刻胶)。这个干涉图样由周期性序列的条纹组成,这些条纹分别代表最大强度及最小强度。在曝光后的光刻处理过程中,与此强度周期性变化图样相对应的光刻胶图样就此出现。

对于两束光波干涉,条纹间距或周期由-λ/2/sin-θ/2给出,其中λ为波长、θ为两束相干光波之间的夹角。从而,能够达到的最小周期为波长的一半。(注意:下图中的光束夹角为2θ,从而图中的公式为p=-λ/2/sin-θ;图片原地址见扩展阅读)

通过利用三束干涉光波,具有六边形对称结构的阵列能够被制成;而利用四束光波,具有矩形对称结构的阵列能够被制成。从而,通过叠加不同光束组合,不同的结构便得以制备出来。

相干性要求

要使全息刻蚀法能够顺利进行,相干性的要求必须满足。首先,必须使用空间相干光源。这实际上是一个结合了准直透镜的点光源。激光或同步加速器光束也经常被使用以保证在分束前得到统一的波振面。其次,应优先考虑单色的或时域相干的光源。这可直接通过激光实现,但采用宽带宽的光源时需增加滤光片。如果分束器为衍射光栅则对于单色行的要求可以被忽略,原因为不同的波长将被衍射至不同的角度但最终还是会聚集到一起。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空间相干性以及正入射仍然为必要条件。

分束器

为达到干涉的效果,相干光必须在汇聚前被分束成两个及以上数量的光束。常用的分束方法有劳埃德镜(Lloyd’s mirrors)、棱镜及衍射光栅。

应用及用途

采用全息刻蚀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的在大面积内制备密集的特征结构而不失焦。从而,它经常被用于检测新型波长刻蚀技术(如EUV、193nm浸泡等)的光致抗蚀工艺。除此之外,高功率脉冲激光的激光干涉光束基于光热或光化学机制可以在材料表面直接进行处理(包括金属、陶瓷及高分子聚合物)。由于上述特征,这个方法也被叫做“直接激光干涉制纹”(Direct Laser Interference Patterning; DLIP。利用DLIP,不同的结构能够在数秒内直接在基底上被制成,得到大面积上的周期性阵列。这样具有纹路的表面有不同的应用之处,包括摩擦学(对摩擦及磨损的降低)或生物科学。而对于传统上采用电子束刻蚀需要用时较长的纹路,也可以采用电子干涉刻蚀法快速制成。

干涉刻蚀法的劣势在于它只能够被用于制备阵列特征结构。从而,若要绘制任意图样的纹路,还需要采用其他光刻蚀技术。与此同时,非光学效应,如致电离辐射所产生的二级电子,在采用干涉刻蚀法时无法被避免。例如,二级电子范围可以大概被表面碳污染宽度(约20nm)表征,此污染是由一个聚焦后(2nm)的电子束产生的。这表明,利用刻蚀来得到半间距为20nm或更小的特征结构将会被刻蚀图样之外的其他因素严重影响到,如真空的洁净程度。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