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粉画(用水调和粉质颜料绘制的画)

水粉画(Gouache)是用水调和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画作,是介于水彩画与油画之间的一个画种。水粉颜料一般是用胶水和颜料等调制而成,作画时加水调和,厚涂时有如油画一般不透明,而薄涂时则有如水彩画一般清亮,运用恰当时,能兼有厚重和明朗轻快的效果。可画在各种纸上,也可画在木板或布上。

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水粉画法的历史是悠久的,据考古学家的发现,西方粉质颜料绘画的存在,可上溯至史前时代,在史前岩洞中的壁画即是水粉画的前身,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演进,到欧洲中古时期的圣经图释本中出现了真正具有水粉面貌的作品。在西方早期绘画史中,以采用粉质颜料进行绘画的水粉画仅作为水彩画的一种技法而依附于水彩画中,那时粉质颜料的应用价值远远超过其艺术价值。西方进入近代以来,水粉画才独立地成为一个画种,现代水粉画实际上是由英国十八世纪水彩画发展中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

在中国近代开埠通商吸收西方文化时,水粉画作为舶来品被引进。并因为其技法能绘制大尺寸的招贴画、宣传画为广告业服务而风靡一时。

历史沿革

滥觞时期

水粉画的前身是壁画,在距今2.5至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位于法国多尔多涅省的拉斯科(lascaus)岩洞里,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有一些是用器具打凿的各种动物形象,另有一些则是描摹了史前先民的生活情景、早期信仰。先民使用的颜料是用土和矿物质制成的,这些颜料经过水的调和后,用骨头制成的管子(类似现在的吸管)吹喷覆盖大面积的地方。在一些小的部位,可能用羽毛或毛发做成的“笔”进行涂抹处理。再用树枝或其他坚硬的石头勾勒动物的轮廓。

而粉质白色颜料的使用,则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千年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在墓穴岩壁上描绘着许多死者的生前形象和活动的壁画。其以水性颜料来装饰坟墓内部,用煤炭作为黑色,用石灰作为白色。其他颜色则是用矿物质粉沫和植物颜料提炼调和而成。

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的达西里洞穴中的一幅使用白色颜料绘制成洞穴壁画,完全是有关狩猎的、巫术的意义。大约在公元前四千年的古典绘画时期,克里特岛的“米诺安文明”,在用色选择已经开始着眼于大自然中事物对其的感触及情感影响,而非单纯地复制自然色彩。

此外,中国的敦煌石窟壁画、永乐宫壁画、传统的工笔重彩画,以及古代院体画与民间绘画等都是用水粉上色,古埃及、古罗马及中国古代的寺庙墓室壁画,也都可以说是水粉画的前身。

中国国外水粉画发展历程

演化时期

公元前九世纪到前一世纪,意大利半岛的伊特鲁利亚人创作壁画时效仿了古希腊的创作方式,在干石膏上作画的方法被发明出来,这种方法使用白色石膏作为绘画基底,再在上面作画。后世水粉的技法中于基底上先厚涂一层白底的方法则始于此。

公元前二世纪,罗马人在吸收了古希腊、伊特鲁利亚文明的艺术成果后凝练出一种更具优势的美术风格,具体做法之一就是在暗绿色或者红色的背景上视画面进行局部加白。据考古学家考证,庞贝古城遗迹中的大部分壁画并非是墙上新涂灰泥所作的湿性壁画,而是采用灰泥釉药法——将颜料与大理石粉、石膏混合后再层层涂绘,再用肥皂加碱水作为定着剂涂抹。这些壁画所呈现出的复杂风格对后世巴洛克绘画具有积极的启迪意义。

欧洲中古时期,真正具有水粉面貌的作品——圣经图释本得以出现。《圣经图释手抄本》的创作方法是先采用水彩或水粉颜料绘于皮纸上,再用烫金图案进行装饰。位于以色列中部的最早的一所修道院“都洛”,这里的画家修道士绘制书册,制作出第一本手抄本,起初其目的并不在于供人欣赏,而是为阐明教义。此前,基督教于古典主义末期开始对外发展,有关教义的壁画也由此产生,壁画采用湿壁画技术然后局部加白,特点是持久、也不易损毁。至中古时期,基督教为宣扬教义,发展出的这些图释手抄本广泛流传,发展到最后便不再只着眼于传播教义,而变成为一项艺术形式。

公元九世纪,大多数细密画都是用水彩颜料混合白色粉质制成的一种不透明颜料来画的了。卡洛林王朝的查理曼大帝召集了许多混合使用水彩和水粉的画家,支持鼓励他们进行手抄本的创作。这种水彩与水粉的混合使用从中世纪末期一直持续至文艺复兴时期,其被普遍用于细密画的创作之中,《圣经》图释绘画也影响了十五世纪“小型肖像画”的创作方法。西方现存壁画中,画家达芬奇的作品《最后的晚餐》(1495-1498)就是粉质颜料调和蛋清、树脂绘制的。

成形时期

近代水粉技法具有相当长的历史,一般认为,水粉是一种源于欧洲大陆的发明,于十八世纪通过法国和意大利的装饰、风景画家的作品由欧洲大陆传到英国。而另有英国学者认为早在十三世纪,英国人就已经使用了水彩颜料绘制了地图画,虽然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由于水粉含水并且不透明,早期西方多数艺术工作者认为它是水彩画技法的一种,当时对于什么是水粉画以及其用法还存在很大的争议。

近代水粉作品最早出现于十六世纪世纪德国画家阿尔布雷特·丢勒(德语原名:Albrecht Dürer)的自然风景画中。1585年英国派往北美洲的弗吉尼亚探险队中,作为绘图员的约翰怀特,也画了许多水彩习作和当地的动植物,其在部分手稿中使用了白粉,此时另一位从事水粉技法创作的画家是杰克斯·勒·莫贵斯,绘画过程先以水彩完成瓜果造型,再用白色不透明颜料描绘机理。为近代水粉画的发展做出了最初的尝试。

十七世纪加斯巴德·杜埃(法语原名:Gaspard Dughet,也被译为加斯巴德·普桑)也使用水粉技法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加斯巴德·杜埃是十七世纪多产而且具有影响力的风景画家,但是目前对于他的研究却很少。根据最早的杜埃传记的作者巴尔迪努奇等的记载,他经常与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合作,由其他画家在他的风景画上绘制人物来共同完成作品,与之同时期的菲利普·劳里是活跃于意大利的一名画家,他的传记作家佛朗西斯科·巴尔迪努奇形容他“在各种绘画领域均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的作品中包含风景、水果、花草、动物以及建筑。”劳里的简洁优美的风格受到了当时罗马贵族的欣赏,因此他经常被贵族们雇佣去装饰他们的天花板和教堂,劳里应用水粉技法绘制的这幅扇形的作品。并不是劳里众多作品中独一无二的。这幅画中描绘了在美丽的风景中嬉戏的神话场景。由于劳里笔下的人物十分生动美丽,因此他也开始尝试与其他画家合作,由其他画家完成画中神话故事的场景。加斯巴德·杜埃便是他的一名出色的合作者。他们两人在1671-1672年间绘制了以酒神巴克斯与阿里安娜的婚礼为题材的神话主题壁画。

正是这是这些画家的努力创作,促使水粉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在欧洲近代逐渐成形。

繁荣时期

水粉技法的使用在欧洲十八世纪达到了高峰,特别在法国画家弗朗索瓦·布歇(法语原名:Francois Boucher)的装饰画中被大量使用。水粉画很可能是由法国先驱者传播到英国的,比如查理一世的家庭画师约瑟夫·古匹,或是从欧洲大陆来到英国后产生巨大影响的马可·里奇、弗朗西斯科·祖柯开列尔 、查尔斯·克雷里梭等。

在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的风景画家经常使用这种技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保罗·桑德比(1725-1809)。而此时在欧洲大陆,水粉技法的使用却开始减少,仅作为装饰出现在纸扇、屏风及戏剧布景上,只有旅居意大利的瑞士风景画家路易斯·杜克罗还在使用水粉水彩创作大幅的绘画作。

十八世纪以前的英国水彩画对任何形式公开使用不透明的粉质都被列为禁忌。十九世纪,英国水粉画家威廉·透纳(1775-1851)一反常规,使用水粉颜料作画,并主张不择手段,在画面上尽情表达画家的客观感受。这之后,水粉技法逐渐被允许公开使用。同时由于欧洲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为适应商业市场工商业需求,以水彩颜料为基础,仿油画效果而采用加入白粉及其他填充剂等逐渐发展而成的此类颜料、广告颜料得到了发展机遇,推进了水粉画颜料相应的绘画技法和绘画过程。

1830 年前后,水粉技法被维多利亚时代(1837-1914)的一些水彩画家借鉴吸收,一直沿用至今。同时期用水粉颜料作画的画家有:法国画家法兰西 (1772-1839)、英国画家瓦莱(1778-1842)、英国画家柯特曼(1782-1842)、帕莫(1805-1881)、法国画家杜米埃(1808-1879)、英国画家考伯特(1815-1905)、英国画家罗斯金(1819-1900)、英国画家诺斯(1842-1924)、英国画家罗瑟提(1828-1882)、英国画家威格林(1849-1927)等。

20 世纪后,由于材料、技法的限制越来越小,绘画方式更加自由,而画家们也从多个角度观点去从事创作。由于水粉画自身的优点,属于其自身的独特地位也愈加巩固。

中国水粉画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在中国,水粉画的发展历史只有近百年的时间,从这一点来说,水粉画在中国属于一个年轻画种。明代万历年间(1600年-1610年),利玛窦携众多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的同时,将油画、细密画等作品带入中国。清朝康熙五十四年,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为代表的一批西方画家,成为清朝宫廷画家,水粉画作为西洋画的一种被引进中国。这都为西方绘画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水粉画真正的引入是在二十世纪初,那时中国留学生远赴欧洲、美国、日本学习绘画,他们在广泛学习西方雕塑油画、版画、雕塑的同时,也对水粉画的表现手法和材料配置方法进行了学习和掌握。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李超士、关广志、李有行、司徒乔等。

在近代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经济背景下,水粉绘画技法因能绘制大尺寸的招贴画、宣传画为广告业服务而风行,同时电影产业兴起的需求也促使应用水粉进行电影海报的制作。而中国国内民众对水粉画的初次认知,则是始于作为水粉商业化的主要形式之一的“月份牌画”。其被用于为月份牌历插图,或被用于绘制各种产品包装美化外观,旨在推销商品和扩大在市场的影响力。

发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出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水粉画在政治宣传题材方面被广泛运用,这使得水粉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逐渐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此水粉画成为中国画家中最具普遍性而又受到广泛欢迎的画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中国国各高等美术院校逐渐将水粉画列入必修课程,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色彩调配与分辨等能力,培养出了大批从事水粉画艺术的专业人才。在“文化大革命”中,在透明水彩几乎消失的情况下,水粉画因为其有能够接近油画效果和方便等好处,仍然不受到影响而得以风行一时,成为当时中国绘画事业发展的独特现象。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就已经拥有了一支规模庞大并且艺术造诣较高的水粉画家队伍。 此后,水粉画也更多地用在大型主题性绘画创作上。主题性的绘画要求材料技法和表现方法达到相应的难度,水粉颜料本身具有的粉质,使画面具有柔和、弱闷光的视觉效果,其美感得到了充分地展现。因此在历届全国大型美术作品展览和全国水彩、粉画展览中,水粉画以其特有的面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繁荣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文化交流也愈加丰富,国外当代的各种艺术表现风格的水粉作品不断通过展览和画册资料等形式源源不断的被介绍到国内,中国国内的专业画家和业余爱好者画家对世界优秀绘画传统的了解也因此日益深入,对水粉画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和风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画家们原先的旧有单一的创作思路和模式受到冲击,他们的思想从此开始日渐新颖活跃。这些变化造成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代往后时至今日,水粉画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得以飞速发展。

自1979年成立的“北京水粉画研究会”后,全国各地也成立了水粉画会,举办了一些颇具影响的展览。其中全国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已经囊括了水彩、粉画展区,这一代表中国美术作品最高荣誉的展览极大地促进了水粉画家们的创作热情,期间水粉画获得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铜奖,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十届全国关展银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金奖等,成果丰硕。

除此之外,中国美术家协会自1986年第一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九届水彩、粉画展,每届都会有近400幅作品被展示出来。这种专业性极强的展览盛会,进一步扩大了水粉画家们的交流,展览不仅可以看到许多佳作问世,更形成了一支具有朝气的水粉画家创作队伍,对繁荣中国水粉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就历年水彩、粉画展来看,中国水粉画艺术在总结了百年发展的轨迹后,作品的表现题材内容已然拓宽了,画家慢慢开始关注日常生活,不再拘泥于技法,艺术水准越来越高,整体创作实力普遍增强。

艺术特色

水粉画是以水为媒介,用水粉颜料画出的美术作品,从这一点来说,其与水彩画基本相同。又由于水粉画颜料覆盖力也很强,所以水粉颜料用水稀释较少的情况下,画面呈现的效果又与油画相似。所以水粉画既有水彩画的特征,又有油画的特征。水粉画吸收了水彩画、油画的优点进而使其视觉表现效果更加丰富。其既可以像水彩画一样处理鲜亮艳丽的细节,又和油画一样适合处理大面积的色块,使之均匀色彩,画面呈现效果也更加浑润柔顺。正是因为这两相兼顾的特色与其方便实用、易于掌握的特点,水粉画是初学绘画者和画家写生时,掌握色彩造型能力的最常表现形式,也被更多的人们接受和学习。

但就其颜料本身特色而言,它没有水彩画的透亮感,水彩画是在深色层面上叠加浅色来表现细节,但水粉画的叠加却是加法,底层颜色永远会对表层产生影响。这也是水粉画难把握的地方,但也成就了水粉画的表现特色,画面呈现处于透明与半透明之间。因为水粉颜料颜色鲜艳明亮,覆盖力强,在大面积处理时,它与油画相似,画面呈现浑厚。此外,水粉画不适合做反复的上色和修改,在深入刻画细节方面达不到油画的效果,晕染效果与水彩相比不够透明轻薄。水粉颜料色层容易脱落,不适合长期保存。此外,如果对水粉画的相关绘画技法掌握不到位,会出现“火”“灰”“脏”“花”等问题。

所用工具

创作技法

用笔方法

调色方法

着色方法

干湿技法

代表人物与作品

中国国外

中国国内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