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诗-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题材

咏柳诗是中国古代一种诗歌题材,”柳”早在《诗经》里就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赋予杨柳特殊的感情色彩。到了唐代,才被诗人广泛运用,出现了的为大观的咏柳诗。在《全唐诗》中,专门咏柳的诗就有 400 多首。

自古以来,柳以它独特的外形、旺盛的生命力深得文人骚客的喜爱,咏柳之诗赋层出不穷,构筑了“柳”深厚的意蕴。民间根据柳的特点赋予柳的不同名称,如“杨柳”“垂柳”、“蒲柳”、“泽柳”、“河柳”、“山柳”、“人柳”、“鬼柳”、“观音柳”等。柳是极易成活的植物,“泽柳”、“河柳”、“山柳”都说明柳随处可长,生命力强。因此人们折柳送别不仅有留恋之意,还有祝福之意,希望远行的人生命之树如同这柳树一样蓬蓬勃勃。柳有辟邪的作用,所以赠柳又可以使亲人远离鬼怪的骚扰,这寄托了亲人祝福平安的心愿。

咏柳诗的大量出现,除与诗歌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外,还与社会风气、人文心理、风俗习惯有关。因为唐人意气昂扬却又多愁善感,好唱和争胜,却又感情真挚,好狎妓,风流却又多情,分别频繁,惜别却不伤感。

咏柳诗的发展历程

“柳”早在《诗经》里就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赋予杨柳特殊的感情色彩。《诗经》之后的历代诗人仍有借柳写它事的,如梁简文帝写《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叶密鸟飞碍,风轻花满足。城高短箫发,林空画角悲。”但柳尚未成为诗人普遍关注的意象。到了唐代,才被诗人广泛运用,出现了蔚为大观的咏柳诗。在-全唐诗》中,专门咏柳的诗就有 400 多首。这一现象的出现,除与诗歌本身的发展规律有关外,还与唐代的社会风气、人文心理、风俗习惯有关。因为唐人意气昂扬却又多愁善感,好唱和争胜,却又感情真挚,好狎妓,风流却又多情,分别频繁,惜别却不伤感。

咏柳诗的分类及数量

在众多的咏柳诗中,有的专门咏诗,有的借柳写他事的。前者如《柳》、《杨柳枝》、《柳枝词》等,据统计《全唐诗》中共有 400 多篇。后者如“两个黄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羌笛何须怨杨柳,出风不度玉门关”等,一首诗中有一两句写柳。专门咏柳的诗中,根据诗的题目,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写柳的诗,如《柳》、《柳咏》、《柳絮》、《新柳》等:一类是写与柳有关的事,如《隋堤柳》、《江上柳送人》、《赠柳》、《折柳赠行人》等;一类是曲子词,如《杨柳枝》、《折杨柳》、《柳枝词》、《寿杯词》等。从诗的体裁来看,以格律诗,尤其是七绝为主。

“柳”的象征意义

“柳”《辞海》中言:植物名,杨柳科,柳属植物的泛称。落叶乔木或灌木,柳条柔韧,叶常狭长,花雌雄异株。用插条繁殖,生长迅速。常见有垂柳、早柳、杞柳。通常杨柳并称,杨柳即“柳”之泛称,古诗中常见的“杨花”也即指柳花。《本草·柳》:“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杨生长于高爽干早之地,而柳则喜生于低洼的湿地,如湖畔、河边。《太平御览》卷957引《抱朴子》:“夫木槿杨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自古以来,柳以它独特的外形、旺盛的生命力深得文人骚客的喜爱,咏柳之诗赋层出不穷,构筑了“柳”深厚的意蕴。

人们之所以特别钟情于柳,与柳本身的特点有关。民间根据柳的特点赋予柳的不同名称,如“杨柳”“垂柳”、“蒲柳”、“泽柳”、“河柳”、“山柳”、“人柳”、“鬼柳”、“观音柳”等。首先,柳是极易成活的植物,“泽柳”、“河柳”、“山柳”都说明柳随处可长,生命力强。因此人们折柳送别不仅有留恋之意,还有祝福之意,希望远行的人生命之树如同这柳树一样蓬蓬勃勃。其次,柳还有趋祸辟邪作用,如“人柳”,“鬼柳”的名称就带有这种色彩。在唐代,朝廷盛行戴柳,段成式《西阳杂俎》中记载:“唐中宗三月三日,赐侍臣细柳圈,带之可免蒸毒。”而民间也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些都说明柳有辟邪的作用,所以赠柳又可以使亲人远离鬼怪的骚扰,这寄托了亲人祝福平安的心愿。

咏柳诗的思想含义

柳与春天

杨巨源在《城东早春》一开头就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这和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境相通。诗人歌咏绿柳,歌咏充满生命力的春天,流露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春天的欣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境界开阔、隽美,使人感到清新明媚,赏心悦目。

贺知章的著名绝句《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头。此诗虽题为《咏柳》,但又不仅仅是写柳,而是借着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通过一株柳树,写出了整个春天,通过象剪刀一样的春风,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诗人把柳写得那么美,总想通过柳来!住春天美好印象。绿柳成荫,杨落,当春天匆匆而去时则又往往引起诗人的惋惜之情,并由此引出春愁、春怨、春悲、春恨。韩愈的《晚春》就表现出对春归的遗恨和惋惜。相反,苏轼的咏柳词《洞仙歌》却没有这种春的伤感,虽然他也写了柳絮飞扬,使人断肠;绿叶成荫,使人憔,但他并没有陷入伤春惜时的叹惋中,而是力排前人,翻出新意:杨花落尽,绿肥在减不应叹息,春仍留在人间,它在枝头的浓阴密叶中,仍充满生机,那带走的只是你眉间的忧愁。这表现了词人对春天的热爱,对人生的执着,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社会发展所持的乐观主义态度。

柳与女性

诗人常把柳与青春年华、与女性的美貌联在一起。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芙蓉如面柳如眉”之句,他用荷花和柳作比而使杨玉环动人的美貌跃然纸上。诗句:“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就把美人腰肢比作婀娜多姿的烟榔柔条。张耒则进一步用“花似精神柳似柔”形容美女的精神体态。

其次,用柳来表现闺怨闺愁。其一是写少妇惜春,其二是写思妇怀人。怀人又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其中又始终贯穿着离愁和别恨。她们所愁的是年华虚度;她们所恨的,无非是丈夫不在身边,自己无所依托,从而也就表现了她们伤春怀旧的凄苦孤寂的心情。王昌龄的《闺怨》更具代表性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始觅封候”。苏轼的《少年行》则是一首直接怀人的作品:“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再次,用柳表现妇女的不幸命运。古代妇女在“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束缚下,没有人身自由。她们的身世、处境正象漫天飞扬的柳絮,孤苦零丁。“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这是写宫女每天仔仔细细地画着自己的的眉毛,但其命运却是随人摆布,如同天空的云彩和枝头的柳絮那样随风而动。封建社会的歌女舞女,是统治阶级的特殊奴隶,是达官贵人的玩物,她们都是被侮受损者。

柳与离情

最早把杨柳与离情关联在一起的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用插曳的柳条来衬托诗中人物眷恋家乡的依依别情,相传大约汉代就已流行赠折柳的风俗。程大昌《雍录》说:“汉世凡东出两谷,必自陵始,改赠行者于此折为别”。温庭筠《酒泉子》:“汉使者,年离别,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即言张骞出使大月氏而在灞桥折柳赠别之事。到了唐宋,此风更为盛行,并有很大发展,不仅折柳以表送别,咏柳以抒离情,而且还可给久羁远方的亲朋寄去一枝碧绿的杨柳,以表自己深切的思念。张九龄《折杨柳》说:“纤纤折杨,持取情人”。卢照邻《折杨柳》有“攀折将安寄,军中音信稀”之句。李贺《致酒行》:“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门前柳。”

正因为以柳相赠可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而柳条杨花就成了诗词中借以抒写离情别绪的典型环境。柳丝引愁,飞絮惹恨,见柳思乡,睹物怀人;春回大地,就象“风乍起,一池春水”。正如秦观的《江城子》所说:“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难收……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郑谷的《滩上与友人别》:“杨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故乡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清人沈德潜把这首诗与“秦时明月”“渭城朝雨”“黄河远上”“朝辞白帝”并列,视之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此诗以柳作为别地和别时的典型环境。古代有一种《折杨柳曲》是用笛子吹奏的,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踩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这说明行人临去时常以折柳和吹笛表示离愁。因此,后人诗中常把吹笛、折柳、别三者联系起来,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李白的“谁家玉传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与社会生活

描写春天的杨柳,大多是优美动人的形象,但也有人把它作为一种丑来斥责的。杜甫的《漫兴》中就有“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的诗句。柳絮、桃花被人们当作春天象征来歌咏的景物,但在杜甫笔下却成了随风逐流、佞顺“婀的小人形象了。白易有木诗八首》中的柳则是一种“截枝为杖,弱软不能持;折条用,柔非其宜”的外状恢恢、中无实用的庸材。也有人把柳比拟成得势便猖狂的小人。显然这是托物言志地借以讽刺邪恶势力了。曾巩的《咏柳》便是这方面很有代表性的一首:“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便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零乱的柳条,当春天刚刚到来的时候,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起来,气势猖狂的柳絮飞上了天,还企图遮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天来临,天地还有严霜,那时它就会枯考调零了。曾巩即借此咏柳而道出了一种小人得志一时但终究逃不出历史惩罚的深刻哲理。

也有人借咏柳以伤时感事、抒发忧愤、寄托感慨的。他们触景生情,百感交集:或抚栏低吟,或仰天长啸,或迎风洒泪,或悲歌当哭。苏轼的《恋花》上:“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借春光的流逝而怅恨“佳人”的“无情”,并寄托着失意沦落之感,写得颇为缠绵悱侧。还有姜夔的《点绛唇》用“残柳参差舞”来象征摇摇欲坠的南宋朝廷。柳舞本属纤柔,而柳上着“残”字,舞上着“参差”,便觉悲壮苍凉,有俯伸悲今古之意。

咏柳诗的表现手法

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用“柳叶眉”“杨柳腰”比喻女子的美丽,不仅形象鲜明,而且内含齐作者的感情。用“碧玉”形容柳树的风姿可引起人们多种联想,因为“碧玉”的意义就不是单一的:一是表示颜色,二是形容美貌的女子。“碧玉”是南朝宋代汝南王-个小妾的名字。在乐府的吴歌曲里有《碧玉歌》,其中有“碧玉小家女”之说。后来就用“小家碧玉”来指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美貌女子。这样,“玉妆成一树高”在读者面前就出现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一方面说柳树象绿色的玉石一样,另一方面说柳树象一个年音美貌的女子。这种用人们所熟知的柳架比喻抽象的闲愁,就显得生动、形象、真切。用丝丝垂柳比喻寸寸柔肠,则更细腻地表现出古代妇女缠绵性恻的感情。以柳起兴主要是借柳来渲染离愁别绪。周邦彦的《兰陵王·柳》,为咏柳,实则托柳起兴而并非光是咏柳。第-叠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展开对柳的描写,实际上也是展开了对离情的描写。第二叠叙写离别的情量。第三整写别后的追忆。纵观全词是托起兴地写离别之情。

意境

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可感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同所表现的丰富强烈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景和情、境和意。柳永的《雨霖铃》中“今肖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是情景交融的名句。它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俊语”,心就在于它能抓住具有特征性的典型事物,以少总多,寓情于景,逼真地刻画出离人落实孤凄的心理状态,以至于情貌无造;同时还更在于这种描写的本身正反映了词人有着多次“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痛苦经历,而以别后醒来但见柳岸月残的怅然若失之感,加重反衬那种临别之际兰舟语咽时醉不成欢的留恋难合之情,并且还隐含着对于未别之前罗帐灯昏、青楼梦好的那种“千种风情”的溇凉回味。王国维《人间词话》:“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今宵酒醒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即将情和景融为一体地把别后凄凉食宽的想象和远离京都、飘泊江湖的感受生动地反映了出来,所以它也就被人久传称添。

寄托

寄托也是传统表现手法的高级形式。它不仅体现了艺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而总结了传统诗歌的表现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而且它还曲折地反映了诗词作者对政治的见解。由于皇帝昏庸,朝廷腐败,正直作者不敢直言,以免惹出杀身灭族之祸。所以,他们的诗词名义上是写柳,实际上是有所寄托。辛弃疾的《摸鱼儿》用“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种黄昏迟暮的景色象征南朱朝廷日暮穷途、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王夫之说:“烟柳斜阳之句,意极悲也!”据说宋孝宗看了这首词后很不高兴,就是因为“烟柳斜阳”句刺疼了他。另如古柳、弱柳、老柳、衰柳、斜柳、秋柳、冬柳等,都是有所寄托的。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