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中国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下辖村)

袁家村是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的下辖村,位于礼泉县烟霞镇境内东北,是中国传统村落、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截至2024年,袁家村常住人口500人,村域面积0.4平方千米。

袁家村处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分为南部台塬和北部丘陵沟壑区两大类,海拔在402米左右。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适中。袁家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之前。北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袁氏避战乱迁至此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山西郭氏迁入,适逢“康乾盛世”,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乃修祖庙盖祠堂。其后,陆续迁入王氏、张氏,繁衍生息。该村主要产业有传统小吃、农家乐、手工艺作坊等。

袁家村是陕西省的乡村旅游地之一,该村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福银高速、关中环线312国道、关中旅游线均从这里经过,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013年8月26日,袁家村被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袁家村还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等殊荣。

历史沿革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袁氏避战乱迁至此地,聚族而居,形成村落。清康熙七年(1668年),山西郭氏迁入,适逢“康乾盛世”,村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乃修祖庙盖祠堂。其后,陆续迁入王氏、张氏,繁衍生息。

1953年,袁家村建立互助组。1955年,袁家村与西周村、东周村联合建立高级社。1958年,高级社改为东周生产大队。1962年,袁家村单独成立生产大队。1972年袁家村建立党支部,郭裕禄为支部书记,袁家村在其领导下抓住机遇,兴办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2007年以来,袁家村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县号召,大力农耕民俗文化,以原生态关中农耕民俗文化推动产业发展,聘请省内外学者和当地民间艺人,确定休闲文化、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袁家村隶属于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位于中国陕西关中平原腹地,距昭陵博物馆10公里,距咸阳、西安咸阳机场和西安仅30分钟到一个小时车程,村域面积0.4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袁家村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平原,呈阶梯型跌落。

气候特征

袁家村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6C°无霜期214天,年均降雨量537—546毫米。

植被

袁家村是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混交地带,经济果林覆盖。

水利

宝鸡峡四支渠流经原区东西,烟霞洞冷泉溪流饮用、灌溉功能兼具。半山区水源由吊水向机井取水发展。

人口民族

据2024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袁家村以汉族为主,户籍人口286人,常住人口500人。

经济

工业

20世纪80年代,袁家村在村民齐心努力下办起了白灰窑、砖瓦厂,而后又办起了水泥厂、硅铁厂、运输队、建筑队。1984年,袁家村建成水泥厂,当年创利润30万元,1986年,产量超过5万吨,1990年产值380万元。

旅游业

20世纪90年代后期,水泥厂、硅铁厂因为高污染高耗能面临淘汰停产,其他的村办企业不太景气,村上经济每况愈下,时任党支部瞅准市场及时成立袁家村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动员村民群众从两家农家乐艰难起步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产业转型。

2007年,当地号召全县10个村做旅游,袁家村是其中之一。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解决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以股份合作为切入点,创办农民合作社,解决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引来了800多名创客,吸纳就业3000多人,带动周边万余农民增收,实现年游客接待量6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0万元以上。2015年,袁家村实施进城出省“走出去”战略,在西安,宝鸡,咸阳等大中城市开设袁家村城市体验店。2022年,游客量达6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以上。

农业

1973年,袁家村粮棉产量过“纲要”。1975年,袁家村棉花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亩产皮棉177.5斤。1979年,袁家村粮食亩产达到825公斤,比1970年增长10倍。烟霞镇农业主要以油菜、玉米、小麦、薯芋类作物种植为主,以猪、牛、羊、鸡等养殖为主,形成了果业和奶畜养殖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结构。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

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成熟于唐宋时代的秦晋豫,极盛于清代的河北。顾名思义,皮影是采用皮革为材料制成的,出于坚固性和透明性的考虑,又以牛皮和驴皮为佳。袁家村有专门的皮影戏的表演者和制作者,至今仍然以活态方式传承,皮影产业已逐步成为袁家村经济新亮点。全村从事皮影文化传媒协会组织1个,皮影艺人(演出、雕刻)3人,形成“皮影专业村”1个,皮影从业人员近10人,年产皮影百余件,产品畅销国内外,深受大家喜爱。

弦板腔

弦板腔就是流行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的地方剧种。据《礼泉县志》记载:“该剧种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是在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2007年10月,组织旧艺人建起了“袁家村弦板腔社”,有演职人员7名。2009年6月,县人民剧团向我村拨青年演员5余名,演员阵容大为改观,演出水平有所提高。

剪纸

据考证,从商代始 (公元前16 00一1100年) 就有人用金银、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 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袁家村有专门的剪纸、年画制作作坊,采用最古老的模板上色工艺。礼泉县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也是剪纸、年画文化的一个集中地,据史载,西汉时,该地区的年画,就曾作为贡品谨献给官廷,成为宫廷御用之物。广大妇女一直有剪纸、年画作工的传统习惯,农闲时节,她们用颜色鲜艳的纸做出的各式各样的作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装饰品,剪纸 、年画在不断发掘民间传统工艺的同时,在表现形式上也注入了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将传统与时尚完美结合。它直观上有给人一种传统时尚,古朴大方,品位高雅,回归自然的感受。

陕西快书

陕西快书是一种新兴的汉族说唱艺术。并没有成为固定的曲艺形态,只是在汉族民间口口相传的顺口溜。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刘志鹏将山东快书、快板等艺术融入陕西快板,并在山东快书一代宗师高元钧和相声大师侯宝林的帮助下,创立了陕西快书这种新的曲艺形式。20 世纪 60 年代,陕西快书为中国曲艺界所承认,刘志鹏为名副其实的陕西快书的创始人。在他的努力下,这种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得以推广和流传,在西北乃至全中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刘志鹏一生表演、创造过近千个陕西快书,《五分钱》《鲁达除霸》《巧遇好八连》《街头哨兵》等。陕西快书除了具有陕西快板和山东快书的某些特点之外,更有独特的风格:第一、在情节结构上有说书的路子和扣子。第二、在语言上,通俗易懂,节奏鲜明,富有动作性,而且以关中语音语气为主。第三、在韵律上,要和谐,且富于音乐性。第四、在伴奏上,用”四页瓦”。

特色文化

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到了清代中晚期,民间年画达到了鼎盛阶段。在汉族民间,年画就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已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汉族民俗社会文化生活的百科全书。袁家村的木版年画基本采用坚硬、纶理细腻的梨木,枣木板雕刻后,刷上水墨,印在容易吸水的宣纸上,也用水性的彩色颜料,分多版多次印成彩色年画,通常可用五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特产美食

烙面

袁家村烙面是当地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礼泉北部山区,逢年过节开荤打牙祭吃烙面自是不必说,婚丧嫁娶、红白喜亊等摆开筵席,早饭必定是吃烙面。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面食里面只能算作小品种,然而其历史悠久,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储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

特色产物

烟霞镇属于果品次优生区,全镇果品面积 6 万亩,是西北最大的果品苗木和果品集散地,其中山底御杏、湾里酥梨、下高石榴、东周龙眼樱桃均荣获中国杨凌农博会“后稽”金像奖。奶畜养殖作为烟霞镇的一大特色,也是烟霞镇的亮点,现已建成现代化养殖小区两个。

香油坊中的石磨为天然石材,石墨生产香油的工艺是我国古老的传统的工艺,有着上台千年的历史。再进超市已有了相当先进的生产工艺。老王家小磨香油制作工艺是从山东逃难来陕西的香油世家老人处学得,油坊现用的油耙及汲油葫芦皆为老者遗传,现经营者在制作过程中把传统工艺和现在工艺相结合,在制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古代传统石磨工艺结合纯物理净化技术精制出更纯正更浓的香油。

交通

交通环境优越。近临福银高速公路,关中环线擦边而过,距312国道只有十多公里,距咸阳、西安咸阳机场和西安仅30分钟到一个小时车程。昭陵大道、秦琼大道建设和提升,增强了文化旅游区的可进入性。通村公路比较完善。

建筑风格

村落特色

素雅、朴实是袁家村村建筑风格特色的集中体现,素雅之美不仅反映了作为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艺术追求,更体现了北方民居文化的内涵,从侧面证实了当地人朴实、深厚的生存哲理。其民居建筑与人、环境与生活一脉相承。

街道环境

袁家村民居和古道多就地取材,以石筑造。院井根据地势巧妙安排布局,在质朴中带着书卷气。房舍布局是传统的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也横平竖直,排列有序,而是顺势就势,高低错落,整齐有致。街巷的交通走向、气流、排水、通风等均以其地形、地貌为依托,这使其建筑风格、特色符合人性、自然、生态规律的需求。街巷的铺装也是自然纯朴,多采用古老青砖或卵石铺成,有一些地面也采用夯实的土路,由于地面渗水性较好,因而路边植被也较为茂盛。

特色景点

宝宁寺

“先有宝宁寺,后有袁家村”,宝宁寺乃皇家寺院,唐天宝年间为守护昭陵供奉香火而建。清《袁家村郭氏家谱》载:宝宁寺在西三,经唐元明洪武、永乐、清康熙、同治年的多次修葺,最后形成。为大唐一大古刹。宝宁寺属于唐昭陵近200座陪葬墓、30万亩陵园区内唯一一座古寺。宝宁寺是村上建造年代最为久远的一座建筑,距今约有2000年的历史,修缮后占地面积达到了1300平方米。

关中大戏台

关中大戏台位于袁家村原大门之前,为本村秦腔剧团的重要演出场地。戏台高筑宽大,可开展各种类型的戏剧歌舞演出,在各种节庆活动中都可作为专业剧团和群众演出的场地。

左右客

左右客位于礼泉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由山西、陕西明清民居迁建而成,院中院连套,景外景叠加。这种布局是由独院式平面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

绒花阁

老民宅原址陕西省白水县许道村,清·光绪廿八年(公元1902年),罗西成用银贰拾壹元叁角,粮壹斗贰升陆合买了罗明财肆亩贰分陆厘白地,而后历经三年建造而成,三进院落房数拾间。后历经战火损毁,仅存厅房三间。公元2009年,于罗家后人处重金购得,迁至礼泉袁家村,原样重立。而后经精心设计,装修,在保持原本结构风格的情况下,改造为绒花咖啡厅。

碧山堂

碧山堂是袁家村最具特色的民宅之一,它极具北方民宅的特色,大院建筑气势威严、高大华贵、粗犷中不失细腻,平面而又立体的表现形式,彰显出四平八稳的形态,处处以立为本的建筑特色。从建筑艺术角度上讲,它采众家之长,适一方水土之要求。

康庄门楼

青灰色的砖墙瓦顶,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本色木面,前有石狮。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3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介第一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村级典型案例的通知》,袁家村入选首批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是陕西省唯一入选的案例。

2024年1月12日,“2024袁家村集体过大年”陕西卫视袁家村新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礼泉县袁家村举办。预告了在新春期间,袁家村将用丰富多样的民俗项目迎庆2024甲辰龙年,打造独具本土特色的浓郁年味氛围。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