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列岛-中国浙江省舟山市下辖群岛

嵊泗列岛(英文名 Shengsi islands)又称嵊泗,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市。地处舟山群岛北部、钱塘江与长江入海口处,属于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由大洋山、小洋山、沈家湾岛、薄刀嘴岛等4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最大的岛屿是泗礁山,面积21.2平方公里。嵊泗列岛海陆总面积8824平方公里,陆地面积86平方公里,是浙江舟山群岛最大的列岛群。

嵊泗列岛系天台山脉延伸入海的岛礁群,绝大部分为基岩组成。列岛地形,谷地浅凹,多香湾衅角,丘陵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90%以上。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列岛植被覆盖率60.5%,珍稀和特有物种丰富,其海域的游泳生物有302种。

明代时期,渔汛期间渔民以嵊泗诸岛为避风、补给基地,辛勤捕捞生产并逐渐定居岛上谋生。嵊泗位于中国的“东大门”,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曾是反倭与抗清斗争的最前线。嵊泗列岛岛内有景点50余处,被划分为泗礁(包括黄龙等周边岛屿)、花绿(花鸟、绿华)、嵊山枸杞、洋山四个景区,素有“海上仙山”之美誉。

1985年8月19日,嵊泗被列为浙江省1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8年8月1日,嵊泗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列岛风景名胜区。2019年嵊泗县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2020年嵊泗县成立了绿化指挥部,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着力推进海岛公园嵊泗样板,构建海岛森林生态系统。

命名

嵊泗原名“乘四”,即一乘四马,岛屿众多的列岛的意思。清同治九年(1870年),英国人在花鸟岛上建造灯塔,因岛上两峰对峙形似马鞍,故称崇明县外海诸岛为马鞍群岛,包括嵊山、泗礁、小洋及其附近的岛屿,其中北界和马鞍群岛,就是以前对现在的嵊泗列岛的称呼。民国21年(1932年)8月7日,崇明县官方报——《新崇报》第四版《学术评论》栏,刊登了周会《开发泗礁、嵊山之商榷》一文。其云:“盖定海、嵊泗间交通,实较与本邑为便。”在这篇文章里,首先使用了“嵊泗”这一地名。民国23年3月,崇明县颁发了嵊泗设治的官方文书。后来嵊泗遂为江苏省崇明县之第五区。这是“嵊泗”这一地名,在官方记载的最早记录。嵊泗之“嵊”和“泗”,取自嵊山和泗礁,广义的嵊泗列岛,应包括巴克列岛、马鞍列岛和大、小洋山及其附近的岛屿以及滩浒,即今嵊泗县全境。

位置境域

嵊泗列岛地理位置为东经121°30’~123°25’、北纬30°24′~31°04’,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东至童岛(海礁)的泰礁;南到浪岗的南北澎礁、马鞍山—白节山一线,与岱山县大衢岛隔水为邻,与佛教圣地普陀山相峙;西起滩浒黄盘山,与上海金山卫相望;北迄花鸟岛,连接黄海,扼长江、钱塘江之咽喉,是国际远洋轮船出入长江、吴淞口的必经之路。位于钱塘江与长江入海口汇合处,是浙江省最东部、舟山群岛最北部的一个海岛县。嵊泗居于东海北端,是我国1.8万千米海岸线的中心点。嵊泗背靠沪、杭、甬等大中城市群和长三角辽阔腹地,距上海芦潮港31海里、宁波75海里和舟山74海里。

东西长180千米,南北距23千米~91千米,由大洋山、小洋山、沈家湾岛、薄刀嘴岛等4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最大的岛屿是泗礁山,面积21.2平方公里。海陆总面积8824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8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38平方公里,分别占总面积的0.97%和99.03%,故有“一分岛礁九九海”之说。

历史成因

大约280万年前

现今的嵊泗列岛原本就是大陆,以后经冷暖古气候演变,发生了7次海浸海退,最低海面曾降至负150米(嵊泗海域海底现最深约60米至70米)。

3万年至4万年前

嵊泗列岛仍与江浙大陆相连。后晋代葛洪在320年左右所写的《神仙传》载:麻姑云见东海三为桑田。泗礁岛上菜园镇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器物特征与大陆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当时大陆居民出海较多,嵊泗岛上也有先民渔猎栖息。

春秋战国时期

嵊泗岛被《越绝书·记地传》称为“东海”“外越”,岛民即为东海岛上之越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的造船业和航海业,居于领先地位。又为众多“东海”“外越”入海渔猎,进一步创造和形成了“东海”“外越”特有的民俗风情。闽、粤、台沿海渔人、渔商到嵊泗列岛渔捞经营,又将带有其当地特色的民俗风情传播到嵊泗,相互汇融,进而丰富了嵊泗列岛风俗的形成及组成。

地理特征

气候

嵊泗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照充足,温差较小。春季多海雾,夏季多气旋,秋季较干燥,冬季有霜冻。降水量春夏多于秋冬。  

气温 

嵊泗列岛春季平均气温16.8℃;秋季平均气温17.2℃;夏季平均气温25.5℃;冬季平均气温7.5℃。全年平均气温16.75℃。其中春秋两季的156d的气候均温在15℃~18℃之间,而最热的夏季108d平均气温是25.5℃;冬季101d平均气温7.5℃。

降水  

历年平均降水量1154.9毫米,平均降水日172.9天。年最多降水量1534.6毫米(1997年),年最少降水量681.1毫米(2003年)。月最多降水量527.6毫米(1999年6月),一日最大降水量198.6毫米(1997年8月19日)。历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7天(1992年3月13~29日),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43天(1995年7月9日~8月21日)。

风  

风向随季而变,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凌乱多变。8级或以上大风年平均为100.4天,最多年份135天(1991年),最少年份为65天(2019年)。常年日极大风速极值为44.6米/秒,常年日平均最大风速极值为33.6米/秒,均出现在2002年7月4日。

  一年四季均有雾出现,以春季为最多。年平均雾日49.5天,最多年份达84天(2016年),最少年份30天(2004年、2007年)。嵊泗县以平流雾为主,范围广,浓度大,能见度最差时小于30米。对海、陆作业影响较大。

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1959.0小时,日照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最多年份可达2392.7小时(2004年),最少年份1701.6小时(2019年),月最多平均照时数238.9小时(8月),月最少平均日照时数为115.7小时(1月份)。

地质

地质构造

嵊泗列岛位于华夏褶皱系的次级构造单元的东北部边缘,处于新昌—定海—花鸟山断隆的东北部边缘,系天台山脉延伸入海的岛礁群,岛礁出现于第四世纪的2全新世,绝大部分为基岩组成。

岩石特征

嵊泗列岛地质结构复杂,岩浆活动强烈,除少量中生代晚期侏罗纪火山岩外,主要是燕山晚期形成的钾长花岗岩,岩性主要为片岩、片麻岩、大理岩和少量混合岩,第四纪陆相和海相沉积物分布甚少,诸岛地质条件相似,岛屿呈上升趋势。其中花岗石由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的云母、铁、锡石、钻石、黑云母等成分组成,主要分布在小洋、大洋、花鸟、袧杞、嵊山、黄龙等岛,其中洋山和黄龙两岛较丰富,大洋岛大梅山花岗石储量2亿立方米,开采区有大、小洋山、北鼎星以及小黄龙、沈家湾等,储量均在300万立方米以上。

矿物资源

嵊泗列岛的节岛内海砂资源丰富,拥有大小沙滩、沙丘几十处,颜色以金黄色为主,黑色次之,大多属中颗粗粒状,海砂主要分布在泗礁岛、袧杞岛、嵊山岛、花鸟岛,其中泗礁基湖沙滩、高场湾沙滩、南长涂沙滩就有9平方千米。马迹山南侧海区有20平方千米的中沙砂矿资源,还有大量的花岗岩风化石资源可加工成人造砂。绿华以东至壁下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地形地貌

地形

嵊泗列岛地形,水系短小,谷地浅凹,多香湾衅角。属低缓丘陵地区,丘陵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90%以上,较大的谷地分布在泗礁岛、袧杞岛、大洋山岛上,其余岛上谷地狭小。山地高度一般在几十至一二百米之间,最高点系花鸟岛的前坑顶,海拔236.9米,低丘土层痔薄且多裸岩。

地貌

嵊泗列岛处于华南褶皱系的次级构造单元新昌一定海一花鸟山断隆的东北部边缘,是浙东天台山脉向东北延伸沉陷人海的外露部分。列岛山岩,悬崖耸立,峥嵘排空,怪石叠磊,石洞成群,山穹崖峻,绝壁直立数十米,连绵数里,形成了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水文

海水

嵊泗列岛海底自西向东倾斜,深度自西向东递增。大、小洋山以西海域深度在10米左右,海水浑浊;泗礁、黄龙、绿华等之间海域,深度在20米左右,海水清浑交替;嵊山以东的海域,深度在30米左右,海水常年清澈;东端童岛以东的海域深度达60米。其中海水年平均浓度稳定在1.72婆美度,盐业生产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在大洋里、外云鹅吞建有盐田58公顷,年产盐3000吨左右。

地表水

嵊泗特定的海岛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水资源只能来源于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1035.61毫米,除耗于蒸发外,形成的地表径流量即地表水资源量为1773.26万立方米。保证率为20%时,降水量1211.45毫米,地表水资源量2980.02万立方米,保证率为50%时,降水量1033.5毫米,地表水资源量1757.41万立方米,保证率为90%时,降水量734.32毫米,地表水资源量897.02万立方米。地表径流年内分配与年降水分配基本一致,多年平均4~9月份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60%~70%,10月至次年3月只占30%~40%。

地下水

嵊泗浅层地下水资源总量为654.44万立方米。地下水类型受境内地质、地貌等因素影响,主要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大类。其分布及含水层构造分述如下:

潜水:全新统冲积砂砾含粘性土含水层,矿化度为0.19克/升~0.5克/升,铁含量为56.8毫克/升~198.4毫克/升。下游地段此含水层为淤泥质亚粘土所覆盖,由孔隙潜水过渡为承压水。

全新统滨组上段海积粉细砂含水层:岩性主要有粉细砂,下部含少量的砾石。水质为含碳酸氢钠钙型,矿化度0.3克/升。

上更新统坡洪积亚砂砾含水层:岩性以亚砂土碎砾石为主,水质淡,矿化度0.1克/升~0.5克/升。

承压水:含水岩组为更新统坡洪积亚砂土碎砾石,含水层为更新统坡洪积层孔隙潜水向下的延伸部分,矿化度0.25克/升~0.37克/升,铁离子含量偏高。

构造裂隙水:含水岩组为上株罗统(J3)火山岩、火山熔岩为主的块状地层组成。地下水贮存于构造裂隙带及侵入岩、脉岩与围岩接触带。水量不大,生产井出水量一般小于50吨/日(按降深10米计算)。

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贮存于燕山晚期花岗岩风化带网状裂隙中。风化带厚度4米~20米,最厚可达55米~81米。水位埋深0.47米~12.2米,按降深10米计算,单孔(井)出水量2吨/日~800吨/日,水质为低矿化度( <0.5克/升)软水。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嵊泗列岛植被面积有61726.5亩,覆盖率为60.5%,其中有苔藓植物30科57属132种;苔类植物7科9属14种;藓类植物23科50属118种。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占海岛总面积的40.7%。其中黑松林最多,杉木林次之,主要分布在泗礁岛、枸杞岛、黄龙岛等。阔叶林面积共有120亩,主要有麻栎林和苦栎林两种。竹林面积604.5亩,主要分布在白节山。草丛分布较为普遍,面积有14454亩。区内栽培植被有经济林植被、果园植被和作物植被。区内除了野大豆、珊瑚菜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还有壳斗科、木兰科等共521种植物。嵊泗县海域有海藻118种,其中绿藻类23种,褐藻类24种,红灌类69种和蓝藻类2种。

动物

嵊泗列岛的海洋生物极其丰富,其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2种。其中鱼类210种,虾蟹等甲壳类75种,头足类11种,水母类6种。此外,还有中华白鳍豚、中华鲟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水獭、玳瑁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嵊泗各岛随处都有羊出没,除了小洋山岛其他海岛的羊是后来带上岛的。小洋山岛从清朝时期便有羊生活于此。

人类活动

居点建立

据《史记》和《水经注》记载,上古时期,嵊泗地为南蛮、东夷其中岛夷之地,而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有先民居住。

隶属变更

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今嵊泗县为当时海中洲的一部分。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章县地。春秋战国时,这里是海洋文化发祥地之一。

秦统一六国,嵊泗地属会稽郡贸县,隋朝大业三年属会稽郡章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后,相继属于鄱州、贸县、翁山县、昌国县、昌国州、定海县。民国5年-1912年),屈江苏省崇明县。1949年,置嵊泗县,属由大陆流亡本县袧杞岛的江苏省政府管辖。1950年,嵊泗解放,设特区和军管会,属苏南松江专区。1953年,嵊泗县划归浙江省舟山专区。1958年撤销嵊泗县,遂为宁波专区舟山县嵊泗人民公社。1960年,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1987年,改舟山地区为舟山市,嵊泗县属舟山市。

民俗风情

农历六月初六为赶潮节,是嵊泗列岛渔家历时千年之久的民俗佳节,而神灯庙会是嵊泗渔民的宗教大节,如今赶潮节、神灯庙会在古老的风俗基础上重新得到发扬。

在嵊泗海岛渔村,无论是在渔船上,还是在渔民家里做客,或者在饭店和渔家人一起聚餐,吃鱼时不能翻鱼身,一般是主人先以筷指鱼示请,请客人尝第一筷,然后宾主一起食用。当这一面鱼体的鱼肉吃净后,不能用筷子夹住鱼体翻身,并且一般不能说“鱼吃光了”“鱼吃完了”之类的话。渔民世世代代皆靠打鱼养家,打鱼为生,盼望年年有鱼-余,因而视讲“鱼吃完了”这类话为不吉祥,只是说:“鱼吃好了。”

羹匙不能背朝上放置。在渔船上或渔家所有羹匙都是背朝下平放在桌上或碟中,不会将匙背朝上搁在羹汤碗沿,这是因为羹匙形状像船,渔民及其家人忌讳“翻”船之类现象。筷子横搁碗沿上也是一大忌讳,筷子横搁碗沿上就像船搁礁的样子,而渔民海上捕捞航行,船触礁搁浅,是最忌讳的事之一。

经贸活动

渔业发展

嵊泗列岛,享有“东海鱼仓”之美称,渔文化渊源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洋山海域即为黄鱼渔场。吴山阖闾曾率水师将士在此捕黄鱼充军粮。与洋山一衣带水的马迹山,自清末至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是苏浙沪渔民春季大黄鱼及秋季奉化拉钓船渔场之根据地。以捕捞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带鱼为主的四大渔汛旺盛期曾长达百年之久。2019年8月,马鞍列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建设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旅游开发

嵊泗列岛以“海上仙山”和“南方北戴河”的美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中外旅客,是中国唯一一个列岛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中嵊泗海域钓鱼条件十分优越,具有海钓范围广、钓期长、鱼种多、数量大等特点。1993年7月,嵘泗还举行了93’东亚地区钓鱼邀请赛暨嵊泗首届国际海钓邀请赛,现在已经成为海钓胜地。

2020年,“鱼顽嵊泗”AR导览上线,鱼顽嵊泗基于嵊泗列岛的文化设计四大寻宝场景——六井潭、和尚套、大悲山、基湖沙滩,集合了岛上12位历史人文景点介绍,每一个不同的主题都是嵊泗列岛历史文化的延伸和历史故事的深度探索,让没有身临嵊泗的游客也能感受当地更多更丰富的景色,使AR文创商品成为旅游目的地体验的一个极好的补充和延伸。2020年,嵊泗县成立绿化指挥部,推进海岛公园建设。

军事活动

抗击倭寇

明清年代抗倭将领在巡海督汛及抗击倭寇时,有在乘泗列岛留有石刻等题记,比较有名的是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抗倭将领、都督侯继高在枸杞岛西里岗墩天生古石碑上所题刻的“山海奇观”题词及碑文;还有明万历年间兵都司张文质在大洋山所题的“海若波恬”“海宇澄清”;清光绪三十四年四明张传隆在黄龙岛巡海时所题的“东海云龙”等等石刻。

日军火炮台

日军侵华时期,为了实现对周边海域的军事控制,在岛上建造的各种炮台20多座,主要有电力自动炮台、铜炮台、大小钢炮台等,有的炮台旁边还挖了防空壕。其中黄龙乡南港村茶园岗墩山顶8座,五龙田岙、黄沙岙牛头山岗墩有3座及1间雷达所,高场湾坑沙套有4座及1座远望镜观察台,黄沙岙庄头和会城岙沙坑墩各有1座,黄沙外远山有2座,马迹山有4座。

日军鱼雷洞

日军侵占嵊泗时,修建了一批鱼雷洞,以供日军海军陆战队放置鱼雷艇及自杀艇。鱼雷洞(自杀艇)基地11个,其中大、小黄沙沙滩扣4个,小田岙4个,有2只还是双连洞、马迹山、高场湾坑沙套3只,藏有自杀艇58只。

日军坑道

日军为了存放战争物资而建设的坑道,坑道及军用仓库共38只。其中五龙乡大、小黄沙、田岙28个,马迹山2个,高场湾坑沙套等地8个。这些坑道仓库藏放大量弹药、枪支。此外建造小型发电厂6个以及指挥塔、探照灯、望台等工事。

日军万人坑

日本侵略军侵占嵊泗列岛后,强行征集劳工为他们建设军事设施,先后有1400多名劳工及囚犯死于嵊泗的泗礁、黄龙等岛屿上,他们的尸骨被一批批地扔进田岙山坡下的坑中,因此此地被称为万人坑。

军事碉堡

当初解放前后为了海外防御,据守着进出岛屿的海面而建立的碉堡和坑道,在嵊泗列岛的每个有人居住的岛屿均有那个时期留下的遗迹,这些工事,现大部分已经成为了遗迹,有些被民用,有些被建设所损害。

水电设施

2018年,嵊泗列岛开启海岛“微电网”建设,建设了一套10千瓦的风力发电系统、20千瓦的光伏发电系统以及100千瓦时的储电池储能系统,组成海岛全新的分布式供电系统,有效解决了海岛电力供应问题。

交通运输

2004年,嵊泗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将启动建设。洋山深水港的建设具有极强的联动效应,体现在交通、市场、国际知名度、桥港景观、城市化及现代化进程等多个方面,“强主业、兴副业”已经成为今后海港经济开发的必然趋势。洋山深水港位于杭州湾口、长江口外的浙江省嵊泗崎岖列岛,由大、小洋山等数十个岛屿组成,是中国首个在海岛建设的港口,也是距上海最近的深水良港。主港区西北距上海市南汇区芦潮港30km(16.2n mile),其最西北端的小乌龟岛(2.16n mile)距芦潮港仅27.5km(14.85n mile)。洋山港客运航线分布于小洋山与嵊泗、舟山各岛屿间,共有航线12条,各类运营船舶42艘;目前,洋山港共有码头单位13家,泊位67个。

近代由于当时清政府饱受列强凌辱,被迫开放口岸,开通航线而在嵊泗列岛建立灯塔,主要以花鸟灯塔与白节山灯塔为代表。白节山灯塔位于嵊泗县境内的白节山上,由英国人于1883年所建,1946年重建。花鸟山灯塔就建造在花鸟岛西北鱼山嘴上,由英国人于1870年所建造。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嵊泗列岛面临沙滩带砂质流失严重、部分废弃工业岸线生态性差、海湾淤积严重的生态危机。例如,基湖沙滩曾经的海滩沙质细腻,然而,当沙滩遭受长年累月的各种侵蚀后,变得沙滩泥化、乱石出露,加上岸线污水处理厂的排海口,尾水直排入内湾而水动力条件较弱,水质被破坏变差。

2020年以前,嵊泗养殖贻贝大多采用的是泡沫浮球,其成分非常容易破碎,其他的鱼类贝类误食后难消化,还易产生微塑料造成污染,导致养殖海域水体及生物体内的微塑料含量明显增加。此外,这些泡沫塑料在海风及海流的带动下,还会扩散至其他海域,形成的泡沫残渣被海浪冲刷后堆积在沙滩上,严重影响环境。

环境保护

2013年,嵊泗对马鞍列岛区域内的所有岛礁进行两年“封锁式”保护,此措施对于嵊泗列岛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5年,嵊泗县与宁波市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对所辖海域进行了全方位“体检”,通过开展海域水质监测、开展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站位监测、开展陆源入海排污口监测、开展海洋功能区监测、开展海洋灾害、海洋污染事件预报与监测等措施,提高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

2019年,《舟山市嵊泗县海岛保护规划-2017~2022年》通过规划专家评审。此规划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从而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同年,相关部门通过建立监控点、开展陆域环境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对于嵊泗列岛的保护力度。

2020年初起,嵊泗全面禁止在海水养殖活动中新增泡沫浮球,并于2019年年底全面完成新型环保养殖浮球的替代。以每年10%自然淘汰比例逐步减少废弃白色泡沫产生,改善养殖海区及周边海域生态环境。

2021年4月,嵊泗争取到了其海洋修复类史上最大一笔中央财政拨款——2.5亿元,用于启动和完成舟山市(嵊泗县)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进而推进和实现了泗礁岛等地的海水、海岸生态环境的好转,还有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保护修复及当地贻贝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等。

风景名胜

嵊泗列岛是我国唯一的海洋列岛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上仙山”之称;海域辽阔,景色秀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景点89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风景名胜区面积34.9千米。其中拥有国家级标准的1—3级景点53处-其中9处是国家一级景点,分散在26个岛屿和2772平方公里的海上,分为泗礁(包括黄龙等周边岛屿)、花绿(花鸟、绿华)、嵊山枸杞、洋山四个景区。还有美丽的沙滩约有20多处,沙域面积200万平方米;岛岩石洞景观50多处,奇特石景多达100多处,有千岩百岛之美誉。

泗礁

泗礁景区位于嵊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景区范围主要包括泗礁山本岛、大小黄龙岛和马迹山及其附近诸岛,其主要景点有六井潭景区、基湖沙滩、大悲山景区、南长涂沙滩等景区。

六井潭景区

六井潭景区位于泗礁本岛的最东端,古时称“陆尽头”,意为陆地的尽头,是最靠近东海的地方。六井潭自然景区有一个潭,其深约70米,深不见底,直通大海。离岸千米的海上有“百亩田”暗礁,又有“六井灯塔”为渔船护航。“六井潭”景区直面东海,是观日出的绝佳场所。景区内有恒温17摄氏度左右的防空洞。

基湖沙滩

基湖沙滩因地处基湖村而得名。沙滩坐南朝北,东起大石头山,西偎尖山,中部近滩海域中有里、外两小山,沙滩全长约2200米,南北宽约300米,呈弯月形微倾入海,面积近60万平方米。整个海滩融绿洲、沙滩、岸礁、小岛、砾石礁、海湾等于一体。

花绿

花鸟绿华景区位于嵊泗列岛最北面,包括花鸟岛和东西绿华岛,以及周围诸岛礁。以远东第一大灯塔――花鸟灯塔和雾岛为特色。

花鸟灯塔

花鸟灯塔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花鸟乡灯塔村西北端,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嵊泗的十景之一。花鸟灯塔属国际灯塔,规模居远东第一,有“远东第一大灯塔”之称,是国内外船舶出入长江口的主要导航设。塔身呈圆柱形,高16.5米,灯高海拔89米。灯塔灯源用3000瓦牛眼、四眼器灯透镜,用强大的电光源于夜晚导航,白光每15秒1闪,射程24海里。灯塔内部分四层,整体占地约2.2万平方米。花鸟灯塔对研究国际航海史、清末外交史具有深远的意义,200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5月,国家邮政局首次以灯塔为题发行的特种纪念邮票中,花鸟灯塔就是其中的第三枚。

嵊山枸杞

嵊山枸杞景区位于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的最东部,其景区范围包括嵊山岛、枸杞岛,以渔岛风情、悬崖绝壁和渔村民俗为特色。

山海奇观

山海奇观是嵊泗十景之一,位于嵊泗县枸杞乡里西村里西岗墩峰顶巨石东壁,刻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面朝东方,字分两行直书楷书阳刻,字高1.6米,宽1.4米,石刻分布面积20平方米,下有落款42字,字高0.27米,宽0.25米:“大明万历庚寅春,都督侯继高统率临观把总陈九思、听用守备宋大斌、游哨把总詹斌、陈梦斗等督汛于此”,为楷书阴刻。1979年6月公布为舟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刻是嵊泗县发现最大,刻工较为精良的摩崖石刻之一,为研究中国明代抗倭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洋山

洋山景区位于嵊泗列岛西部,由83个小岛礁组成,包括有大洋山、小洋山岛和沈家湾岛等,景区有幻石灵礁、摩崖石刻、石龙景区等。

石龙景区

石龙景区位于小洋山岛内,占地约1.5平方千米,以遍布全岛千奇百怪的岩石为特色。景区内,千米山道,危崖夹峙,奇石相随,十步一景,五步一观。其中的石景“石龙奇观”是该景区名称的由来。“石龙”为两条天然巨石,长约百余米,头西尾东,上下两条蜿蜒横叠。相传双龙为东海龙王派遣,镇守洋山海域。因日久生情,松懈职责,任海怪作乱。天帝震怒,下令雷公惩处二龙。雷击时,雌龙痴情,跃身伏于雄龙之上,准备以身殉情,雷公为此感动,只打瞎雌龙一目,而雄龙虽在雌龙之下,却被拦腰击断。现观其状,果见中间腰断,称为奇观。

相关文化

文化习俗

信仰文化

在嵊泗列岛有许多的信仰文化,如泗洲大帝信仰、祖宗信仰等。泗洲大帝信仰源于公元前668年至公元前512年内入浙的徐偃王。因古徐国位于泗洲,所以先民们尊称徐偃王为“泗洲大帝”。祖宗信仰,源于氏族社会对祖先灵魂的崇拜。古代时期,渔民通过供奉祖先来寻求祖先神灵护佑,主要表现为设立祖宗堂供奉和过年时做“羹饭”祭祖。

服饰文化

嵊泗列岛渔民服饰,受吴越古风之影响。自古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前期,岛上渔民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衽。裤子为裤肥大的龙裤,腰系布质“撩樵”。妇女服饰,除左衽大襟衫和“兑裤”外,均在腰际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明清两代及民国早期,渔船上服饰穿着,还有等级分别。此外,嵊泗渔岛曾盛行夏穿木屐。不分男女老少,到了夏天,渔家每人都有一双木屐。此习俗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

丧葬文化

 嵊泗渔岛的丧葬习俗,既有吴越古风,又有其独特风格。嵊泗渔遍的丧葬过程中,有做寿坟、送终、穿寿衣、报丧、守灵、吊仪、丧服、大殓俗称入殓、开吊、上饭、孝榜、堂祭、出殡俗呼出丧、祭祀山神土地、入穴暖圹、烧草、吃羹饭、剃孝头、做七、做百日、做周年羹饭、三周年送神主入宗祠等一整套礼仪。

婚嫁文化

嵊泗渔岛上的婚俗,主要分为“过书”“好日”两大部分。“过书”即为订婚,又俗称“下定”“递庚帖”。“好热”也有俗呼“好日”,即为结婚。结婚先要“定日子”,男方选定迎娶吉日之后,将日子告知女家征询意见。迎娶前一天晚上,男家要办“友聚饭”,女家则要办“开面酒”,也有称“光面酒”。迎娶之日,在新娘上轿前,由其兄弟进行相关的仪式。然后,男家使者列入三次催妆、催上轿等仪式。新娘上轿前,女方母亲要喂新娘吃“上轿饭”。迎新娘到夫家后,举行“拜堂”仪式,这是婚礼的高潮与中心。

饮食文化

贻贝

嵊泗贻贝舟山方言称之为“淡菜”。嵊泗县海域环境十分适合贻贝生长,被农业农村部划为一类贝类生产区。该海域所产贻贝具有个大、鲜嫩、肉肥、出肉率高、营养丰富、无污染等特点,为海鲜中的佳品。嵊泗县素有“中国贻贝之乡”的美誉,厚壳贻贝年产量占全中国的70%。2023年,“嵊泗贻贝”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斑鱼

石斑鱼(Epinephelussp)营养丰富,富含虾青素,有“美容护肤之鱼”的称号;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具有健脾、益气的药用价值;低脂肪、高蛋白,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嵊泗渔区的家常菜石斑鱼烧芋艿,如今已走出国门,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珍贵名菜。

石鮸鱼

嵊泗人会将鮸鱼做成羹,滑爽鲜嫩,入口即化,极富营养。因而此菜也被视为“羹中之首”。关于鮸鱼羹,嵊泗还有句谚语:“宁可丢掉廿亩稻,不可丢掉鮸鱼脑。”

方言

嵊泗列岛方言中,带有“海味”。以海洋及海洋事物作比喻来形容人或世间事物,如“海阔良心”,意思是讲话不着边际。“海阔良心夸大口”,形容人讲话如同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海威”,形容人的威风、得意,既可用作褒义词,也可用作贬义词。此外,一些数量词和副词也颇具特色,如一潮,即为一群,成百上千也可以是一潮。

艺术作品

诗词歌赋

宝祐六年(1258),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词人吴潜任命为观文殿大学士、沿海制置使判庆元府(今宁波),负责在浙江沿海诸岛建海上十二烽燧。吴潜自任沿海制置使以来,为海防事宜废寝忘食,派人前往各个海岛审视地形地貌,确立烽燧点位,并进行了“日举烟旗,夜举火号”的实地试验,由此而确立海上十二烽火铺的方案,任职期间写下《西河·和旧韵》一诗,其中词的中片里提到的壁下山是“十二铺”中最后两个节点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位于嵊泗列岛东北部。

影视作品

《FINDING嵊泗》是嵊泗县文广旅体局制作的旅游宣传片,该片展现了嵊泗不同岛屿的风土人情与旅行体验,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多重感官体验,让观众通过影片感受到嵊泗列岛带给游客美好的旅游体验。2023年2月,该宣传片荣获首届舟山影视“金水仙奖”优秀作品奖。

由浙江广电集团出品的纪录片《东向大海》,记录了嵊泗列岛所处的舟山渔场灯光围网捕捞青占鱼的全过程。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