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浦路(上海的交通干线)

杨树浦路位于杨浦区南部和虹口区东南部的滨江地带,东起黎平路,西至惠民路接东大名路,全长5586米,横穿提篮桥、平凉路、大桥、定海路等4个街道,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

杨树浦路历程

杨树浦路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规划辟筑,始筑于同治8年(1869年),因通向杨树浦,因而命名为杨树浦路,是杨浦区第一条近代意义上的城市道路,19世纪80年代,租界当局又将杨树浦路向东延筑至刚狄路(今黎平路)。

杨树浦路的辟筑为外商大举抢占黄浦江滨江岸线,开辟工业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杨树浦工业带发端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李鸿章批准设立的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清光绪九年(1883年)英商在杨树浦路华盛路(今许昌路)建立上海最大的自来水厂;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经李鸿章批准,集资50万两开办了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建成投产,这是国内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外商在华设厂呈合法化,杨树浦路沿线因处于黄浦江下游,沿江大量滩地售价低廉,且与租界中心区相通,交通便利。于是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民国26年(1937年)外商相继涌进杨树浦路沿线办厂。日商七大纺织财团,开办了裕丰、大康、公大等17家纺织厂、4家冶金厂;英商先后办了马勒等造船厂3家、怡和等纺织厂6家,中国肥皂公司等轻工业厂14家,上海煤气厂等2家;美德等商人共开办了10家工厂。杨树浦发电厂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电气处筹建,民国2年(1913年)建成发电,容量4000千瓦,民国23年(1934年)装机容量达到18.35万千瓦,为当时国内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上海市区的工厂逐渐外迁,杨树浦地区一度开始衰败,废旧工厂比比皆是,但目前在建的东方渔人码头将引导这一地区继续辉煌!

交通设施

杨树浦路沿线公交有8、28、59、60、70、79、80、124、134、135、137、577等,西段有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杨树浦路站,远期在江浦路口有轨道交通18号线的站点(渔人码头)。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