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境内公办高校)

广西大学(英文名称:Guangxi University,英文简称:GXU),简称西大,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南宁市,前身为省立广西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高校。1999年,被评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22年2月14日,被评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广西大学创始于1928年成立的省立广西大学。1939年更名为国立广西大学,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拆分到19所高校。1958年,广西大学恢复重建。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广西大学。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建高校。2022年,入选第二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截至2022年,广西大学共有本部一个校区,占地面积2.14万余亩。设有26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涵盖哲、经、法、教、文、理等门类。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5091人、全日制研究生13046人,非全日制研究生2118人,来华留学生及港澳台生956人,各类在读继续教育学生40449人。教职工3424人,其中专任教师1928人。

历史沿革

梧州时期(1928-1936)

省立广西大学于1928年6月由马君武在梧州成立,校址定于梧州市河西区蝴蝶山,学校一经创办,便提出了“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办学理念和目标,兴起了广西高等教育之风。设立之初学校有理、工、农三个学院。次年6月,粤桂战争爆发,因战火波及,学校停办。

1931年5月,学校恢复办学,同年7月开始招生。次年春,广西省政府提出“促进乡村教育,培养更多师资”的口号,于是便创办了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址定于桂林,同年10月学校落成。1936年,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省立医学院相继并入省立广西大学,并转设为文法学院和医学院,理学院与工学院合并为理工学院。

桂林时期(1937-1953)

1936年10月,因预测全面抗战即将爆发,故广西省政府将学校迁至桂林。后于此后三年内,相继设立了植物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广西农林实验区、广西农事实验场等。

省立广西大学在1939年被确立为国立广西大学。在抗战期间,由于广西地理位置特殊,作为大后方,在桂林汇集了大批学者以及优秀青年,思想交流碰撞激烈,学校得到了极大跨度的发展,成为当时国内重要大学之一,学术力量位居全国前列。

1944年夏,日军南下,长沙、衡阳继而沦陷,广西告急,校方在情势危急之下只能宣告放假,积蓄实力。同年9月,学校迁至融县。后因11月,柳州备战,再迁至贵州榕江。1945年9月,日本投降,二战结束,国立广西大学重返广西并暂设于柳州鹧鸪江。次年春,迁回梧州蝴蝶山,9月再迁回桂林,后将校址设于将军桥。

1950年3月,国立南宁师范学院并入国立广西大学,改组成为师范学院。次年3月,广西省人民政府根据教育部指示,将广西省立西江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广西大学。1952年,毛泽东为广西大学题写校名,同年10月,学校农学院改制,保留了农学和林学两系。次年,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被停办,师生以及设备和图书资料被调整到华中和华南地区的19所大学。

南宁时期(1958-至今)

1958年2月,广西农学院迁至南宁,同年在各方努力之下,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广西大学在南宁重建,自此学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1年,广西工学院与广西科技学院并入广西大学,次年,林学院并入农学院。

1978年起,学校开设研究生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于1981年获批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业大学合并。次年,获批3个博士学位点。1999年,被评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次年,经教育部及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成为全国第四批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点之一,也是广西最早具有MBA专业学位授权的高校。

2001年,学校被确定为华南理工大学对口支援学校。2004年,学校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次年,广西大学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06年,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三年后,广西大学商学院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批准成为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院校,成为广西唯一一所具有EMBA培养资格的高校。

2011年9月,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次年11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同年,被确定为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14所高校之一。

2013年7月,学校成立中西部高校联盟。次年9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次年5月,学校入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9年2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对广西大学进行大力支持,建设国内同等一流大学。次年9月,广西大学中国-东盟金融合作学院成立;同月,被教育部认定为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2022年2月14日,学校位列于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之中,同年5月,广西大学亚热带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学院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与专业设置

截至2022年,广西大学共有26个学院,共计66个专业,其中35个专业按15个大类招生。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大门类。

参考文献: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广西大学共有教职工3424人,专任教师1933人,其中具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346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4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60人。另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者4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者9名,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名,中国科学院“国外引进杰出人才”2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者1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者7名,获得鲁迅文学奖者1名。

参考文献:

学科情况

截至2022年,在特色学科方面,广西大学现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1个、“部区合建”一流学科群2个,双一流学科1个,“211”重点建设学科群6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广西一流学科A类4个、B类8个,广西一流(培育)学科2个,13个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20个广西重点学科。

据ESI数据库更新显示,广西大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分别是的工程学、材料科学、农学、植物与动物学、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生物与生化。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广西大学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25个。

参考文献:

教学情况

截至2022年,在学科建设方面,广西大学有国家精品课程3门,为家畜寄生虫学、化工热力学、木材学;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为病毒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为动物寄生虫学与公共健康卫生、碳减排与低碳生活、科技建材构筑美好生活;自治区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6门,为动物寄生虫学与公共健康卫生、碳减排与低碳生活、木材美学、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诗词吟唱鉴赏、生活中的金融学;另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40门,2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在人才培养方面,广西大学有1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另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

在教学研究方面,广西大学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实验教学中心2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自治区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含培育项目)10个。

学校交流

截至2022年9月,广西大学于2007年创立了国际教育学院,先后与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279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签署了学术合作交流协议,与东盟十国96所高校及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密切。

在合作办学方面,广西大学与泰国的川登喜皇家大学合作建立了素攀孔子学院、与爱沙尼亚塔林大学合办了塔林孔子学院,又同美国莫海德州立大学共建孔子学院。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截至2022年12月,图书馆馆藏总量524.54万册,电子图书373万册,学位论文988万篇,音视频26万小时,全文电子期刊5.7万种,大型数据库206个。拥有Elsevier、WOS、Scifinder、IEL、Wiley、Springer、EBSCO、EI、Nature、Science、SAGE、CNKI、万方、超星等国内外著名的学术性数据库,形成了涵盖哲、经、法、文、理、工、农、管、教、艺、医等十三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多层次、多载体、特色明显并能有效支撑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馆藏文献体系。

研究平台

截至2022年9月,广西大学工业设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

设有省部级科研机构48个,其中国家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区域与国别研究基地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重大科技创新基地6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5个,自治区应用数学中心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3个,广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广西工程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国际合作基地1个,自治区工程院1个,自治区农业良种培育中心4个。

厅局级科研机构与校属科研机构共计54个,其中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20个,校属科研机构34个。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截至2022年,学校共计获得科研成果奖项74项,其中人文社科类奖项22项,自然科学类奖项52项。

人文社科成果

自2012年以来,广西大学共计获得广西第十二次至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6项,获得第六届至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6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自然科学成果

自2006年至2020年以来,广西大学共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1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学技术奖特别贡献奖特等奖1项,广西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广西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项,广西技术发明奖一等奖5项,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0个,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9个。

学术期刊

截至2022年,广西大学共有《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三类刊物。

参考文献:

校园文化

校徽

校徽主体造型有代表理工科的齿状圆形、代表农科的稻穗、代表文法类的桂花,意指广西大学是一所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中心是由广西的开头字母“GX”缩写变形而成一只凤凰,同时也是211工程的变形字。凤凰头顶的星星表达了学校的美好夙愿,暗指学校要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成为一颗闪亮耀眼的星星。另外桂花的数量为八朵又暗指四海八方来此求学的学子。凤凰下方标有学校的创办时间“1928”以及毛主席所题的行书校名“广西大学”。校徽的主体颜色为红色。

参考文献:

校训勤恳朴诚、厚学致新很好的传达了广西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文传统。

首先校训的前半部分勤恳朴诚,是广由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亲撰。意指要勤勤恳恳做事,实诚质朴的做人,艰苦创业,俭朴生活。

其次校训的后半部分厚学致新,表达了学校对知识的态度。其中“厚学”指要有深厚的学识积累。“致新”意指要努力创新,与时俱进。作为为学的两个阶段,首先要厚学,要博采众长,其后要致新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参考文献:

校歌

学校校歌为《广西大学校歌》,始创于抗日战争时期,由汤铁民作曲,马君武填词,一开始作为抗日战争的动员曲使用。抗战结束后,马君武又结合时局对歌词进行了改编。2008年,广西大学建校80周年时,校庆宣传组又集体修改了歌词,最终定稿为现在的《广西大学校歌》。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参考文献:

历任领导

历任校长

参考文献:

历任书记

参考文献:

校友情况

学界

参考文献:

文艺体育界

参考文献:

所获荣誉

2014年12月,广西大学获“2014年度全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17年8月,广西大学被广西壮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第一届自治区文明校园”。

2020年12月28日,广西大学被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评为“第二届自治区文明校园”。

2021年9月,广西大学入选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单位名单。

争议事件

2023年11月12日,有媒体反映广西大学个别学院一楼大厅内设置的书记、院长信箱对着摄像头,无法保护投信者隐私。针对此情况,该校开展了调查核实工作。同日,广西大学针对此事发布情况通报:经查,摄像头为2013年统一安装,用于维护学院安全。书记、院长信箱于2023年安装,是学院基层党建工作信箱,主要用于收集师生员工问题。设置信箱时,相关学院从方便师生员工投递的角度考虑,未能充分关注到投信者隐私问题。 媒体反映相关情况后,学校已对设置在摄像头下的信箱进行了彻底整改。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