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中国经济学家)

张维迎,男,1959年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吴堡县,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牛津大学,1984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中国经济学家,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1984年张维迎从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改革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随后进入牛津大学学习,陆续获得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先后发表《企业家的企业家-契约理论》、《经济研究》、《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著作,根据国内头部经济学杂志《经济研究》统计,1984-1990年在体改委工作期间,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同时是国内最早提出“双轨制”并系统论证的学者,1995-1997年张维迎《企业家的企业家-博弈理论》位列论文被引证次数单篇第一。

张维迎入学后多次获奖,发表著作。在2008年入选“中国改革30年经济30人”。2023年5月13日晚张维迎发布演讲:从企业家精神看中国经济增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张维迎1959年秋出生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个偏远山村,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不识字,当时张维迎家住在窑洞,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母亲手工缝制的。在睡梦中仍然可以听到纺车、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在张维迎10来岁的时候村里开始有了非常罕见的缝纫机,同村里一位嫂子用缝纫机给张维迎做了第一件“制服”,那时候的村里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或麻油灯,直到县城上高中后张维迎才第一次看到电灯,可电压不稳,时明时暗,经常断电,罩子灯仍然是宿舍的必备。

学习经历

1978年4月张维迎收到西北大学录取通知书,攻读专业为政治经济学,当时从陕北老家前往西安上大学,要从县城搭长途汽车到山西介休,再乘火车到西安。这是第一次坐火车,进入大学后,政治经济学不是自己志愿专业领域,政治经济学对张维迎来说是一个陌生的专业,在老师生动的讲解中上完了第一堂课,从而让张维迎喜欢上了经济学。张维迎1982年获得西北经济系学士学位,随后1984年获得西北大学硕士学位,张维迎于1990年9月进入牛津大学读书,在1992年获得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M. Phil.),后1994年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D. Phil.)。张维迎在牛津大学师从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ames Mirrlees和产业组织经济学家Donald Hay,主攻产业组织和企业理论。

工作经历

张维迎于1984年到1990年在北京体改委工作期间,同时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数十篇有广泛影响的论文,是国内最早提出并参与系统论证双轨制价格改革思路的学者。1994年8月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经济学教授,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2006年张维迎任命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随后2007年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2012年12月12日卸任北大院长一职,北大官网显示校长助理一职不变。

社会任职

张维迎同时兼职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山大学等院校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研究员,同时是中国经济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学科专家评审组委员,担任《经济与金融年鉴》编委、《组织管理研究》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中国管理学会副会长、榆林学院客座教授、《经济研究》编委。

个人成就

讲学经历

奖学金

科学获奖

个人荣誉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主要思想

国有企业改革

张维迎在1996年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张维迎提出:产权的改革,并不是因为产权不清楚,而是现存的安排没有效率。而对于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他指出“马背上画白道道以得斑马”的治标不治本的改革思路行不通。张维迎还致力于推动中国大型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商学院教育体制的改革。

计划经济到经济转轨

张维迎在2000年6月“50人论坛西安会议”上提出:“裁判和规则制定者一定是政府吗?”并建议政府官员应该过多学习两百多年前亚当·斯密写的《国富论》中从而来认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

经济转型

张维迎在2010年12月5日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演讲的是“经济转型靠什么”。他表示在经济转轨中,开发市场是企业家的功能,扩大内需是政府的事。未来的转轨能否完成,要靠企业家发现每一个市场,发现每一个未满足的需求。

国有经济如何增长

张维迎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的“政府与市场 – 新环境 新思考”分论坛上表示:过去10年中国没有进行经济改革,国有企业越来越强大,政府干预越来越多,这是很大的问题,如果政府不逆转国有部门主导的、国企主导的经济,中国将无法继续增长。而且我觉得中国无法实现7%的年增长率。

利率政策不应频繁调整

2023年6月27日,张维迎在2023夏季达沃斯论坛会上指出:不应频繁调整利率政策,而要尽可能保持其稳定连续性,让市场自然做出反应。

相关争议

简历风波

由于张维迎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发证日期为两年后同一天,且他在1992年所获最佳论文奖由两人分享,以及他的英文著作《中国经济转轨》在出版社检索不到,他曾被指出学历造假。

对此,张维迎对以上的质疑一一作出了回应,表明学历造假为虚假报道。

北大改革

2003年,张维迎以北大校长助理的身份参与了起草北大改教,在“北大改革”的讲座上,张维迎对:“在现行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下,大学变成了‘家庭企业’。打破‘近亲繁殖’,不实行教师岗位的分级淘汰,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术自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的行政本位。”青年讲师和副教授们的抗议下,北大改革方案中删除了张维迎起草的最具争议的内容,这场中国高校改革,最终消弭于无形。

院长免职

张维迎教授于2006年9月任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学院院长,2010年12日12日任期结束,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文章中,头衔成了“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这个“原”字引发了许多猜想,例如“人事斗争”、“学历造假”等。而光华管理学院院办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这是北大正常的人事调整。”

为钱正名

张维迎在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为钱正名》一文,提出“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作贡献”的。文章刊登后,张维迎即陷入一场大批判。当时的文章被陕西省某位主要领导点名,西北大学校方承受巨大压力,当时躺在病床上的校研究生处处长把张维迎叫去进行了批评。张维迎意欲辩驳,考虑到处长病情,随之道了歉。

随后在北京的茅于轼听说此事,替张维迎鸣不平,写了篇《张维迎何错之有》,四处投稿,始终无法发出,随之对这位年轻人的印象更深,茅于轼在信中勉励张维迎说,任何微小的观念进步,都会遇到莫大阻力;改革中的新观念,总会被自认为一贯正确的旧观念视为大逆不道。张维迎回信说,会等到他们向我道歉的一天的。茅于轼又去信了,说:旧观念何时向新认识道过歉。等下一次保守、改革又交锋时,又是新观念、改革派被批。

何炼成老师说,张维迎是他的“最好学生”之一。张维迎的大量时间,都耗费在研读现代经济学的原著、读书会上。一次,张维迎从外文书店买回一本台湾的翻译版本《中级微观经济学》,繁体字,非常厚,鼓动读书会成员人手一本,一个月后,何炼成又看到这本书时,上头已被标注得密密麻麻。这本书张维迎至今保留在手。张维迎到体改所后,常有同事惊诧于他微观经济学的地道和扎实,电话何老师,问有何秘诀。何炼成说是因为读书会。

“人民公敌”

2004年张维迎发表的《理性思考中国改革》里面的“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一夜之间张维迎成为“人民公敌”。

理性思考中国改革

2006年3月张维迎在坚持“市场经济逻辑”上发表长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后遭到众多批判及质疑,被视为“既得利益集团代言人”。在不了解全文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地给了张维迎“黑了心的”封号,原因之一是那句“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

社会活动

2008年6月18日张维迎发表《母亲》一文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突显了一位中国母亲的典型形象。同年在西安参加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

2010年7月29日张维迎参加网易财经《意见中国 — 经济学家访谈录》,宣讲目前的市场经济,捍卫现在的市场经济,同样也是中国争议最多的经济学家之一。

2014年7月张维迎参加了《中国新闻周刊》在北京大学朗润园专访,随后《南都周刊》对话张维迎。

2023年4月23日张维迎在中国绿公司论坛上,分享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最重要的是企业家最重要的是想象力,而不是科学决策。

人物评价

光华组织管理系特聘教授、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创会会长徐淑英(Anne S.Tsui)对张维迎的评价:有胆量、敢做事的人。

光华EMBA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蓝海电视CEO诸葛虹云对张维迎的评价说:张维迎“没什么业余爱好”,张维迎把心思都花在了学院建设和学术追求上同时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心在光华,现在只是重新回到学者的身份。

王石评价张维迎:张维迎就像一个布道者,坚持苦口婆心地传播现代企业理念和外国优秀企业的经营经验。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