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是由中国从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参与中国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益性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

经中国科协批准,中国地震学会于1979年11月21日在辽宁省大连市成立。

截至2017年5月,中国地震学会下设分支机构27个;截至2012年年底,学会拥有会员1687名。

发展历史

1979年7月16日,中国地震学会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学会成立;同年,《地震学报》创刊;11月21日,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1次学术大会在大连召开。

1980年9月7日,地震地质专业委员在宁夏中宁县成立;11月28日,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成立;地震观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成立。

1981年1月16日,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3月23日,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在南京成立;11月23日,普及工作委员会在洛阳成立。

1985年1月24日,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

1987年4月29日,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在郑州成立;9月11日,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在甘肃武都成立。

1988年4月13日,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在武昌成立;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在山西繁峙县成立;9月22日,地震科学管理研究委员会在江西九江市成;11月22日,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93年4月28日,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4月17日,科技咨询服务部在宜昌成立。

1995年5月5日,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在昆明成立;9月22日,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在贵阳成立;11月29日 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96年10月6日,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在湖南张家界市成立。

1999年12月29日 首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在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颁发。

2000年8月10日,首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在大陆举办。

2001年7月31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在大陆和台湾分别举办。

2003年1月,《国际地震动态》刊物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

2008年7月25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

组织体系

机构设置

• 最高权力机构

学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三)选举和罢免理事;

(四)决定终止事宜;

(五)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 执行机构

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学会开展日常工作,对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四)向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情况;

(五)决定会员的接纳或退出;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秘书长、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学会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筹措学会活动经费;

(十一)进行奖励和表彰活动;

(十二)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 下设机构

截至2017年5月,中国地震学会下设分支机构27个。

组织成员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地震学会拥有会员1687名。

业务资产

• 业务范围

(一)围绕地震科技和防震减灾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学术讨论会、报告会、讲座以及科学考察等活动;

(二)编辑出版《地震学报》等学术刊物、科技教材、科技音像制品、科普宣传品等资料;

(三)开展防震减灾科学普及活动,宣传地震科技知识和经验,推广地震科学技术成果,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举办有关科技展览;

(四)对国家政策制定和国民经济建设发挥科技咨询作用,鼓励会员对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建议,做出贡献,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呼声;

(五)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同国外地震科学技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友好往来和合作;

(六)促进台湾海峡两岸的学术交往;推动民间的学术交流;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七)根据学科发展需要,举办各种培训班和科技考察;努力提高会员的素质和学术水平;

(八)接受政府和有关部门委托,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承担有关科技服务项目。

• 资产经费

学会经费来源:(一)会费;(二)捐赠;(三)政府资助;(四)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五)基金或债券投资、利息;(六)其他合法收入。

建设成就

学术活动

• 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术研讨会

为了促进中国地震大地测量学、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交流近年来大地测量在地震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学术期刊

《地震学报》主要内容包括:以刊登地震科学方面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成就为主,也登载一些与地 震有关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及研究简报;登载地球物理学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登载与地震科学有关的评述文章;已被科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杂志、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7-2018年度)(含扩展版)等数据库收录。

《国际地震动态》刊登地震预报、地下流体等地震科学前沿研究领域的专题文章。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主要刊载地震学、地磁学、地电学、重力学、地球物理观测技术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地震仪器设计原理;实验方法;地震台网布局;台站仪器标定;台站技术革新;计算机数据处理方法和各种技术在地震学地磁学中的应用;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地震》设有地震学术论文、实验研究、学术讨论、研究简报、地震目录速报等栏目。

人才培养

科技奖项

• 李善邦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

为继承中国地震学界卓越科学家李善邦教授在开拓和发展中国近代地震科学方面的业绩,发扬李善邦教授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奋力开拓和十分重视选拔新秀的精神,鼓励中青年科技人员热爱科学事业,中国地震学会特设立”李善邦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

人才建设

为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通知”和“中国科协科普部关于2017年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的精神,学会组织了2017年科学传播专家团队的建设工作。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会徽外部轮廓呈圆形,中心由地动仪构成的基础图案。底色为白色,地动仪为黑色。

精神宗旨

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经济建设同减灾一起抓”的指导思想,团结广大地震科技工作者,大力开展地震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和讨论,活跃学术思想,推动自主创新,促进学科发展;

发掘和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普及地震科学技术知识,促进学术道德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尚,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精神,充分发挥在政策、法规制定和重大决策中的科技咨询作用,为防震减灾事业做出贡献。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