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玑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珠玑巷,原称敬宗巷,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县城北部偏东。南雄珠玑巷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梅关古驿道南北穿巷而过,全长1500米,宽三四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为鹅卵石路面。珠玑巷是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也是全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珠玑巷是广大海内外广府人的发祥地和祖居地,迁播出去的姓氏达186个,后裔繁衍7000多万人。

在秦以前,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直到唐朝,因梅关道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依踞梅关道的珠玑巷也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珠玑巷的鼎盛期是唐、宋时期,每天往来客商达千人。商运的兴起,带动了珠玑巷的第三产业,茶楼酒肆、客栈饭馆等店铺繁盛时逾千家。南汉以前,中原人过梅关驿道抵粤北,落脚于珠玑巷,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宋末朝廷腐败,东京城难民纷纷南迁,南雄珠玑巷日渐冷落萧条。到了明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南雄珠玑巷再度繁荣。明清之际,因战乱等原因,珠玑巷失去了昔日的荣光。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保护文物古迹,南雄市政府重建和修复巷内诸多建筑,如今的珠玑巷街区以珠玑街、棋盘街和马仔(麻糍)街为纵向骨架、多条与主干垂直相连的巷道鱼骨状不对称分布,形成“一纵多横”的传统街巷肌理,形态完整。巷内有:古楼、古塔、古榕、古桥、古建筑遗址、湖水、池塘、小河等文物古迹,还有南门楼、中门楼、北门楼、驷马桥、贵妃塔等古迹景点,以及诸多姓氏祠堂。

珠玑古巷先后获得中华文化传承基地、省统一战线基地、广东侨界交流基地、广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广东游学旅游示范基地、广东省电影拍摄基地、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韶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珠玑巷被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1982年,珠玑巷被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南雄市珠玑古巷·梅关古道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由来一

珠玑巷原称敬宗巷。珠玑古巷之得名,始于盛唐时期居住在巷内的张昌一家。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张昌家族敬老爱幼,和睦相处,七世同堂,远近传名。朝廷因其家庭注重孝义,赐与「珠玑条环」以旌之。后人为避讳唐敬宗的庙谥并深记唐敬宗赐珠玑条环之恩,故将敬宗巷更名为珠玑巷。

由来二

南雄市的珠玑巷名称应来源于北宋东京城的珠玑巷,与北宋末年东京城难民南迁有关。北宋末年,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其中有部分人迁至岭南,曾定居或落脚珠玑巷,后又向南迁徙沿海一带,其后代或定居岭南,或移居国外,繁衍生息。为了纪念在开封所居住的珠玑巷,遂把这里命名为珠玑巷。

移民传说

珠江三角洲的广府族群中,广泛流传着罗贵等九十七人从珠玑巷避祸南迁的故事。此前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都认为该故事产生于明代,是少数民族为了取得正统文化身份或隐藏身份编造的故事。

南雄珠玑巷传说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流传很广,说的是南宋时宫中的一个妃子得罪了皇帝,从皇宫逃出,逃到南雄珠玑巷。后来风声走漏,朝廷派兵剿灭,这里的人害怕牵连,连夜扶老携幼往南迁移到珠江三角洲,于是这里的很多地方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南雄珠玑巷迁移过来的。刘志伟认为,如果把这个传说认定为史实是不可靠的,但毕竟是重要的历史记忆,而这种历史记忆的传承对区域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同意科大卫的说法,认为这与明朝初年广东人的入籍问题有关。当地的土著、贱民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千方百计地希望政府把他们纳入户籍当中,为了与已经在籍的那些人保持一致,便采用了南雄珠玑巷迁来的说法,以证明他们的中原身份及其正统性。这个传说的普遍化是在面临入籍困境的情况下造成的,是与明朝初年广东特殊的社会环境有关的。因此,无论是由于表面上的强调来自中原正统的身份,还是由于背后所反映的对入籍的追求,在刘志伟看来,这一传说都是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认同建立的手段和结果。

​既然传说并不是事实,族谱的修撰者为何要建构一个附会的甚至是虚假的故事,陈乐素的研究已经表明,珠玑巷的传说实际上是在明代才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既有的研究已经指出,明代嘉靖年间的礼制改革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宗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后社会上的士庶之家开始纷纷建家庙、立祠堂、编族谱、设族田,追溯十几世甚至更古老祖先历史的妄附之风也成为风尚。珠玑巷传说的流行与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宗族的大发展以及他们大量族谱修撰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关系。

历史沿革

秦之前时期

《珠玑巷古今》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珠玑巷地属岭南。早在战国时期,大批越人迁往岭南,以梅鋗为首位拓荒者。在秦以前,岭南属南蛮之地,被古王朝列为疆域之外。那时的岭南,车马不通,人烟稀少,珠玑巷一带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

汉代之前

汉代之前,包括南雄在内,珠玑巷均与江西之大余、南康同属一个郡或县管辖,三国吴建始兴郡,两地的行政归属才分开。由于大小梅关古驿道越梅岭通岭外均必经此地,由沙水河入浈江而北江又可达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各地,因而素称“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控带群蛮,襟会百粤”,为“南北之咽喉”。

盛唐时期

唐朝时期,因梅关道为岭南最重要的通道,而依踞梅关道的珠玑巷也夹道成镇,古代称沙水镇,成为南来北往旅客的歇息地,上升为大庾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在唐开元四年-716,任宰相的张九龄奉命开凿梅关驿道,而“珠玑巷”从古时就处在梅岭古驿道上,古代中原和少数民族移民在翻越梅岭后,必须经过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要区域———“珠玑巷”。夹道成镇的珠玑巷,每天往来客商达千人。自北宋始,商运勃兴,仅盐运挑夫每年就达10万人次。商运的兴起,带动了珠玑巷的第三产业,茶楼酒肆、客栈饭馆等店铺繁盛时逾千家。唐代末年,中原内地战乱频繁,不少氏族为避战祸和自然灾害,纷纷经江西南安(大余)越梅岭南来,在南雄珠玑巷居住数年或数十年。他们逐渐适应了岭南地区气候和生活习惯之后,才逐步南迁珠江三角洲。

南汉以前,珠三角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平整之地,大多已被原住民所使用,仅有海边的岛丘和新生沙坦多未垦殖,西北部的河网低洼地未得到利用。珠玑巷先民不得不在荒滩、沼泽附近居住并加以开荒改造,将之变为良田。珠玑巷先民们大量修筑堤围,使大量沙滩变成了肥沃的农田,令珠三角迅速发展成为与长三角齐名的鱼米之乡。

南北宋时期

宋朝时是南雄珠玑巷的鼎盛时期。两宋时期每天来往于古道的夫力不下千人,据《南安府志》中的记载,赣江商道“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之称。北宋时,金人入侵,中原战火不息,以至“靖康之乱”,高宗南渡,偏安江南。这一时期,从中原迁到岭南避难的人更多,有朝廷官吏,也有平民百姓,他们在此驻足生息。宋室的南迁,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发展。作为岭南交通要道——梅关古驿道上的珠玑巷,因此曾盛极一时。南宋极盛时,珠玑巷内的商贩和居民多达千户,连同附近牛田坊一带五十七村,简直像一个热闹的小城市。

宋末朝廷腐败,元兵侵入,珠玑巷的居民纷纷南迁,南雄珠玑巷日渐冷落萧条。北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地名集中产生的时期。由于里坊制被街巷制取代,大量街巷的出现为珠玑巷一类地名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南雄因有交通之利,成为南北货物集散地。珠玑巷位古老聚落,巷内原有三街(珠玑、马麒、棋盘)、四巷(珠玑、黄木、铁芦、棘巷)、三门楼(北、中、南)、一石塔(元代珠玑石塔),始建于唐,盛于宋。宋代后期,珠玑巷居民再度南迁,散居广东各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

明清时期

到了明代,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南雄珠玑巷再度繁荣。明代黄公辅的《过沙水珠玑村》称,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明清之际,因战乱等原因,居民又陆续南迁。然而,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五口通商和粤汉铁路的修通,曾经是沟通岭南以至中原内地的梅关古道随之日渐衰退了。

清末太平军与清兵在南雄珠玑巷交战,导致珠玑巷内许多房屋庙宇倒塌,今巷内为清代以后的建筑。这些建筑一方面体现了岭南防潮防涝的建筑特点,另一方又传承了中原地区风格,端庄灵秀。村里的许多房屋的门额雕刻精细考究,山墙边描草龙搭灰塑,屋梁下多见水墨绘画。

改革开放后

改革开放后,回珠玑巷寻根问祖者络绎不绝。自1995年11月28日,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南雄珠玑巷后裔代表、海内外嘉宾1700多人和南雄人民的数千名代表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暨第一届恳亲大会以来,南雄珠玑巷再次为世人所瞩目。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保护文物古迹,开发旅游资源,为珠玑巷南迁后人寻根、祭祖提供良好环境,南雄市政府拨专款修复巷内的3座门楼,重建张昌故居,并在国内外珠玑巷南迁后裔的赞助下,雕刻了胡妃玉像。多年来,珠玑巷通过不断地建设和管理,成立了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先后兴建了珠玑巷博物馆及一大批新的姓氏祠堂,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形成了集旅游观光、寻根问祖、姓氏文化、风土人情体验的山区旅游景区。

近现代时期

2008年6月广东南雄珠玑巷后裔联谊会成立后,联谊会就发动筹集1.3亿元,修复位于韶关南雄的广府人祖居地珠玑巷,推动新建姓氏祖居纪念馆(姓氏祠堂),把珠玑巷打造成为4A级旅游景点和广府人寻根胜地。2014年11月28日,南雄首届姓氏文化旅游节在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南雄市珠玑古巷隆重开幕,同时举办了首届姓氏文化旅游节活动。每年有数百万海内外广府人后裔前往珠玑巷问祖,南雄珠玑巷姓氏文化节已成为中国三大姓氏节之一,截止2023年已经举办了八届姓氏文化节。

2023年1月完工的珠玑特色文化小镇主要建设内容为停车场、环湖步道、珠玑文创(含文物非遗)孵化基地等基础和附属设施改造;新建救援观察亭、救援平台、污水收集、补水等基础设施,总建设面积51557.89平方米。珠玑特色文化小镇聚焦了广府文化、姓氏文化,打造两珠玑古巷新亮点、新特色,推动文化资源价值化的同时,突出了古巷的历史文化内涵,为南雄展示历史文化增添生动色彩。 

景区布局

珠玑巷,位于广东省南雄市城北部偏东,在323国道南雄至江西大余公路9公里处的沙水村,是古代五岭南北梅关古道的必经之路。南雄珠玑巷北起凤凰桥,南至驷马桥,梅关古驿道南北穿巷而过,全长1500米,宽三四米,鹅卵石路面。已有1100多年历史的南雄珠玑巷曾是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驿道上的一个商业重镇。珠玑巷有三街四巷,即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腊巷。

重要景点

南门楼

在珠玑古巷南端入口处,有古巷的第一座门楼,称为“南门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此楼砖石结构,为三间三楼式,歇山顶,盖绿色琉璃瓦,通高9.5米,面宽7.7米,门宽3.25米,进深3.26米;中有拱门,高4.85米,宽3.2米;拱门正上方雕有“珠玑古巷”碑刻一块,右上方镶有民国十六年题为“祖宗故居”的碑刻一块。1983年,南雄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现此楼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门楼

中门楼,位于古巷中间,又称“珠玑楼”,原为翔凤坊楼,早毁。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九月,由县人彭统端、张嘉茂、何士槐等人捐款重建。此楼东西向横卧,全长6.55米,其中巷门宽2.8米,拱门高3.3米,门进深2.9米,通高7.6米。楼为砖石结构,上盖草绿色琉璃瓦,白墙,二墙衬朱红柱,整座门楼古朴清雅,有古建筑艺术神韵。

民国十八年(1929年)二月,县人重修了此楼。是时,驻扎本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三师、南海籍副师长蒙志捐款雕刻门楼碑额一块,此石碑上刻“珠玑古巷,吾家故乡”八个大字,并有“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中瀚”“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第三师副师长蒙志题”等字样。楼的正中镶有“珠玑楼”石碑一块。

北门楼

在珠玑古巷北面端口,有珠玑街门楼,又称“北门楼”。此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为麻石砌基,火砖砌墙,朱红柱,绿瓦。现楼为歇山顶,通高8.6米,拱门宽3.23米,门高4.1米,门进深3.05米。整座门楼古朴雅致,有明末清初建筑特色,与沙水河上的凤凰桥遥遥相望。

1983年,南雄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北门楼。拱门南北两面镶嵌红砂石匾刻“珠玑街”三字,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广东分会会长、著名书法家秦咢生在重修门楼时所题。今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驷马桥

该桥始建于宋嘉定九年,也就是公元的1216年,桥全长13.8米,宽5.4米,是单拱砖混结构。

胡妃塔

胡妃塔建于公元1350年,石塔呈平面八角形,七层实心,全塔共用17块红色砂质岩雕刻后垒叠而成。石塔通高3.36米,基座直径1.2米,高0.24米。第1至第4层为莲花座,上有八角柱体,柱体上刻有“四大天王”浮雕字。胡妃塔造型奇特,具有元朝石塔特点,是广东省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古石塔。目前,胡妃塔已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水寺

宋德祜元年-1275建,迄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寺院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呈阶梯式中轴平面布局,有三殿、二楼、禅房等。前殿为天王殿,二层,楼上为藏经阁。大殿左侧立有一块青石碑刻,上刻珠玑巷等44村乡民捐款修建沙水寺芳名。由前殿至中殿隔一坪院。中殿供奉关圣帝神像,护卫左为关平,右为周仓。中殿与后殿由一天井相连接。后殿称毗卢阁,供奉佛祖如来、观世音菩萨、以及罗汉、诸天菩萨等百余尊神像,其中三尊为贴金菩萨。寺院两侧,左为钟楼,右为鼓楼,两楼相对。钟楼上悬铜钟,击之声闻数十里。鼓楼置大鼓一面,击之则与钟声相呼应。寺院内古树参天,花草荣茂,碧瓦朱甍,金碧交光。禅房斋堂依次分布,回廊四顾。

胡妃像

珠玑巷人为怀念宋度宗胡氏嫔妃,在古巷里竖有一座汉白玉胡妃雕塑像。像高2.2米,基座高1米许。在基座内镶嵌一碑刻,文日“胡妃像”,为中共广州市委原书记、珠玑巷人南迁后裔欧初先生所题。

姓氏祖居纪念馆

在沙水湖北畔,有一个“祖居纪念”区。区内有已建好的陈、李、黄、梁、罗、林、高、刘、等几十姓宗祠,各姓宗祠独具特色,且风格各异。

祖谱和祠堂,在1500米古巷两边,就有20多个姓氏的祠堂。宗祠建筑,“三进、两天井”“三雕、两塑”,宗门、青云巷、衬祠、屋脊及宗祠装饰体现了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石雕、砖雕、木雕、灰雕精雕细刻,其间刻画的“九子登科”“百子千孙”等内容。

文化活动

姓氏文化节

“姓氏节”是南雄当地流传的独特节俗。每年举办一次,自201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多届。随着南雄“姓氏名都”的声誉越来越响,各地前往珠玑古巷寻根问祖、观光旅游的宗亲络绎不绝,各姓氏举办宗亲联谊会的姓氏文化旅游节盛行不断,激发了广大珠玑巷后裔爱国爱家爱乡之情,承德承风承训之意。如今“姓氏文化旅游节”已成为珠玑古巷每年的主打品牌之一,2012年获评为“最具影响力广东县域民俗文化节庆”。

叟里元舞龙

南雄珠玑镇叟里元舞龙的文化历史悠久,舞99节长龙是村里独特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表演形式。叟里元的巨龙与民间普遍流传的小龙不同,有着它特殊的含义。相传早在周朝,叟里元村的狮子岭上有一只怪物,每到七月收割季节,怪物就出来危害庄稼,到稻田里打滚,那年适逢该村遭受特大旱灾,弄得老百姓民不聊生。七月初七那一天,康王神和龙王神显灵相助,结果当晚就下起大雨,连下几天,农田不再受旱了,怪物也被征服了,变成礁石,让它每天守候着这片庄稼。从今以后,全村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每年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村里的绅士老者发起制作大龙(即99节龙)。同时,还建造了聚龙古庵,雕刻康王菩萨放入庵内正殿中,每年七月初七日,全村人舞起99节长龙,扛起康王菩萨游行全村,接受村民焚香上烛跪拜,祈福安康。

珠玑飘色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广东,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艺术形式。珠玑飘色又称之为“装故事”,以珠玑巷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为主题,选4—6岁小童,装扮成不同的人物形象。珠玑人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或重大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飘色游行活动,祈求村庄风调雨顺,人们平安健康。

龙船歌

在古代中原,龙船歌是为悼念屈原,在端午节祭江竞渡时所唱的歌。传到岭南后,因为没有中原的大江大河,住在南雄山区的氏族就因势而变,改为唱着“龙船歌”,在陆地上“打龙船”。这一传统的端午习俗在南雄世代相传已有800多年了。珠玑古巷成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船歌传习所,在老一辈民间艺人传授下,古老的龙船歌在村中得以代代传唱。

青草狮

南雄市珠玑镇洋湖村开基祖寿湖公首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卢寿湖用青草扎成狮子,创造出别开生面的青草舞狮。青草狮属特大型狮类,狮头部直径1米多,狮身长9米多,宽2米。表演时间为2小时,多在端午节、元宵节表演,元宵节的表演最为隆重,常演三天三夜。

茶花灯

“茶花灯”是一种舞蹈和演唱相结合的戏曲艺术,舞蹈演唱一般由五人组成,分别迎龙头、提花灯、龙头凤尾中鲤鱼,动作与舞龙略同,有乐器和锣鼓伴奏。南亩茶花灯早在清朝康熙年就已存在,无论在形式、曲调还是传统节目上,粤北采茶戏都是与之一脉相承,可以肯定南亩茶花灯就是粤北采茶戏的前身。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珠玑巷是中原南迁氏族的驻足地和发祥地,在岭南人文史上有重大影响。大规模南迁的有三次,陆续个别南迁的有一百多次。根据众多的岭南姓氏族谱记载,从珠玑古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然后又迁徙到港澳和海外的共有150多姓。珠玑巷后裔遍及海内外,人口数以千万,珠玑巷被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

珠玑巷的兴起,在唐开元四年张九龄奉诏开凿大庚岭梅关古道之后。从那时起,梅关道由于沟通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使南北交通顿时通畅而成为岭离入粤的最重要通道。随之,珠玑巷由于地理位置适中,成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歇息之地而慢慢地兴旺起来,终于”客栈旅舍,栉比千家”,成为粤北交通和商贸的–个重镇。

社会价值

作为历代中原人民南迁聆南的落脚点和中转站,珠玑巷是南粤先民艰苦创业、开发岭南的历史见证。珠玑巷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历史,同时又是中华民族增强凝聚力的进程。珠巩巷是当今广府人的桑桦之地、发祥之乡,广泛流布于海内外、人数达数千万之众的珠玑后商,与珠玑巷结成了融历史性、文化性、血缘性于一体的亲切而神秘的联系。这使得游览珠现巷已超出一般的“寻根”意义,而上升到接受先祖不畏艰辛、自强进取精神激励的一种文化或精神追求。

旅游价值

“古巷悠悠风采秀、乡意浓浓情谊深”。一千多年来南迁移民在珠玑巷奋斗不止,生息不已,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驷马桥、南门楼、沙水寺、胡妃像、张昌故居、凤凰桥,特别是建于元代至正十年-1350年的贵妃塔,是广东唯一保存完好的元代石塔,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代遗留和最近重建的景观,既有深厚的文化蕴含,又有丰富的观赏性。此外,珠玑巷周围丘陵起伏,远处连绵群山,梅关古道,那在生产、服饰、饮食、曲艺等方面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乡风民俗。

珠玑古巷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许多中原氏族迁往岭南的中转站。小巷全长1500多米,曾经接纳过180多个姓氏宗族的去留。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构筑着美丽的家园,而后又背井离乡迁往珠三角和海内外各地,由此创下了中国南迁历史的辉煌,也成就了南雄今天声名远扬、意义深远的姓氏文化。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2012年9月23日,南雄市建成首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景区。该景区先后投入3600多万元,完善了各项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了游客接待中心、医疗室、邮政业务代办点等多功能设施,统一了标识牌,高标准进行美化绿化和亮化,筹集1400万元新建了珠玑旅游大道。2012年1至8月,全市接待游客101.6万人次,同比增长19.3%;旅游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25.5%。

南雄珠玑巷是第一个南迁集结地,因发现得早而闻名于世。2017年,第三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上,后珠玑巷纪念广场在良溪村揭幕。

2022年8月,珠玑特色文化小镇开始启动建设,该小镇聚焦广府文化、姓氏文化,在珠玑古巷景区,主要建设救援平台、南湖走廊、客服中心、路面改造、停车场、珠玑文创(含文物非遗)孵化基地等基础和附属设施改造,总建设面积约51558平方米。珠玑文化底蕴、优越的交通区位、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文化旅游业。

南雄珠玑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强对独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打造乡村振兴的新支点,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的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珠玑特色文化小镇建设也是为第五届世界广府人恳亲大会奠定了良好基础,促进我市古驿道活化利用,对于推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同频共振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与修复

1982年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珠玑巷是南雄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雄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先后公布了3批共34处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一处被列为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3处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的通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珠玑巷修复工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原物风貌”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霍、马、何、黎等18个姓氏宗祠已修复,三座充满宋元古风的牌坊己竣工,巷内的古道已修复,公共设施的修建也先后完成。

自1990年6月“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成立以来,先后修复3座清代建的门楼、三影塔、梅关古道、大成殿和重建张昌故居、莲社庵、新田桥的一批文物古迹。

2015年初,为更好打造“大珠玑”旅游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珠玑镇政府因地制宜,开展珠玑古巷主街道立面改造工程。该工程总投资近一百万元,以“修旧如旧,复古”的原则对古巷主街道房屋外墙立面进行的改造,重点突出仿宋、复古的设计风格,于2016年2月前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程。

列入非遗名录

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13年11月22日发出《关于批准并公布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显示,南雄市申报的项目《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民间文学)被省政府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1年6月10日上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其中,《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正式入选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韶关市唯一入选项目。

相关文化

相关传说

民间文学《珠玑巷人南迁传说》发源于南雄市,主要以粤语为载体口头传承,在南雄本地、珠三角地区以及海外50多个国家粤语族群中广为传播。《珠玑巷人南迁传说》流传的故事约200多个,口口相传的人群约7000多万人。

传说主要讲述南宋至元初,大批中原汉人因避战乱,长途跋涉翻越南岭到达南雄珠玑巷,随后有186个姓氏先后130多次南迁珠江三角洲,从而开拓岭南这片疆土、传承先进文明的故事。传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珠玑巷后裔回来南雄寻根问祖、回报桑梓,其重要价值体现在历史价值、科研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胡妃传说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黄慈博《珠现巷民族南迁记》等史籍的记载和民间传说,南宋咸淳年间,南宋度宗皇帝的妃子——胡妃,遭奸相贾似道诬陷,送入庵堂软禁。一天,胡妃出逃慌乱中不慎落水。幸而一只运粮船正好停泊在那里,船上的商人将胡妃救了上来。这个人就是来自南雄珠玑巷的商人黄贮万。黄贮万将无家可归的胡妃带回了珠玑巷,改名更姓隐居下来。胡妃带来了皇宫中学来的医术,救了不少乡亲;她还将江南的纺织技术传授给了珠玑巷人。可是,黄家仆向朝廷告发,贾似道诬告珠现巷人聚众谋反,派兵围剿。消息传来,珠矶巷及附近五十八村群众,携老扶幼,南逃至珠江三角洲一带。胡妃知道官兵为追缉她而来,不忍连累众乡亲,遂投井自尽。到了元代,人们为纪念她,在她自尽的井上建起一座近一丈高的七级石塔,这就是至今仍存的珠矶古塔。

田螺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手下有一位华光大帝。他原来有三只眼睛,目光炯炯,能望千里远。有一次,他远眺凡间,见到百姓拖犁耙田,累得汗流浃背,喘气不息,效率又低,往往赶不上季节,心里很同情他们的疾苦。有一天,他奏准了玉皇大帝,决定派遣牛头大王下凡间为百姓服务,担负耕田之责。

玉皇大帝有旨,牛头大王也不敢多说,只好向华光提出要求说:“希望华光菩萨相助,我替老百姓耕完这一造田以后,就要请玉皇大帝召我回天庭。”华光对牛头大王说:“你要永远在凡间为农夫出力,我愿挖出中间一只眼珠世世代代陪伴着你。”说时迟,那时快,华光菩萨的一只眼珠倏然跌下了田间,生出了一个壳保护着肉眼,变成了一只田螺。从此之后,田螺就这样永远伴着牛的足迹生活在田间了。

珠玑巷北红梅驿(古时与珠玑巷同属红梅司)的水田中间,有一间田螺姑娘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为田螺姑娘庙会,有赛神、舞龙、舞狮和演戏等酬神活动,颇为热闹,这是原始崇拜的由来。

思源井传说

在南海九江有一地,名叫“破排角”。据《九江乡志》记载:“破排角在大洋湾,广州各家族谱称,始祖多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而来。”而在中山小榄凤凰岭,有一记载着何氏先祖由珠玑巷南迁至此的纪念碑和一口“思源井”。据说在南宋末年,先民从珠玑巷到此看到荒凉小岛上菊花盛开,凿了一口井解决饮水问题。这口井就被后人称为“思源井”。每年风冷霜落时,小榄依然开满菊花,据说就是浇以“思源井”井水而有此奇效。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当地举办了第一届菊花会,如今中山小榄举办的菊花大会也是由此而来。

历史人物

张昌

张昌家族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朝廷为表彰其孝义,特赐给他“珠玑绦环”。为避敬宗庙谥,敬宗巷便改称“珠玑巷”。珠玑巷得名有近千年历史,因此人们称之“珠玑古巷”。

陈朝举

深圳讲广府方言的主要区域在西部,在来自广东南雄珠玑巷的不少姓氏中,宝安沙井一带的陈氏支系最为著名,该支系始祖陈朝举。据宋代东莞篁村白马乡李用文《正议大夫朝举公暨夫人晏氏合传》记载称,陈朝举一家因金乱,迁广之南雄。

陈朝举三子及其后裔,分别在燕川、荷坳、沙井创建了三大房系的福祉,并辐射深、港、莞等地。数百年间陈氏人才辈出,较著名的有明代中顺大夫、广西庆远知府陈琳,两科副榜陈三铭,中举授官国子监助教、升湖广归州知州的陈龙佑,武进士陈兆麟,中国最早的留德学生、牧师陈观海,以及清代举人陈宗熙、陈景辉、陈显荣等。

苏东坡

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苏东坡贬至岭南,9月由虔州(今赣州市)过梅关,抵珠玑巷之祗村,小住龙泉寺,适逢住持化缘铸钟,轼作诗一首,铸于钟上,诗曰:“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静。浩然天地间,惟我独也正。今日岭上行,身世永相忘,仙人拊我项,结发受长生。”不久即赴惠州,再贬儋州,直到七年后遇赦北归再由珠玑过岭。他始终正道直行,未改操守。惜今钟毁人去,空留诗句,长存世间,择其一句用以作题,算是对珠玑巷人文的独特精神对广府文化的构建所起作用的概括。

屈大钧

屈大钧,番禺人。“南屈珠现实始迁。”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据史料记载,屈大均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他著述的《广东新语》,记述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矿藏、草木、动物、文化、民族、习俗等方面的资料,被认为是一部史料价值甚高的广东地情书。

其他相关人士

珠玑巷南迁,李昂英、罗亨信(明)、陈献章、屈大钧、康有为、梁启超等杰出人物都与珠玑巷有着关系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昂英,番禺人。曾祖仙之,自保昌(南雄)来迁(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九)。

罗亨信(明),东莞人。其先南雄人(陈琏:《琴轩集》卷五,《宝安罗氏族谱序》)。

陈献章,新会人。“先世仕宋,自南雄迁新会”(阮榕龄:《白沙先生年谱》)。

康有为,南海人。据《康南海自编年谱》“始祖建元,南宋时,自南雄珠现里始迁于南海县西樵山北之银塘乡。”

梁启超,新会人。据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引《梁氏世系图谱》:“绍字季美,宋赐进士,绍圣间为广东提干,与叔蠢同择居南雄珠现里。广东梁氏自公始。”

相关作品

文化作品

影视剧作品

相关诗句

所获荣誉

1982年,珠玑巷被列为南雄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2月,珠玑镇被公布为广东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

2011年梅岭珠玑巷景区被列入“广东省首批文化旅游示范单位”。

2011年南雄珠玑巷获首批广东省侨联“侨界文化交流基地”称号。

2011年4月27日,南雄千年珠玑古巷被省授予首批“广东统一战线基地”。

2012年,南雄市珠玑古巷·梅关古道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珠玑古巷·梅关古道景区入选首批“信得过景区”。

2019年,南粤古驿道:南雄珠玑古巷至梅关古道被评为“全国公路科普教育基地”。

2020年,珠玑巷人南迁传说被列入国家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珠玑古巷入围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