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

晋襄公(?—前621年),姬姓,名驩,晋国国君,政治家,军事家,是晋文公和逼姞的儿子。

公元前627年继位,在位期间于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又在汦水之战中击败强楚,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次推向高峰。

学者全祖望的《鲒崎亭集外编》将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一。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秦史著名史学家童书业、先秦史及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等学者均认为晋襄公为当时的霸主。童书业在他的《春秋史》中对晋襄公有很高的评价,他把襄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北伐狄人,二是南略楚国,三是东征卫国,四是西征秦国,五是重组六卿。

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八月去世,太子夷皋继位,是为晋灵公。

人物生平

垂拱而治

姬姓,名欢,晋文公之子,母逼姞,继位前称公子欢。

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冬天晋文公去世,公子欢继任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襄公。本性宽厚,不像其父手腕强硬,因为是父亲打下江山,任务就是“萧规曹随”,父亲生前所用的重臣,都让他们官居原职,使晋国在核心领袖晋文公死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员调整,也就不容易发生骚动乃至叛乱。

采用的垂拱而治,固然与其性格有关,但在当时政权尚未稳固的情况下,这本就是招妙棋,基本得到父亲的所有遗产,包括霸主的权威与地位。

打击秦人

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郑国烛之武夜见秦穆公,离间秦国与晋国的关系,秦国与郑国结盟友好而退兵,并留下杞子、逄孙、杨孙帮助郑国防守。晋文公见秦撤退,也就退兵回国。

鲁僖公三十二年帮助郑国戍守的杞子派人向秦穆公报告说:郑国人让他掌管北门的钥匙,若秦悄悄地派军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夺取。

晋襄公三年(公元前625年)孟明视将兵伐晋,晋先发制人犯秦,战于彭衙,秦军大败。同年冬天,晋率宋、陈、郑之兵伐秦,夺取汪、彭衙。秦穆公仍用孟明视。

晋襄公四年(公元前624年)秦军”过河焚舟”,上下一心要报仇。晋军坚守不出,秦穆公率大军攻下晋国的郊(今山西闻喜西)和王官(今山西闻喜)两地,然后从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茅津渡)渡过黄河,进入崤山谷中,掩埋当年战死将士的尸骨,秦穆公发表一篇深表自责的讲话。这篇讲话就是《尚书》中的《秦誓》篇。秦穆公于是率军返国。秦国由于东进的道路被晋国阻塞,终春秋之世,不能越崤函东进一步。

初战三捷

崤之战

还在为父亲服丧期间,秦穆公开始蠢蠢欲动。在晋文公死后,晋文公的盟友们都在为霸主吊唁,最让人称道的“秦晋之好”秦穆公没有丝毫痛苦的表情。有着雄才伟略的秦穆公认为除开晋文公,他就是诸侯的领袖。可惜晋文公死后,由儿子晋襄公顺利接班,没有给秦穆公任何机会。

这一年,秦穆公不听百里奚、蹇叔等良臣的劝阻,一意孤行,命令孟明视率领秦军千里远征伐郑。郑国早作准备,秦军的阴谋没能得逞。孟明视觉着两手空空而回,有损国体,于是顺路灭掉滑国。自以为功德圆满后,浩浩荡荡的回国。

晋国方面得知秦军伐郑未克,正在撤退。晋襄公召开内阁会议,中军元帅先轸发言:秦晋之好已成过去,我们的先君死了,秦国人却攻灭我们的附属国,先轸强烈要求将秦军全部灭掉。老成持重的栾枝却考虑秦晋交恶后,晋国可能面对的背腹受敌的窘境。最终,栾枝还是拗不过先轸,晋襄公听从先轸之言,命先轸全权负责剿秦行动。

四月,当秦国的大军大大咧咧的进入崤山谷地时,早已埋伏于此的先轸下令全军包围秦军,对秦军实施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歼灭战。经过一天的恶战,秦军斗志丧尽,全军覆没,崤山之谷尸横遍野。秦军的三员主将尽皆被俘。这一仗被史家认作是“秦晋之好”的终点,此役过后,秦国彻底丧失与晋国争霸的资本。

箕之战

同年八月崤之战硝烟未散,先轸决定向日渐嚣张的白翟人给予一记重锤。双方在箕地决战,结果先轸大败翟军,而且受胥臣推荐的郤缺还在战斗中生俘翟人的国君。

此战过后,翟人多年过后都没有缓过神来,这一次大胜仗是先轸赠送给晋襄公的第二份礼物,也是先轸生命中的最后一战。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先轸在晋军稳操胜券的情况下,不穿甲胄,不带兵器,单骑入翟营,壮烈殉国!

泜水之役

晋襄公元年(公元前627年)冬天楚成王不甘将霸权交与晋国,趁晋文公新丧,出动大军征服陈国、蔡国,进攻郑国,反扑势头猛烈。

晋襄公迅速做出反应:命大夫阳处父进攻蔡国,子上领兵救蔡,双方军队在泜水相遇。阳处父向子上下战表:“咱们是来打仗的,不是来磨蹭的,这样老对峙着也没个结果。如果你们有种过来,咱们马上就作战;或者你就退一退,让我过去打。怎么样?”子上的谋士说:“我们不能过去,晋国人不讲信用,如果他等我们过去一半就打怎么办?还是我们退,让他们来吧。”于是楚军稍稍后退,狡猾的阳初父让士兵高呼:“楚军逃跑喽!楚军逃跑喽!”就回去交差了,而楚军也就回去了,子上遭到楚国太子熊商臣的诬陷,说他通敌叛国,楚成王怒杀子上。晋国人在人才与声望的竞争上再次赢过楚国。

仅仅是晋襄公在位的第一年,晋国人面对着三个强敌:秦、翟、楚,三战皆捷,比起晋文公时代的战果更加辉煌,晋国朝野上下信心爆棚,其霸主之气势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

继父之本

箕之战,先轸战死,其子先且居继任为中军元帅。晋文公时代的三巨头“文公、狐偃、先轸”都离开人世,晋国正式进入襄公时代,“襄公、赵衰、先且居”组建成新一期统治结构,即:襄公坐朝,赵衰执政,先且居执军事,诸卿辅佐。而且这三个人物都是春秋历史上有名的贤人,且性格相对晋文公集团要温和、大度的多。晋国的第二代能出现这样一个统治阶层,实在是晋国人之福,也就难怪晋国的霸权能够得以延续,而并非如郑、齐故事,人亡霸灭。

接霸中原

戚之役

在稳定局势的前提下,寻觅新的对手,他选择地处中原要冲的卫国,原因是卫成公没有来朝见晋国,对霸主没礼貌。

晋襄公二年(公元前626年)亲自带兵向卫国进军,路径周王室之地,中军佐先且居提醒晋襄公:卫国不朝拜晋国,所以我们要攻打他;如今我们不去朝拜周天子。恐怕难堵天下悠悠之口!打仗我来,您还是去见见天子吧!”先且居考虑得很周详,晋襄公思量着:己且不正,何以正人?于是就按照先且居所谏,前往温朝拜周天子。先且居带兵讨伐卫国,攻占戚,并俘获大夫孙昭子孙炎。

卫成公自知不是对手,就像楚国的附属国——陈求救,并试图以陈国为纽带,将楚国拉入战斗。陈共公为卫成公打气:“不怕,你与其让晋国主动攻打你,不如你去打晋国。”没想到这个荒唐的建议竟然被卫大夫孔达给接受了,孔达率军伐晋,结果大败而归。

彭衙之战

先且居没有趁胜追击,因为在晋国出兵伐卫的时刻,秦穆公认为有机可趁便复以孟明视为将讨伐晋国,欲报崤山之仇。先且居果断的撤兵回国,迎战秦军。

孟明视的秦军与先且居的晋军在彭衙对峙。晋军中的狼瞫是原本担任先轸的御戎,后也不知道为何被先轸免职,心中羞愧,“士可杀不可辱”,狼瞫本就想自杀。这年与秦军交锋,狼瞫就采取自杀式的进攻,拼了命向秦军阵中冲去,整支秦军被狼瞫所带领的这一小股部队搅乱,先且居顺势掩杀,秦军大败,丢盔弃甲,彭衙之战又以晋军的胜利而告终,而对先轸不满的英雄狼瞫将愤怒发泄在敌人身上,英勇殉国,也成就了先轸的儿子先且居。

孟明视领着残兵败将回家,秦穆公鼓励他再接再厉;晋国方面,又一次挫败了秦军,声威更加煊赫。

秦军反扑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

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了。前624年夏天,秦穆公亲自带领着秦军主力渡过黄河,向晋国发起了复仇的攻势。秦军横跨黄河,整装待发,秦穆公下令焚烧所有渡船,自断归路,这让我们想起了400年后破釜沉舟的项羽,这个专利应该是秦穆公首创。

秦军来势汹汹,大有不破晋军终不还的架势,晋襄公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执政大夫赵衰认为秦穆公为了这一战做了长期的准备秦军人人抱着必死的决心来找晋国拼命,以报当年崤山之恨,晋国不如坚壁清野,关门不出,只要给足了秦穆公的面子,他自然撤兵。晋襄公果断的接纳赵衰的建议。

秦穆公攻占了晋国的王官两邑,在晋国国土上耀武扬威长达一个多月,也没有碰上晋军主力,秦穆公也很识大体的思量着撤军。但是这支复仇之师的口号是“报崤山之恨”。秦穆公率领秦军,向南移动,来到崤山,收拾当年崤之战中阵亡的秦军将士,并举行了盛大的祭奠仪式。秦穆公在崤山阅兵,并深刻反思了当年一时意气用事而造成的失误。

秦穆公在晋国的土地上发泄了部分仇恨,让天下人目睹秦军将晋国吓得躲了起来,穆公意愿达成,率军回国。

经过了与晋国长期的交手,秦穆公的内心里已经在对晋国的战略目标上发生了质的转变,他决定放弃与晋争霸的亡国之策,改而向西进军,夯实国基,对晋国采取的则是战术骚扰。这是秦国终春秋时代对晋国采取的最常规的战略,秦穆公务实的退出了争霸行列。

秦穆公的这次军事行动大大的提高了秦国的国际声望,打破了晋军天下无敌的神话,对晋国君臣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打击了晋军的傲气,晋襄公开始重视秦国,反思这些年来一串串盛气凌人的外交策略。晋襄公乃至手下的诸卿臣子们都在考虑晋国霸业的维护应采用的策略。这时,一批思想先进、开放的卿大夫如郤缺等涌现出来,他们主张对诸侯恩威相济。晋国的霸权也开始潜移默化的转变。

有一事值得一提:此次军事行动,秦国蓄谋已久,其目在于雪耻,不是争霸。自晋襄公起,晋国始终立于秦国之前。自前627年崤之战到前364年石门之战,长达两个半世纪,秦国难以对未能对晋国(三晋)取得相对辉煌的战绩。部分人据此认定为穆公称霸的论据,实为不差之论。更有甚者将其看作晋国走向衰落、秦国趋于强盛的标志,更是无稽之谈。平心而论,晋襄公比秦穆公更适合称为霸主。

礼尚往来

秦国虽未取得相当大的实际战果,却给了牛气冲天的晋国人当头一棒,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晋国人的傲气。晋国君臣们从文襄盛世的梦中被敲醒,他们开始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所作所为,诸多盛气凌人的对外政策。晋国人决定将霸主之德向诸侯展现而不仅仅是武力,以此改善同中原诸国的关系。

公元前624年冬天,秦国人撤走后不到半年,晋国主动向鲁国表达了歉意,热情邀请鲁文公再次访问晋国。

上一次鲁文公访晋遭受的屈辱,其记忆尚未完全消退。但是接到晋国的邀请后,鲁文公仍然不计前嫌,忍辱负重来到了晋国。

这一次他不仅见到了晋襄公,而且受到了晋襄公相当隆重的接待。在欢迎宴会上,晋襄公诗兴大发,把鲁文公比作君子,大加赞赏。

知书达礼的鲁国人被捧得有些飘飘然。在大夫叔孙得臣的指点下,鲁文公神色凛然地走下台阶,向晋襄公拜谢说:“小国受命于大国,哪里敢不端庄慎重?君侯您如此大礼相待,哪里还有比这更快乐的事?小国之所以开心,是因为大国的恩惠啊!”

晋国人的高帽子自然送得贴切,鲁国人的马屁也拍得恰到好处。晋襄公听了,连忙也走下台阶,诚挚邀请鲁文公一起登台,再互成拜礼。鲁文公有感于晋襄公的热情,礼尚往来,也念了一首“嘉乐”之诗来应景,赞扬晋襄公“显显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晋襄公好人做到底,于第二年春,归还卫大夫孔达。当然,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下,晋国对外宣称:孔达乃是卫国的贤臣,晋国不忍心忠义之士因为尽忠国事而身陷囹圄,故释放孔达。这一说辞既给了自己的面子,也给了卫国面子。夏天,卫成公亲自到晋国,致拜谢之意。

没过多久,曹共公也主动跑到晋国来朝觐,表示臣服于晋国的领导。《左传》将这些事一一记录在案,是告诉读者,通过仁德而不是通过武力,使得晋文公建立的霸业得到延续,而且受到诸侯的尊重。

这一年秋天,派兵讨伐秦国,包围刓和新城。

重组六卿

前622年这一年时运不佳,手下的中军将先且居、中军佐赵衰、上军将栾枝、上军佐胥臣几乎同时死去。这是六卿的前四位重臣,太过巧合,从史料上来品读,似乎是自然死亡,不是某位政客的阴谋。不管怎样?晋国的六卿人员大面积缺失,内阁急需重组。由于事出突然,而且噩耗不断,还没有心理准备,只得来年重新提拔干部,担任六卿。

前621年开春,在在夷地阅兵,对晋军中的将佐进行重组,史称“夷之蒐”。

按照这些孩子们的父辈所立下的功勋大小,来安排他们的职位(先轸是先克的祖父),狐偃功劳最著,赵衰、先且居其次,栾枝、胥臣稍低。那么暂时安排狐射姑、赵盾、先克入六卿,却又将箕郑父、先蔑、荀林父也带入六卿行列,以作为平衡新人派之用,另外两位新丁栾盾、胥甲作为候补,待定。

这次新老贵族的较量中,新人取得了胜利,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中军佐,先克为上军将,箕郑父佐之,先蔑带领下军、荀林父辅佐他。上三位全部是新人派,中军佐赵盾还担任其父赵衰留下的执政大夫一职。

治政去世

事情并没有结束,新老贵族间的矛盾因为分权的不均而被激化,因为晋襄公的存在而暂时被隐藏。

就在重组六卿的几天后,襄公的老师大夫阳处父从陈国回来,听说以贾季将中军,赵盾为中军佐,不甚满意,对襄公窃窃私语:“赵盾贤于贾季!”听从阳处父的进言,命贾季与赵盾的军中职务调换,赵盾为中军元帅,贾季为中军佐,辅助赵盾。

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八月去世,太子夷皋继位,是为晋灵公。

史籍记载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人物评价

总评

温文尔雅,善纳箴言,内政以赵衰为相,霍伯为帅,栾、郤、胥、先夹辅晋宗。初立,尊王室;联齐、郑;数败嬴秦;抑克荆楚,使晋国国势持续鼎盛,霸业得以平稳过渡。

晋国君主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