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刘斐(1898年—1983年4月),字为章,湖南醴陵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人物生平

早年就学于广西南宁讲武学堂和广东西江讲武学堂。

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上校作战主任参谋,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留学日本。

1933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回国后任国民党军第五路军少将高参、广西民团干校教育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国防专门委员会委员,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和台儿庄战役。后任国民政府对日作战大本营作战组组长,第五战区临时参谋团成员、参谋处处长,军事委员会第一战区组组长,军令部第一厅中将厅长,军政部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次长,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国民党候补中央执委。

1949年4月任国民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代表,赴北平参加国共和谈。和谈破裂后赴香港。同年8月与黄绍竑等44人在香港联名通电起义,脱离国民党反动集团。9月以特邀人士身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国防研究小组副组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文教委员会副主任。

195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81年11月至1983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民革第二届中央委员,第三、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中央副主席。

人物逝世

1983年4月,刘斐逝世。

人物事迹

参与领导荆江分洪工程建设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据史料记载,自1380年至1937年的557年中,荆江大堤发生水灾101次。新中国成立前,荆江河段人民每年洪讯时都提心吊胆过日子。新中国刚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就非常重视荆江的防洪工程,把荆江治水置于长江防洪体系建设的首位。

刘斐任中南水利部长之后,周恩来总理交给他一项任务:制定华中区水利工程建设的详细规划。为了完成周总理交给的任务,刘斐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很快就提出华中区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草案。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成立了荆江分洪委员会,李先念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为唐天际、刘斐。

1952年3月31日,政务院正式发布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刘斐直接参与了工程建设的领导工作。据刘斐的女儿刘沉刚回忆,在参与领导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日子里,刘斐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日夜操劳。他经常到工地视察和检查工作,了解工程进度,帮助解决问题,直到工程全部完成。

荆江分工程于1953年4月完工,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大型分洪工程,为长江中游防洪抗洪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年,长江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中央防汛总指挥部运用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确保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