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于斯曼创作长篇小说

《逆流》是法国作家于斯曼创作的长篇小说。

《逆流》说的是主人公德塞森特厌倦了巴黎的虚伪和浮夸,转而避居于丰特奈小镇,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依据个人审美和品味布置住所,沉浸在自己一手缔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中,对抗世俗的潮流。每个章节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涉及绘画、宝石、花卉、文学等。

作品简介

小说《逆流》共分16章,故事几乎全部围绕着主人公德塞森特一个人展开。让·德塞森特出生在一个居住在卢尔城堡内的大家庭里,以前家族人丁兴旺时遍布整个法兰西岛和布里。但近两个世纪以来,德塞森特家族一直在近亲之间通婚,导致家族逐渐衰败:家族内不再有强壮的士兵,男子日趋女性化……如今家族只剩下唯一的子嗣——德塞森特。

德塞森特今年30岁,可能是由于隔代遗传的缘故,他像他的老伯父一样脸颊凹陷,身体瘦小纤弱。他的童年过得十分不幸,持续不退的高烧几乎把他的身体完全压垮,他还患上了淋巴结核。在悉心的照料下才挺了过来,最终步入成年。对于他的父母,他也只留有些许可怕的回忆。他的父亲通常住在巴黎,几乎不怎么和让交流;而母亲留给他的印象是一直静静地躺在卢尔城堡内昏暗的卧室里。父母亲很少生活在一起,即使在一起的那几天,他们俩也只是面对面坐在昏暗的小圆桌边寒暄几句,然后他父亲就漠然地离开了。

让在耶稣教会学校学习,他的才智令学校的神甫感到吃惊,他们非常疼爱他,想好好开发他的智力,挖掘他的潜力。可是不管他们如何努力栽培小德塞森特,他都只对拉丁文感兴趣,而对于希腊语等现代语言则丝毫没有显露出天赋。在学习一些最基本的自然科学时.他也表现得十分迟钝。家人对他也漠不关心:他父亲偶尔会去寄宿学校看他,和他打声招呼,让他好好学习,当听话的好孩子;暑假他回到卢尔城堡,他母亲只是带着痛苦的微笑,看他一会儿,然后又回到自己常年昏暗的卧室休息。在城堡供事的仆人年事已高,都很古板无趣,他只能一个人找点乐子:下雨天他就找些书翻翻,阳光明媚的午后他就会去乡间散步。他很喜欢去山谷或是汝第涅村庄散步,躺在草地上感受那儿的乡土气息,倾听水磨发出的声响。有时候他会登上平坦宽阔的小山顶,一边能俯瞰到塞纳河谷,另一边则能望到普罗万的教堂和塔楼。这也是他童年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了。

德塞森特阅读了很多书籍,经常一个人思考一些问题直到深夜,久而久之,他先前的一些未成形的思想成熟了。每次假期深夜,久而久之。他先前的一些未成形的思想成熟了。每次假期后回到学校,他的老师们都会察觉到他身上发生的变化,但是他们并没有认可这个思维活跃但难以管教的孩子。他们认定德塞森特绝对不会为学校增光添彩,况且他富裕的家庭对他的前途也是漠不关心,于是老师既没安排德塞森特进入好专业学习,也不打算让他进入教会,而是任由德塞森特学习他感兴趣的学科。德塞森特因此过得很开心。继续着他的拉丁文和法文学习,课余时间他还自学了神学。

17岁那年,德塞森特的母亲因身体衰竭而死,父亲也死于不明病因。成年后,他从学校毕业并且从他的监护人德·蒙谢弗莱伯爵那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遗产。年迈的德·蒙谢弗菜伯爵和德塞森特几乎没有任何共同语言。伯爵举办的晚会总是一成不变地邀请一些老古董级的老辈人物。他在参加了类似的几场晚会后就下定决心彻底与这个社交圈告别。他开始与同龄人打交道。这其中有些人和他一样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他们会在复活节领圣体,经常出入天主教社区,但是他们总是像侵犯女子的罪犯一般偷偷摸摸地行事;另一部分人则更为自由、开放些。他们都是些花天酒地的人,听轻歌剧、赌马、玩纸牌。经过一年的接触,德塞森特感到这种放荡的生活未能给他带来真正的刺激和享乐,于是他疏远他们,开始和文人交流。他和文人的思想交流就显得较为顺畅了。可文人间的对话十分平淡,他们以作品的销量和盈利来评价作品;他还发现一些市侩教条者和自由思想家宣扬的思想竟是为了桎梏他人的思想,他又开始鄙视这些文人……长此以往,德塞森特越发蔑视人性,他感到世界大部分是由无赖和傻瓜构成的。德塞森特对能在世界上找到与他有共鸣的人不再抱有希望。他感到浑身不自在,十分痛苦,他开始刮伤自己的皮肤。他又想通过接近美色来拯救自己,可过度的骄纵使得他的身体很快衰退。

总之,无论他怎么想法摆脱苦楚,内心的孤苦始终挥之不去。他的健康状况也日益恶化。他决定卖掉闲置着的城堡,结算他的其他财产,买了国债,这样他每年有五万镑左右的收入。他还预留了一笔钱用来造一间小屋供他过上清静的生活。他在巴黎周边地区觅到一间待售的简陋小屋,环境清静,没有邻居,十分符合德塞森特的愿望。他请了些泥水匠刷了房子。某一天,他辞退了佣人,在没有告知任何人的情况下离开了自己原来的住处,连看门人也不知道德塞森特的去向。

创作背景

虽然于斯曼是颓废主义的典范作家,但他刚开始其文学创作时则被视为自然主义者,属于自然主义阵营,遭到左拉的轻视之后,他才于1881年开始动手创作《逆流》,并于1884年出版。这既表明颓废主义与自然主义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关联,又表明颓废主义只有离开自然主义才有自己更为清晰的身影。

角色介绍

德塞森特

从该作中,可以看到主人公德塞森特与以往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有所不同,这个“颓废男主角”是一种崭新的小说人物类型,区别于早期的浪漫主义主人公,“并不把爱情当作特别的目标来追求”,因此,他不是活力四射的浪漫英雄,而是消极和被动的人物。从很大的程度上讲,他已经是精神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性格的基础是深刻的悲观主义,思想与行为上体现出了诸如厌烦、忧郁、幻灭、绝望等要素,毫无兴趣也毫无希望地生活着。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逆流》以其特殊的笔触关注到了人物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方面,让“颓废”存在于生活诸方面。

小说的主要内容就是德塞森特在乡下隐居期间的日常生活,它从头到尾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只是杂乱地、随心所欲地、充满细节真实地描写家里家外的各种事物,以及主人公看到这些事物时心中的种种联想。而这些联想,分别涉及到自然现象、社会生活、艺术现象、私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当时的时尚文化、传统的文明、各种艺术的发展情况、各种风俗习惯的演进所做的个性化的价值评判。

艺术特色

《逆流》的结构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品取消了塑造男主角的行动和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情节推进,它只是对于颓废者的“解剖学”:将一个整体解剖开来,分别去看,而不是顺着次序去看。研究《逆流》结构的学者发现,故事一开始就在某种意义上结束了。因为它要告诉你的是一个没有未来的人物的故事,作品就没有必要去展开了。例如,“前言”通过年轻人对祖先旧肖像画的继承来介绍德艾塞特的“故事”,德艾塞特是家族的最后一位子孙,马上就要进入遗传的衰老和枯竭状态,他是家庭故事的最后一环,所以,小说的叙事活动是从结局开始的,这就好像在告诉人们:这个人物的故事乃至家族承续已经结束了。因此,小说没有将情节的创造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人物性格没有什么发展变化,而是转向关注这个人物在各种场合中的不同表现,无论这些表现有多么的奇特怪异都不会影响最后的结局,这就是整个故事的结构框架。

作品中意象的、场面的、空间的、行为的、细节的描述多,涉及情节的冲突等的叙述则相当稀少。应该说,这样的结构设置,是与颓废主义文学表现的意图是一致的:颓废主义对希望与未来充满了不信任,所以面对现在的时候才会进行垂死的狂欢与享乐,狂欢与享乐之时是终点,也就无须去表达希望与未来了;针对“现时”,颓废主义通过空间化细节化的处理,将病态、变态与垂死状态艺术化地呈现出来。从这个角度看于斯曼的《逆流》,它改变了小说的时间意识与叙事方式,从而创造了空间场面与描述方式,这对于现代小说的创作不啻为一种启示。作为读者,往往要克服这种没有故事情节的不生动、没有主人公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解读的前期铺垫的种种不适应,试图从空间感觉中忘掉时间感觉,忘掉社会环境,这是一种崭新的阅读方式。

作品影响

《逆流》是于斯曼的最重要的作品,也是颓废主义文学运动中的代表作品,由此确立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于斯曼的《逆流》启发了后世很多作品:《道连·葛雷的画像》,王尔德让道连·葛雷阅读此书;法国当代作家,也是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维勒贝克在其小说《屈服》中,设计的男主人公就是教授《逆流》这本书的。

作品评价

《美利坚百科全书》:于斯曼多少带有自传色彩的主人公让·德塞森特是一位欢赏一切人为、畸形和病态事物的人物,是一位精力业已耗尽的神经病患者。他躲进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以磨炼他本已过分高雅的鉴赏力。作为一部小说,这一作品或许因过多地运用了巴洛克和拜占庭风格的细节描写而有所逊色。

《理想藏书》:“世纪末纨绔子弟德塞森特的品行与遭际。感觉世界的一次博学的、程序化的探索。小说词汇如香水一般精致细腻。”

作者简介

于斯曼,是法国19世纪作家。他前期拥护自然主义,和左拉、莫泊桑等人合著了短篇集《梅塘夜话》,之后转向象征主义,《逆流》就是于斯曼转型之后的代表作。于斯曼具有极高的审美品位和时代触觉,在绘画方面推崇印象主义画派,在文学方面赞赏波德莱尔、爱伦坡、拉马丁等人。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