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所著短篇小说)

《乞力马扎罗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是美国作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最初于1936年8月发表在美国《Esquire》杂志上。

小说讲述了作家哈里和情人海伦一起去非洲狩猎,途中哈里受伤,感染坏疽,由于汽车损坏,只能等待救援直到死亡的故事。在等待救援飞机之时,哈里故意与情人争吵以消磨时间,现实与梦境轮番交织,他回忆了自己与不同女人的经历、从事不同职业的经历,最后死在梦境之中。小说详细描述了哈里生命最后一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变化。使用大量的人物对话是小说的特点之一,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法,将主人公哈里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穿插与对话之中,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巧妙地将哈里一生的主要经历联系并呈现出来。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西方文学评论界认为它是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上乘之作。小说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被译为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法语、俄语等多国语言。1952年,《乞力马扎罗的雪》被美国导演亨利·金改编为同名电影。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20世纪初期,美国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空前发展,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在精神领域,人们却面临极为严重的问题。一方面,社会上弥漫着追求金钱、追捧物质的风气,人的自我价值逐渐被金钱吞噬,成为了物质的奴隶。另一方面,一战的残酷给人带来的伤害还未离去,二战的预兆却已初见端倪。社会各阶层都在关注着人类的命运,努力探索着社会的发展出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应运而生,小说中揭示了高度物质化的社会、残忍的战争对人性的迫害,充满了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对战争的残酷、社会的高度物质化,人性的高度异化的批判,构造了在此社会环境下痛苦乃至麻木的情感,体现了迷惘一代的精神面貌。

个人背景

海明威亲身经历过一战,他以记者的身份耳闻目睹并记录了战争的残酷,而且他在战场上负了重伤,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战后的他身上已“体无完肤”,残留在体内的弹片带来的痛楚经常折磨着他。于是,他更加关注战争、死亡、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等。在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作品中,战争的创伤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比喻和命题,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也拥有了“在肉体、心理和精神上都受过严重创伤”的标签。他们所面临着的问题是如何带着肉体和心灵的创伤在这个破碎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男主人公是哈里,而其原型正是作者海明威。这部小说写于海明威第二次去非洲打猎期间,此次行程中,他不幸患上阿米巴痢疾,难熬的疾病使他差点死在非洲。《乞力马扎罗的雪》则真实地记录了海明威在生命尽头的所思所想。

海明威模仿、借鉴了俄罗斯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撰写了《乞力马扎罗的雪》,两者不仅有相同的“死亡主题”,而且有相似的内在结构,即:生的堕落,死的救赎。

内容情节

小说以才华横溢的作家哈里为视角展开叙述,详细记录了他生命最后一天的生活情况和心路历程。哈里为了摆脱城市生活带给他的安逸、懒散甚至颓废,决定与情人海伦携手去非洲狩猎,希望在大自然中能摆脱都市带给他的不良生活态度并找到创作的灵感。然而,在狩猎旅途中他不幸受伤,划伤了左腿,虽然伤情并不致命,但由于未进行及时的处理,伤口逐渐恶化成坏疽。在他想要寻求专业的医治时,才发现汽车也已损坏,走出非洲荒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哈里只能躺在帆布床上,与情人一起等待救援飞机的到来。然而,他知道,自己能等来的不是飞机,而是死亡。此时的哈里身心俱痛,已经无法正常思考问题,他开始故意找茬,试图与海伦吵架来打发无意义的等待。他不畏惧死亡,在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苦痛下,甚至恳求海伦锯掉他的腿或者枪杀他。实际上哈里并不爱海伦,只是贪恋海伦带给他的丰厚的物质生活,为了私欲,他选择背叛自己的灵魂,一直对情人满口谎言以度过两人在一起的时光。在临死之际,自己过去经历的回忆快速在眼前闪现,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往、与不同女人在一起的经历、自己从事过的不同职业,看到让他魂牵梦绕的巴黎,看到自己在山顶的廉价旅馆写作、在秋天的牧场赶牛下山、在月光下沿着羊肠小道骑马穿过树林,在夜总会和一个英国少尉争夺亚美尼亚妓女,看到邻居们开窗讨论醉卧在街头的酒鬼……他想把这一切都写下来却再也没有机会了。最终他带着绝望和悔恨死去,到死也没有达到自己心中的目的。

角色介绍

哈里

哈里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是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一个有血有肉的、向往过真实生活的人。他原本是一位热血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一战结束后他居住在巴黎,对巴黎贫民的生活非常熟悉,他经常看到为了忘记贫困而酗酒的酒鬼,也看到过努力生活的运动员沉浸在自己的运动事业中。哈里最开始向往而且也曾拥有过纯洁真诚的爱情,但是对奢华生活的追求使他慢慢改变了初心。为了金钱和利益,他背叛了爱情、艺术,甚至是自己的信仰和灵魂。他开始主动追求有钱的女人,习惯性地靠撒谎来博得她们的欢心,维持着和多个阔妇的暧昧关系。他身边的情人迅速更换,也失去了写作的耐心,他的才华逐渐生锈、意志也逐渐软化。当他终于下定决心通过去非洲游猎找回自己失去的一切时,却因意外受伤而死在非洲草原之上。

海伦

海伦是哈里的情人,但是她和哈里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在哈里的回忆里,海伦只是摧毁他灵魂的众多女人之一,事实上并非如此。海伦是一个有钱但是缺爱的女人,她对哈里的追求并非缘于内心的“不安分”,而是由于自己对真爱的渴望。海伦曾是一个深陷苦海的女人,她对于爱情和家庭的美好有着无限的憧憬,但是命运却让她一再受到波折,她的丈夫离开了,儿子又因飞机失事而丧生,接连而至的打击让她心灰意冷。而哈里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他满足了海伦对爱情和家庭的向往,所以她向哈里示爱,并倾尽所有满足哈里的心愿。她习惯于服从哈里,甚至愿意跟随哈里到人迹罕至的非洲打猎,在哈里受伤后,她对他倾尽温柔和鼓励,想办法减轻哈里的痛苦,希望他能振作起来。即使遭受哈里的冷嘲热讽也不放弃,而是耐心体贴,选择继续安抚哈里,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大概率等不到的救援。但即使这样,也始终没有得到哈里的真爱。“海伦”是传统女性美德的完美呈现,海伦乐观、坚强、宽容,是海明威笔下的“天使”形象。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乞力马扎罗的雪》最重要的主题即是死亡。而死亡主题又通过一系列意象,如鬣狗、秃鹫、镰刀、骸骨、夕阳等,和对战争破坏性的控诉来展开。在哈里的回忆中,战争年代时,无辜民众被屠杀,侥幸存活者也因大雪封山而饿死冻死,军队经常遭遇飞机轰炸和机枪扫射,军人因害怕而痛哭流涕,到处都弥漫着破坏、死亡的气息。

与死亡相对的是美好,是救赎,《乞力马扎罗的雪》还体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崇高精神的追求。《乞力马扎罗的雪》一直贯穿着救赎的主旨。哈里不远万里来到人迹罕至的非洲打猎,实际上是追求美好的大自然,缘于他对喧嚣城市的厌恶,希望能找回自己作家的灵感。这是哈里想和过去的生活态度一刀两断,重新开始自己的生命。

此外,哈里的经历则揭示出知识分子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常有的悲剧命运。通过哈里被金钱腐蚀的悲剧,作者把资本主义社会对一个才华横溢之人造成的伤害暴露得淋漓尽致。这也是小说的价值所在。

艺术特色

意识流

《乞力马扎罗的雪》主要以现实与非现实的两股不同层次的意识流构成。哈里在清醒时的知觉和半昏迷状态中的潜意识互相纠结在一起,跳跃式地再现出哈里的一生和他的思想感情。睡梦中的意识流与现实情景互相交错,现实化入梦魇,梦魇转为现实,使作品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和感受。

小说以主人公濒临死亡时的心理状态为中心线,哈里的人生经历和所有与死亡有关的故事则以意识流的形式辐射出去,中心线构成整个故事纵向发展的主线——哈里之死,射线则展现了哈里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性格以及他对待死亡的态度。这些射线就是在主线上穿插了若干段以插叙、倒叙、多视角呈现法和象征为主要形式的意识流叙述。最后,所有的意识都归于一处,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和飞机的上升融为一体,小说达到高潮,达到了超越时空、重塑自我的境界。

象征手法

《乞力马扎罗的雪》使用了大量象征手法,涉及“秃鹫”“鬣狗”“雪”“酒”“飞机”等诸多意象,大体可分为以象征“死亡”为代表的消极意象和以象征“救赎”为代表的积极意象这两大类。小说中的微风、镰刀、骸骨、秃鹫、鬣狗、夕阳、阴影等意象都代表着死亡,微风可以熄灭代表人们生命的蜡烛;镰刀和骸骨则是代表着死神;秃鹫和鬣狗则代表的是“哈里食腐般的性格,以及他精神上的衰亡”;“夕阳西下”“阴影”象征着哈里的生命即将结束。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则不朽的精神和崇高的思想;小说中两次出现的飞机分别代表着身体上的救赎和生命的解放。在象征“死亡”和“救赎”的诸多意向的交织下,死亡降临的窒息感贯穿整部小说,同时思想的崇高与圣洁又让读者看到了救赎的希望。

白描手法

作者采用了近似白描的动态写景,既表现出了死亡来临的阴森可怖,又凸显了哈里在死神面前的束手无策和徒劳抗争的心理状况。在小说中,作者对人物不作任何评论,只是以白描手法客观记录发生的事情。他像一位录音大师,把音声录在磁带上,当重放一遍时,原来的声音仍一清二楚,但录制者却被人们遗忘了。因此,在阅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时,读者感觉不到叙述者的存在。

作品评价

美国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称赞《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娴熟的作品”。

美国《纽约时报》评论道:“《乞力马扎罗的雪》里写的都是真事,其中的素材足够完成四部长篇小说。海明威的作品强大的情感力量和高度个性化的风格糅为一体,为他赢得全球声誉和影响力。你可以模仿他的风格,但你学不像。”

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道:“举世无双——字一句都渗透出这个国家清澈明亮的光辉。”

英国《卫报》评论道:“深深烙印着海明威式的紧促感——冷血的描写背后,却涌动着藏不住的柔情。”

大理学院教授、美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学者宋元康这样评价《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是驾驭对话的大师,他能用对话开始故事,展开冲突,刻画人物性格。在这些方面,其它作家只能求助于场景的描写,使用大量的叙述和说明。”

西北大学教授石昭贤在《欧美现代派文学三十讲》中认为:“这篇小说不但具有认识意义,具有某种鼓舞人向上的作用,在写作技巧上,更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刘国屏认为,“海明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是巨大的,《乞力马扎罗的雪》的地位也非同一般。它通过对死亡的观照,激励着代代读者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追求未来。”

作品影响

《乞力马扎罗的雪》发表于1936年,一经问世便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好评,被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视为极具才艺、造诣的短篇小说。

《乞力马扎罗的雪》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人性力量,探讨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战争的创伤与治愈(或不能治愈)等沉重的话题,充分体现了海明威简练却又含蓄,刚劲却又克制的文风,影响了包括麦卡勒斯、奥康纳、塞林格在内的一代又一代美国作家。

衍生作品

1952年8月18日,美国导演亨利·金执导的爱情电影《乞力马扎罗的雪》上映,该电影改编自海明威的同名小说,由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出品。

《乞力马扎罗的雪》有声书已上线喜马拉雅平台,截止2023年4月,全平台收听量已超过20万次。

译本

《乞力马扎罗的雪》发布后,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小说被译为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中文、法语、俄语等多国语言。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