蟅虫-用于逐瘀破积通络理伤

蟅虫为鳖蠊科昆虫地鳖或姬蠊科昆虫赤边水蟅的雌性全虫。地鳖雌雄异形,雄虫有翅,雌虫无翅。雌虫长约3厘米,体上下扁平,黑色而带光泽。头小,向腹面弯曲。口器咀嚼式,大颚坚硬。复眼发达,肾脏形;单眼2个。触角丝状,长而多节。前胸扩大如盾状,前狭后阔,盖于头上。雄虫前胸呈波状纹,有缺刻,具翅2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不用时摺成扇状。足3对,发育相等,具细毛,生刺颇多,基部扩大,盖及胸膛面及腹基部分,跗节5;具2爪。腹部第1腹节极短,其腹板不发达,第8、9两腹节之背板缩短,昆须1对。

功效介绍

【异名】地鳖(《本经》),土鳖(《别录》),过街(《埤雅》),簸箕虫-《本草衍义》),蚵蚾虫(《袖珍方》),地婢虫-《鲍氏小儿方》),山蟑螂-《本草求原》),地乌龟(《分类草药性》),土元(《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臭虫母、盖子虫-《河北药材》),土虫-《吉林中草药》),节节虫、蚂蚁虎-《江苏药材志》)。

来源

雄虫第9腹板有腹刺1对;雌虫第8、9两腹 板缩藏于第7腹板的里面。

生殖器不突出。

生活于地下或沙土间,多见于粮仓底下或油坊阴湿处。

昼伏夜出,觅食腐殖质及淀粉等物。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②赤边水蟅,又名:药用光蠊。

雌雄虫形态相似。

雌虫长2.7~3.3厘米;雄虫长2.2~2.4厘米。

体黑褐色。

头部位于前胸下。

眼不发达,眼间区宽。

前胸背板呈三角形,两侧后角近于垂直。

前侧缘有淡黄色镶边。

前后翅均退化为翅基,末端尖削。

足粗短,腿节下缘有巨刺。

腹节腹板雌虫仅见7节,雄虫可见8节。

尾须粗短。

生活于油坊、酱坊、灶脚下及墙角阴湿松土中。

分布华南及福建、台湾等地。

采集

5~8月间捕捉。

用炒香麦麸撒于地上以诱捕之,或晚上用灯光诱捕。

捕得后,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烤干;亦可用清水洗净后,再用盐水煮过,晒干或烤干。

药材

①土鳖虫为昆虫地鳖的干燥雌虫。

呈卵圆形而扁平,长2~3厘米,宽1~2厘米。

头部一端较窄;尾部较宽;背面紫黑色,呈甲壳状,为9个横节覆瓦状排列而成。

腹面深棕色,有光泽,可见小形的头部,棕黑色;触角1对,多已脱落。

脚部足3对,弯曲,腹部隆起,有弯曲的节,尾节较宽而略尖。

质松脆,易破碎,腹内有灰黑色物质,气腥臭,味微咸。

以完整、油润光泽,无泥者为佳。

主产江苏、浙江、河南、湖北等地。

此外,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亦产。

以江苏、浙江所产者个小,体轻、腹中无泥,品质最优,称为苏土元;其他地区所产个大体重,腹中含泥,品质较次,称大土元或汉土元。

②金边土鳖又名:金边地鳖虫。

为昆虫赤边水蟅的干燥雌虫。

呈长卵形而扁,长3~3.5厘米,宽1.5~2厘米。

背面黑棕色,有光泽,呈甲壳状,有10个横节,第1节较宽,边缘有黄色狭边,以下9节边缘为红棕色,每节均有锯齿,第2、3节的两侧,各有1对特异的翅状物。

腹面红棕色,有光泽。

余与上种相同。

主产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此外,鳖蠊科昆虫冀地鳖的干燥雌虫,亦入药用。

产北京。

药理作用

简介

在试管内,用美蓝法曾测得地鳖虫浸膏(水煎后加醇沉淀)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的作用,但用瓦伯氏呼吸器法,则为阴性结果。

土鳖虫与全蝎、蜈蚣混合研末制成的结核散,在试臂内对人型结核杆菌无抑菌作用。

炮制

拣净杂质,以沸水洗净,文火焙干。

①《本草通玄》:去足,炒。

②《得配本草》:去足,或炒、或酒醉死用。

性味

咸,寒,有毒。

①《本经》:味咸,寒。

②《别录》:消毒。

③《药性论》:味苦咸。

归经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肝、脾三经。

功用主治-相关的功效

逐瘀,破积,通络,理伤。

治症瘕积聚,血滞经闭,产后瘀血腹痛,跌打损伤,木舌,重舌。

①《本经》:主心腹寒热洗洗,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

②《药性论》: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积聚。

③《本草衍义》:乳脉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滤清服。

④《纲目》:行产后血积,折伤瘀血,治重舌,术舌,口疮,小儿腹痛夜啼。

⑤《本草通玄》:破一切血积,跌打重伤,接骨。

⑥《本草再新》:消水肿,败毒。

⑦《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风湿筋骨痛,消肿,吹喉症。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含漱或捣敷。

宜忌

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畏皂荚、菖蒲。

②《药性论》:畏屋游。

③《本草经疏》:无瘀血停留者不宜用。

选方

①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

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金匮要略》大黄蟅虫丸) ②治产妇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亦主经水不利: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蟅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

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金匮要略》下瘀血汤 ③治折伤,接骨:一土鳖焙存性,为末,每服二、三钱。

(《医方摘要》)二蚵蚾六钱(隔纸,砂锅内焙干),自然铜二两(火煅醋淬七次)。

为末。

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袖珍方》) ④治疯狗咬伤:蟅虫七个(去足,炒),生大黄三钱,桃仁七粒(去皮,尖)。

白蜜三钱,黄酒一碗,煎至七分服。

(《吉林中草药》) ⑤治重舌满口,不得语:蟅虫七枚(微炒),盐一两半。

以水一大盏,同煎五、七沸。

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

(《圣惠方》煎含蟅虫汤) ⑥治重舌塞痛:地鳖虫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肿处。

(《鲍氏小儿方》) ⑦治小儿腹痛夜啼:蟅虫半分(微炒),赤芍药一分,芎藭一分。

捣罗为末。

每眼,以温酒调下半钱。

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方》) ⑧治瘰疬:鲜地鳖虫、陈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煅存性)。

同捣烂。

用膏药贴上,未溃即消,已溃即敛。

(《中医杂志》(21):6,1926)

名家论述

①《本草经疏》:蟅虫,治跌扑损伤,续筋骨有奇效。

乃足厥阴经药也。

夫血者,身中之真阴也,灌溉百骸,周流经络者也。

血若凝滞,则经络不通,阴阳之用互乖,而寒热洗洗生焉。

咸寒能入血软坚,故主心腹血积,症瘕血闭诸证。

血和而营卫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月事时至而令妇人生子也,又治疟母为必用之药。

②《长沙药解》:蟅虫善化瘀血,最补损伤,《金匮》鳖甲煎丸用之治病疟日久,结为症瘕;大黄蟅虫丸用之治虚劳腹满,内有干血;下瘀血汤用之治产后腹痛,内有瘀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经水不利,少腹满痛。

以其消症而破瘀也。

③《本草求真》:蟅虫,古人用此以治跌打损伤,则多合自然铜、龙骨、血竭、乳香、没药、五铢钱、黄荆子、麻皮灰、狗头骨。

以治下腹痛、血痛、血闭,则合桃仁、大黄。

各随病症所因而用之耳。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