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飚(国务院原副总理)

耿飚(1909年8月26日-2000年6月23日),男,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常委、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十二大、十三大上当选中顾委常委。

耿飚(国务院原副总理)

2000年6月23日,耿飚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人物生平

1909年8月26日,耿飚同志生于湖南省醴陵县北乡严家冲一户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随父母逃荒到湘南常宁县水口山。他13岁到铅锌矿当童工,从小受尽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水口山党组织的教育和引导下,他开始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立志救国救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积极参加工人的罢工斗争,并于1925年5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6年,湖南革命形势进入高潮。耿飚同志按照党的指示,同其他同志一道,从敌人的兵工厂秘密运出一批枪支,武装水口山工人赤卫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不久受党派遣回醴陵,组建并率领农民赤卫队参加醴陵暴动和十万农军攻长沙。在党的组织和革命力量遭受严重损失后,他几经辗转,于1928年4月回到浏阳,找到党的组织,并担任浏(阳)、醴(陵)游击队队长,积极开展游击斗争,配合主力红军作战。1928年8月,他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9月,耿飚同志奉党的指示,率领游击队参加红军,历任红1军团第3军9师参谋、师干部教导队队长、作战教育科科长。1933年春,任红1军团第2师4团团长。先后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漳州战役等重大作战。他机智果敢,英勇善战,率领部队打了许多硬仗、恶仗。红军长征中,他率部担任第2师前卫,攻克古陂,激战九峰山,夜渡潇水河,奔袭道州城,血战湘江边,沿途斩关夺隘,屡破强敌,有力地掩护了中央纵队和主力红军突破敌四道封锁线。红军进入贵州境内后,他率部在江界渡口强渡乌江,首夺天险娄山关,为中央纵队和大部队开辟前进通道。毛泽东同志曾就此事写信表扬耿飚同志。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耿飚同志任红1军团第1师参谋长,率部参加四渡赤水、再克遵义、南渡乌江,从云南境内巧渡金沙江等重要战役战斗,为中央红军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赢得战略转移的主动权作出了贡献。继又率部通过彝族地区,抢渡大渡河,配合兄弟部队夺占泸定桥,使中央红军再次摆脱险境。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他率部参加直罗镇战役和东征战役。在攻打甘泉时颈部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他于1936年6月入抗日红军大学学习,同年12月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参谋长。他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努力消除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为加强红军内部团结做了大量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耿飚同志任八路军第129师385旅参谋长、副旅长兼副政治委员,率部驻守陇东,保卫陕甘宁边区。他于1941年7月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9月任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兼联络部部长。1945年8月,他指挥部队向盘踞在张家口的日伪军发起进攻,一举收复被日军占领多年的这座塞外重镇。抗战胜利后,他于1946年1月至8月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兼交通处处长,在叶剑英同志领导下,同国民党破坏和平、挑起内战的阴谋进行了坚决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耿飚同志回到晋察冀军区,任晋察冀野战军参谋长。他先后参与组织了正太战役、青沧战役、保北战役。在战略进攻阶段,他参与指挥了著名的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1948年5月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即著名的杨罗耿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率部参加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宁夏战役,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初,党中央决定调耿飚同志到外交部工作,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外交生涯。至1971年,他先后担任中国驻瑞典王国大使兼驻丹麦、芬兰公使,驻巴基斯坦大使,外交部党委委员、副部长,驻缅甸、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他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的外交方针和政策,为开创和发展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树立了中国老一辈外交家的崇高风范。他具有很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十分重视形势调研,力求掌握实际情况,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适时提出政策建议,为中央外交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他作为中国派驻西方国家的第一位大使,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促进中国同驻在国的友好关系,努力宣传中国的内外政策和建设成就,扩大新中国的影响。他与瑞典、丹麦、芬兰三国的经贸部门及经贸界人士积极交往,创造了中国同西方国家开展贸易和经济合作的契机。在任驻巴基斯坦、缅甸大使期间,耿飚同志积极推动中巴、中缅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以及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巴、中缅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不懈努力。巴基斯坦政府曾经专门向耿飚同志颁发勋章,以表彰他对增进中巴友谊的功绩。缅甸政府领导人也多次赞扬耿飚同志为发展中缅友好合作关系所作的贡献。

耿飚同志在外交斗争中,善于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统一起来,针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提出自己的独到看法和创造性见解,表现出很高的政策水平和斗争艺术,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工作经验。他担任外交部副部长期间,协助陈毅副总理兼外长处理了大量涉外案件,参与或主持起草了一批重要的外交文件。在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期间,他向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外交和外援工作的意见。毛主席看了报告后说:“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他以身作则,忘我工作,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深得外交部干部、职工的好评。在使馆工作期间,他把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经验与使馆工作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外交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他关心下属,重视培养年轻干部,经常告诫他们要学外交、学技术,全面锻炼自己。

“文化大革命”中,耿飚同志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面对林彪、“四人帮”对中央外交路线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他坚持原则,顶住压力,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央制定的外交政策,遭受残酷迫害。他在逆境中仍然坚贞不屈,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无畏的气概。

1971年1月起,耿飚同志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他顶住压力,坚决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把一大批干部解放出来,从“五七干校”调回部里恢复工作,并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他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坚决纠正“四人帮”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左”的错误做法,积极恢复和扩大我党对外交往工作。他向中央提出恢复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和其他一些共产党的关系,并同各国社会党、民族民主政党建立联系和交往的建议。他十分重视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强调将研究工作与党的对外工作相结合,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党际关系的一些重要原则。

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反党集团,耿飚同志当晚奉党中央之命,到中央广播事业局掌握了被“四人帮”长期控制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他在担任中央宣传口负责人期间,为消除“四人帮”在宣传舆论战线的破坏和影响做了大量工作。他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呼吁尽快让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重新出来工作。

1978年3月,耿飚同志任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并分管民航总局、旅游总局和军工部门的工作。1979年1月,他任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秘书长,协助军委主席、副主席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81年3月任国防部长。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决策、指示,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新时期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80年7月,他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军队要“消肿”和改革体制的指示精神,主持制定了《中央军委关于精简整编的方案》。

1983年6月,耿飚同志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并兼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全国人大工作期间,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积极开展工作。他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主持起草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入各国议会联盟的报告,并率领全国人大代表团出席在日内瓦举行的“各国议会联盟”第七十一届大会。在他兼任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根据中国的对外方针、政策,利用多种渠道,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积极开展同各国议会的交往和联系,坚持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对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的原则立场,促进了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

耿飚同志离开领导岗位后,仍然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多次给党中央、中央军委写信,提出有关经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建议。他十分关心人民疾苦,多次为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他热心老龄事业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衷心拥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和国家的前途充满信心。

耿飚同志是中共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党的第十二次、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他是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人物逝世

耿飚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0年6月23日1时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2000年6月29日上午,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里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沉痛悼念耿飚同志”的黑底白字横幅悬挂在正厅的上方,横幅下方是耿飚同志的半身遗像。刚刚走完91年人生旅程的耿飚同志,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着他的身躯。耿飚同志的夫人赵兰香率子女敬献的花圈摆放在遗体前。

8时30分,胡锦涛、李岚清、田纪云、李铁映、迟浩田、张万年、曾庆红、乔石、刘华清、邹家华、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蒋正华、司马义·艾买提、王忠禹、王兆国、阿沛·阿旺晋美、任建新、李贵鲜、陈俊生、钱正英、朱光亚、罗豪才和李德生、张劲夫、黄华、廖汉生、谷牧、马文瑞、王恩茂、杨白冰、王汉斌、张震、陈慕华、洪学智、邓力群、张廷发,中央军委委员傅全有、于永波、王克等,以及曾与耿飚同志一起战斗或工作过的老战友缓步来到耿飚同志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这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老同志三鞠躬,并最后送别。随后,与其家属握手,表示深切慰问。

中央党政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四总部、驻京各大单位和武警部队领导同志以及耿飚同志的亲属、生前友好、家乡代表也前往送别。

耿飚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丁关根、李长春、吴邦国、吴官正、罗干、姜春云、贾庆林、钱其琛、黄菊、温家宝、吴仪、万里、宋平、荣毅仁、薄一波、宋任穷、帕巴拉·格列朗杰、王光英、程思远、吴阶平、彭珮云、何鲁丽、周光召、曹志、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肖扬、韩杼滨、叶选平、杨汝岱、巴金、钱伟长、卢嘉锡、宋健、张思卿、丁光训、孙孚凌、霍英东、马万祺、万国权、胡启立、陈锦华、赵南起、毛致用、白立忱、经叔平、张克辉、周铁农、王文元和肖克、张爱萍、段君毅、习仲勋、彭冲、王芳、杨成武、吕正操、郑天翔、刘复之、倪志福、费孝通、孙起孟、雷洁琼、李锡铭、王丙乾、吴学谦、赛福鼎·艾则孜、杨静仁、钱学森、胡绳、苏步青、董寅初、韩光,中央军委委员王瑞林、曹刚川等同志,前往医院看望或以各种形式对耿飚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人物评价

耿飚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对党对人民赤胆忠心。他十分珍视在红军时期的一张党证,虽然经历了无数次枪林弹雨的洗礼,这张党证仍完好地保存到现在。他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坚韧不拔,能够在各种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开拓新的局面。他光明磊落,坦诚正直,刚直不阿,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他待人宽厚,作风民主,善纳群言,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够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他勤于学习,注重调查研究,工作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反对弄虚作假和敷衍塞责的不良风气。他密切联系群众,注意体察民情,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他严于律己,大公无私,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地位,在生活上从不搞特殊,对家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始终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耿飚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逝世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重大损失。他的光辉业绩将永载史册!他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耿飚同志永垂不朽!

“耿飚敢说真话,反映真实情况,是个好大使。”(毛泽东评)

家庭成员

妻子:赵兰香

儿子:耿志深

儿子:耿志远

女儿:耿焱

女儿:耿莹

后世纪念

2019年8月26日,纪念耿飚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醴陵市举行。耿飚同志亲属及专家学者代表、醴陵市干部群众齐聚一堂,深切缅怀耿飚同志为党和人民建立的不朽功勋,追忆学习他的崇高风范和革命精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zookefu@163.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