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神(保佑煤窑平安神灵)

窑神是煤窑之神,也称窑王爷,旧称主宰砖瓦窑的神灵。中国民间信仰之一。一年的腊月十八日是窑神(保佑煤窑平安的神灵)的生日,也是祭奠窑神的节日。中国西安碑林有一块矮小的石碑“德应侯碑”,是中国最早的窑神碑。

人物传说

德化县作为陶瓷主要生产地之一,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之一。虽然瓷窑遍布,但由于当时的瓷窑都是平顶方形、容量很小的小窑,难以大批量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陶瓷出口的需求。烧制技术的落后,制约了德化陶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林炳应时而生,他设计发明的圆拱形大窑炉(亦称鸡笼窑)不仅容量扩大了十几倍,还由于设计了烟囱拔焰消烟,热度倍增,烧制出的瓷器更显得洁白、剔透。距离祖龙宫不远的屈斗宫古窑就是根据这种圆拱形大窑炉改进而成的。关于林炳建成大型窑炉,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他非常苦恼。有一次,在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林炳疲劳得不觉昏昏睡去。睡梦中,他看到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示意地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林炳醒来,细想玄女指点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后来,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目窑)奠定了基础。传说的真伪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信的是林炳首创的大窑炉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林炳因此被朝廷敕封为“烧成革新先行”的称号,而那位指点林炳的仙女,也被敕封为“玄女夫人”。一时间,林炳的大名广为传播,各地纷纷学习他的建窑技艺。在当时泉州知府的授权下,德化开办了第一所瓷庠,类似于今天的陶瓷学校,由林炳亲自到瓷庠传授技艺,现场指导。当年的瓷庠就是现在的祖龙宫,这座不甚起眼的小瓷庠,影响了近千年来整个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瓷业发展。据日本有关陶瓷文献记载,宋代有一个叫加藤四郎的日本人来德化学陶艺,将砌鸡笼窑的技术带回日本,砌成“德化窑”,并尊奉林炳为“陶祖神”。为了感激玄女指点的恩德,瓷乡人按照林炳梦中的玄女英姿塑造了玄女像,建玄女宫奉祀。后来,林炳赴江西传艺,一去杳无音信,再也没回来过,最后积劳成疾而客死他乡。家乡人怀念他,便塑林炳像安放于玄女之右,尊为窑坊公。每逢农历五月十六日窑坊公诞辰之日,家乡人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以颂扬他为瓷业发展所做的功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当年广为流传的需要耗费大量木柴为燃料的圆拱形大窑炉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电、液化气为燃料的新型瓷窑。这意味着当年林炳苦心研究建造的窑炉,历经近千年的漫漫岁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人们对窑神林炳光大瓷业的感激与崇拜却从未有丝毫改变,年年农历五月十六,乡人依然不忘到这座祖龙宫来奉祀一番,一则纪念林炳为光大瓷业所作的巨大贡献,二则祈愿自己在来年的陶瓷生产制作中能够顺利如意。在窑神林炳及玄女的神位前,摆满了人们精心创作的各种瓷器———除了传统的瓷雕外,更有人将五彩缤纷、飘洋过海换美金的西洋工艺瓷也摆到了供桌之上。其实,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德化县瓷业蓬勃发展、繁荣昌盛的现状,瓷都人正开创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陶瓷生产出口的繁荣局面。

人物神碑

德应侯碑的被发现完全是一种偶然的巧合。上世纪50年代初,中国著名的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明先生到耀县黄堡镇调查耀州窑遗址时,意外地发现了“德应侯碑”。当时,路边有一所区立小学(后改为第四中学),他们上前打问,得知这儿原先是东岳庙,旧建筑依然存在。当地老乡说这里原是窑神庙故址。于是,两位先生便进入学校查看,院内竖立的几通碑石记载着东岳庙的建筑沿革,并无记载窑神庙的任何踪迹。两位专家没有就此打道回府,而是继续细心地查看学校的建筑物和每一个角落。最后,他们来到厨房前面,看到一块石碑平卧在房前的空地上,碑身沾满了饭垢和油渍,是教师们用膳的石桌,上面还横七竖八摆放着留有残羹剩汁的碗碟。两位专家弯下腰仔细查看,碑首“德应侯碑”4个苍劲楷书大字赫然在目。我国最早的一块窑神碑石,碑文记述宋熙宁年间耀州太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事,德应侯是对窑神的封号。碑文对耀州窑的发现历史、制瓷、烧成工艺的成就以及黄堡镇的自然环境、居民从业结构、陶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等方面都有翔实记载,是研究耀州窑和中国陶瓷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刻石资料。

德应侯:古耀州黄堡镇之山神。时人在采取陶土、烧造瓷器时,都要供奉山神来保佑自己。久而久之,山神变成了窑神。黄堡镇的山神庙(即窑神庙)本来叫紫极宫。宋神宗在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应耀州知州阎某的要求,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这样一来,紫极宫就变成了德应侯庙。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张隆等人为纪念此事,在德应侯庙立了一块碑,叫《宋耀州太 守阎公奏封德应侯之碑》,简称《德应侯碑》。由于此碑详细记载了全盛时期的耀州窑生产状况,是研究耀州窑历史不可多得的原始资料,因此,是十分重要的文物。它的拓片,陈列在首都中国国家博物馆。黄堡的陶瓷业衰落后,德应侯庙迁建至瓷器的新产地陈炉镇。庙中的窑神再也不是黄堡的山神了,而成为虞舜、老子、雷公。但是,人们仍然称此庙为“德应侯庙”,并将虞舜、老子、雷公称为“德应侯”。德应侯从此成为耀州窑神之别名,或者说,成了当地特有的神名。

耀州德应侯碑碑文:能侯据黄堡西南,附于山椒。清峰回护,绿水旁泻,草木奇怪。下视居人,如在掌内。居人以陶业为利,赖知谋生。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始合土为坯,转轮就制,方温大小,均中规矩。然后纳诸窑,灼以火,烈焰中发,青烟圆飞,锻炼累月,赫然乃成。击其声,铿锵如也;视其色,外如温也。人犹是赖以为利,岂不归于神功之哉至有绝大火,启其窑而观之,往往清水盈掬,昆虫活动,皆莫究其所自来,必曰神之化也。陶人居多沿长河之上,日以废泥投水,随波而下,至于山侧,系化为白泥,殊无毫发之余混沙石之中,其灵又不可穷也.

祭祀

祭窑神是以生猪、羊为主要祭品,而且必须是黑色的。为什么要以黑色生猪或者黑山羊做祭品呢?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美丽的牧羊姑娘,非常疼爱她的羊群,与山羊相依为命。有一年冬天,老天爷下起了大雪,寒风刺骨,老百姓饥寒难忍,民不聊生。这时她最喜爱的一只温柔的小黑山羊跑到窑神庙求窑神爷保佑,窑神将一块黑石头送给姑娘取暖。姑娘回家后,又把黑石头分给了乡亲们,这黑石头就是煤。存活下来的人们为了对窑神爷表示感激,就在每年腊月十八窑神爷生日这天,带着黑色山羊来祭奠。随着经济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就“以猪代羊”了,因为在十多年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猪肉是百肉之首,用猪来祭奠神灵,更显得心诚。但不管是猪也好羊也罢,必须是用纯黑色的,就是取意于煤为黑色。

祭祀窑神,涉及煤矿的各个阶层。煤窑主和窑工都供奉窑神,但供神目的截然不同。对窑主来说,是祈求窑神保佑多出煤,发大财;而矿工则是祈望窑神保佑平安,免遭塌方冒顶和瓦斯爆炸等灾难。这就是同一民俗活动也体现着不同阶层的民俗心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煤矿开采有了现代化的设施,煤矿工人的安全也有了保证,人们对窑神的祭祀逐渐淡忘了。但窑神崇拜作为一种中国民间信仰,仍沉淀在人们的心中。祭窑神爷的活动也主要是以煤窑老板们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主,一般再见不到有个人供奉窑神爷的。祭祀窑神爷的活动,可以说带有浓重的迷信色彩,但它也是中国神秘文化的一项内容。它既是一个中国民俗活动,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朴素思想的表达,以求一年四季的生产平安通顺,经济繁荣兴旺。

祭祀窑神的活动是煤业悠久的地区都有供奉窑神的习俗。窑神就是众所周知的春秋时期的老子。因老子是道家始祖,长于炼丹之术。炼丹需要火加热,而煤是火之源,所以称老子是煤业祖师,当作窑神爷顶礼膜拜。但多数庙宇供奉的窑神爷形象却不尽相同,有的塑像是文官形象,神态温文尔雅;有的状如武将,面目凶猛,头戴冠中,身披袍甲,内着黑袍,手执钢鞭。一般窑神像脸都为黑色,取意于煤是黑的。还有不少窑神,手提着一串铜钱,表示窑神能保佑出煤换钱。何时开始祭祀煤窑神无法考证,据传自明代就有了供奉窑神爷的习俗。旧社会时,封建迷信盛行,煤矿祭祀窑神的场面一般是很隆重的。窑主们烧香叩拜,还要摆上丰盛的酒席招待客人,当天还要为窑神唱大戏。下窑挖煤的“窑黑子”(旧社会对地位低下的煤矿工人的俗称),也要凑钱共祭窑神。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