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三国演义》中的反董卓联盟

十八路诸侯是指小说《三国演义》中为了对抗权臣董卓而组成的一个反董联盟,因其由十八人为主要领导而得名,这个联盟的成员包括了当时东汉末年各地的诸侯和英雄人物。

中平六年(189年),掌政的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拥立其弟陈留王刘协为帝,实行残暴统治。关东各地方长官见此,以讨董为名起兵,推举袁绍为盟主。组建了十八路联盟,十八路诸侯分别控制着中国的不同地域,拥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这些诸侯包括南阳太守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郡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广陵太守张超、北平太守公孙瓒、上党太守张杨、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骁骑校尉曹操、西凉太守马腾、徐州刺史陶谦。 十八路诸侯联盟成立之后,旨在推翻董卓的统治。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经典的剧情,如虎牢关之战、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王允巧设美人计,但同时这些剧情也暴露了联军内部存在着权力争斗和利益分配的问题,为后续群雄割据埋下了伏笔。

此外,在十八路诸侯联盟过程中,将《三国演义》的主要角色性格跟品格都进行了细致刻画,如曹操的奸诈、刘备三兄弟的忠勇、袁绍跟袁术两兄弟的鼠目寸光。并对各方势力与情况进行了详细描写,将整个各方豪杰以及天下大势的情况都具体展现。这使得十八路诸侯成为了《三国演义》的重要的转折点,几乎为整个汉末三国剧情奠定了基础。不过据史书中记载讨伐董卓的联军并非共有十三路,小说是根据历史事件进行的二次创作,并不完全反应真实历史。

形象设定

十八路诸侯中官职最高的是刺史,其中一共有4名刺史,分别是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徐州刺史陶谦,官职其次的是太守,一共有12名太守,分别是袁术、王匡、张邈、乔瑁、袁遗、孔融、张超、陶谦、马腾、公孙瓒、张杨、孙坚、袁绍、曹操。此外还有一名济北相鲍信,官职相当于太守,曹操的奋武将军则是自己任命的,还有一个特殊就是袁术,袁术除了是南阳太守之外还兼职后将军。

而十八路诸侯当中以袁绍实力最为雄厚,其为四世三公的汉朝名相之裔、兵多将广,此时袁绍为渤海太守,手下有颜良文丑两员大将,是北方最强的诸侯,也因此被十八路诸侯共同推举为联盟盟主。曹操此时刚刚从洛阳逃出来不久,散尽家财组建了一支军队参加会盟,相比较实力强大的袁绍,曹操实力在十八路诸侯联盟当中属于中下游,但在曹操战略眼光跟雄才大略已经初步显现。

其他角色,孔融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对讨伐董卓最为用心,但实力太弱,并无太大的战功。孙坚武力勇猛,手下有黄盖等人,在十八路诸侯中武力属于前列,一路连胜,直到碰见华雄,与华雄对峙前期一直占据优势。最后袁术断了孙坚的粮草,才被华雄找到机会击败,其子孙权建立了东吴政权。陶谦为徐州刺史,实力并不突出,但为人刚直。白马将军公孙瓒拥有精锐的骑兵部队,擅长闪电战和游击战,此时刘备正在他麾下一起参加会盟。冀州刺史韩馥,袁绍在会盟期间一直谋取冀州,双方互有算计。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绍之弟,实力雄厚,一直瞧不起母亲是婢女的袁绍。豫州刺史孔伷,会盟后不久就去世了,具体死因不明。兖州刺史刘岱,汉室宗亲,后讨伐兖州黄巾被杀。河内郡太守王匡,在讨伐董卓中本部将领方悦被吕布所杀,后被曹操所杀。陈留太守张邈,家中富裕,朋友众多,与曹操跟袁绍都有交往。东郡太守乔瑁,为刘岱所杀。山阳太守袁遗,后跟随袁绍。济北相鲍信,后镇压青州黄巾起义被杀。广陵太守张超,后被曹操所杀。西凉太守马腾,相传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其子马超为五虎将之一。上党太守张杨,勇猛过人,后被曹操所杀。

主要经历

联盟形成

汉灵帝驾崩后,太子刘辩继位。张让等宦官结党干预计朝政。大将军何进为了铲除朝中宦官势力,竟不顾众人反对,召地方诸侯进京,结果何进被骗进宫中遭到宦官杀害,袁绍又进入宫中诛杀宦官。而董卓借此进京,用赤兔马收买吕布,吕布认董卓为义父,自此权倾朝野。

后董卓废幼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自封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之后又摔死太后,绞死唐妃,鸩杀少帝;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甚至滥杀平民,抢夺妇女,掠夺民物。在这种情况下,各路诸侯对反对董卓的专权统治,希望恢复正常的政治秩序。他们认为董卓的暴政已经威胁到了社稷和百姓的安危,必须采取行动。

曹操有心刺杀董卓,但刺杀未成,就此逃出洛阳,曹操号召旧友袁绍站出来反对董卓,袁绍欣然同意。袁绍通过信函向各地的诸侯、名士发出邀请,希望组成一个共同对抗董卓的联盟。这也标志十八路诸侯的就此成立。

联盟情况

刺杀董卓失败后,曹操又招募了五千人马讨伐董卓,书信袁绍共同起兵。袁绍收到书信以后,立刻组织人马准备起兵讨伐董卓,不过之前袁绍一直谋划冀州,韩馥仍然对袁绍有疑心,便派人盯着袁绍。

当时袁绍与王匡在河内起兵,张杨随后带着数千士兵来投靠两人,三人一同带兵与诸侯会合;后桥瑁、袁遗、鲍信、张邈、刘岱等人于酸枣建盟,曹操、张邈一同前往酸枣会盟;袁术屯兵鲁阳,孙坚从长沙赶往与袁术会合;孔伷于颍川起兵;韩馥在邺城,给与联军军粮。各方诸侯最终会合于酸枣,各群雄都推举袁绍为盟主,袁绍就此担任盟主。此时袁绍自号车骑将军,而其他人都有被假授官号。

但是当时十八路诸侯并非一心为公,关东诸侯看起来很多,有十八路,但真正与董卓军队作战的只有三路诸侯,分别是:河内太守王匡、奋武将军曹操、长沙太守孙坚。其他的诸侯因为私心都在保存实力、作壁上观。其他诸侯,不仅没有出力,多数在内斗,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互相攻伐,最后刘岱将桥瑁击杀,盟主袁绍只想夺取冀州,孙瓒正在和刘虞闹别扭。

这就导致十八路诸侯声势大,实际讨伐行为甚少,并没有对董卓造成任何实际的威胁。

迁都长安

十八路诸侯的的成立使董卓大为震惊。他建议立即迁都洛阳,将朝廷迁往长安。所有的百姓也撤离洛阳,迁往长安,只留下董氏军队保卫洛阳。董卓的提议遭到了其他朝廷官员的强烈批评,但董卓通过罢免任何反对他的人,来平息反对声音。190年4月9日,董卓的建议得到执行。他命令他的士兵屠杀和掠夺洛阳的富户,并将洛阳的平民赶向长安。皇帝、世家和官员跟随百姓和董氏军队向长安进发。凡是不服从命令撤到长安的人都被当场杀死。董卓还命令吕布带领人抢劫古墓和墓葬,以获取他们的贵重物品和宝藏。撤退后,洛阳被火烧,夷为平地。

讨伐董卓

盟军筑台盟誓,袁诏整衣佩剑,慨然登台,焚香盟誓。袁绍任命其弟南阳太守袁术总监粮草,应付诸军,无使有缺。长沙太守孙坚自告奋勇,愿为先锋。济北相鲍信以为董卓会不堪一击,为了抢头功,暗派其弟鲍忠,领兵三千,到汜水关下搦战。

华雄率西凉铁骑下关迎战,一合便斩鲍信。先锋孙坚中计,被华雄战败。接着,诸侯迎战华雄,华雄连斩数将,众人大惊,无人应战。马弓手关羽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威震诸侯。

华雄被杀后,吕布亲自来战,连杀数员大将,诸侯无人可敌。北平太守公孙瓒接到曹操的矫诏后,即率精兵一万五千,前来讨伐董卓。路过平原县时,还把刘备及关羽、张飞一同带来了。

虎牢关前,吕布连杀方悦、穆顺等大将,正无人应战时,公孙瓒挥槊亲战吕布,战不数合便败走。步弓手张飞挺矛跃马,酣战吕布五十回合,关羽上前助阵,双战吕布不倒,平原县令刘备也来助战,三人将吕布打败。三英战吕布,成了千年经典。

此时董卓逃往长安,曹操建议追袭西去的董卓,袁绍皆按兵不动。

单独追击董卓的曹操大败而还,曹操见众人各怀异心,料不能成事,自引军投扬州而去。

公孙瓒等人也各回原地。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最终无功而返。

董卓身死

董卓到了长安后,并没有减少暴政,反而变本加厉,进位太师,更欺压大臣、残杀百姓、奢侈挥霍、独裁凶残,令朝中大臣憎恨不已。司徒王允设下美人计欲杀死董卓,联络上董卓手下大将吕布,将貂蝉嫁给吕布,接着又将貂蝉献给董卓。吕布得知此事后与董卓反目,手持方天画戟杀死董卓,结束了董卓的统治,自此十八路诸侯联盟就此结束。

形象分析

十八路诸侯联盟是《三国演义》中反抗暴政的经典范例之一,在《三国演义》中主要表明了对于专权和腐败的不满和反抗。这段剧情也塑造了接下来剧情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如主要人物刘备在十八路诸侯联盟剧情中塑造为心系汉室、仁德宽厚的形象。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多次体现了刘备心系汉室的剧情,几乎是逢战必上,比如经典之战三英战吕布。另一个主要人物曹操,在这个过程中被塑造成了为成大事不择手段的形象,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在逃亡的路上说出了经典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同时对重要角色袁绍的目光短浅和其他诸侯的自私无能的形象进行了深刻的描写,这些形象的塑造为后续的袁绍战败、其他诸侯的崩溃导致最终走向三分天下的剧情埋下伏笔。例如,在联盟过程中,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袁绍的目光短浅,其中董卓逃往长安时,曹操建议追袭西去的董卓,袁绍因为担心兵将受损按兵不动,坐看其他诸侯反应。还有作为联盟盟主的袁绍,在会盟期间最关心的事情不是讨伐董卓,而是如何从冀州刺史韩馥手中夺取益州。除此之外,其弟袁术,仍然抱着原来的看法,认为袁绍不过是婢女所生,不足为惧。而讨伐董卓之时联盟中的刘岱与桥瑁却还在互相攻伐。

流转演变

十八路诸侯在正史中并未有明确记载,在《三国志》中只提到过十三路诸侯。因此普遍认为是《三国演义》杜撰,为三国演义首创,而之所以设定为十八路诸侯,学者普遍认为是借鉴了秦末十八路诸侯。在后世的发展中,其中著名的战役列如,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精彩情节被先后制作成了各种戏曲与电影情节。

代表人物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出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在十八路诸侯联盟剧情中,曹操担任着不可或缺的剧情。无论时前期的刺杀董卓,还是的诸侯会盟时联络袁绍共伐董卓,曹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十八路诸侯会盟期间,曹操也是为数不多看清楚刘备三兄弟不凡的人。除此之外,曹操也是联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讨伐董卓过程中负责联盟的中路军。

同时在十八路诸侯联盟期间,曹操看清楚了十八路诸侯的本质与接下来的天下大势,为以后的争霸天下奠定了基础。自十八路诸侯联盟后,曹操奉迎汉献帝,于许昌建新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剿灭中原群雄,与袁绍发生了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统一北方。直到赤壁之战大败而归,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袁绍

袁绍(公元155年-公元202年),字本初,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出生于河北勃海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被誉为当时北方最有实力的诸侯之一。

袁绍是世袭大族袁氏家族的成员,拥有雄厚的家族背景和资源,是十八路诸侯剧情中的重要角色。他与曹操、刘备、孙坚等人在十八诸侯联盟中占据大部分的剧情。因为四世三公的背景,被推选为联盟盟主,但在十八路诸侯会盟期间,谋取同为联盟成员韩馥的益州,又因为担心损兵折将延误了许多重要时机,暴露了其目光短浅的本质。十八路诸侯后,他在与曹操的官渡之战中失败,使得曹操取得了对北方势力的控制权。此后,袁绍的势力逐渐衰落,最终被击败。

袁术

袁术(?-199年),字公路,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也是十八路诸侯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原本是官僚出身,后来与孙坚共同起兵反抗董卓。袁术出生于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原本是东汉末年的一位下级官员。在董卓控制京城洛阳后,袁术从洛阳逃走。后来,他与孙坚在鲁阳回合后参与十八路诸侯会盟。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期间,袁术与孙坚合作,在鲁阳给孙坚提供后勤,负责讨伐董卓的南路兵线,是南路兵线的首领,在虎牢关战役中,手下将领俞涉被吕布斩落马下。在十八路诸侯后,孙坚身亡,袁术趁机夺取了其部队,又从孙策手中取得玉玺,自立为帝。后袁术先后被吕布、曹操击败,重病而亡。

孙坚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东汉末年军阀诸侯将领,是孙吴势力的首创者,奠基者孙策和建国者孙权的父亲,汉破虏将军、封乌程侯、领豫州刺史、长沙太守。

在十八路诸侯联盟期间担任先锋建立许多战功,诸如率先进入洛阳、进入洛阳后修复洛阳皇陵宫庭,在演义当中汜水关前因为袁术断其粮草,军心浮动被华雄击败,在败走路上与祖茂调换了帻盔方可逃脱。在十八路诸侯联盟结束后,孙坚受袁术派遣与刘表交战,在一次追击中被黄祖的士兵射杀。孙坚的儿子孙策、孙权后来创建了东吴政权。

公孙瓒

公孙瓒(?-199年),字伯珪,出身贵族。是十八路诸侯的重要角色之一。公孙瓒原本是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在北方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号称白马将军。

在十八路诸侯联盟时,公孙瓒统领精兵一万五千,路过德州平原县与刘备相约一起讨伐董卓,五虎将之一的赵云此时在公孙瓒麾下,也是这时刘备与赵云相识,在虎牢关之战中,与吕布战了数回合败走,被张飞所救。联盟结束后,北方的袁绍和南方的袁术兄弟争夺中原的霸权。公孙赞与袁术结盟,派二叔公孙越协助袁术部将孙坚夺回阳城。后来公孙瓒与袁绍相争,被袁绍击败,最终引火自焚。

刘备

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 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

十八路诸侯联盟中刘备是十八路诸侯之一公孙瓒的部下,就任平原太守,相约讨伐董卓,于虎牢关前与关、张二人大战吕布,是十八路诸侯剧情里的重要角色。在十八路诸侯联盟结束以后,离公孙瓒而去,又先后投靠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刘备最终得诸葛亮相助开启了三分天下的道路。

孔融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为孔子的二十世孙。

在《三国演义》中,他是孔子的后裔,出生于河内郡温县。在十八路诸侯联盟期间,身为孔子的后裔,孔融对讨伐董卓最为上心,但因为实力过于弱小,在讨伐董卓期间并没有太好的战绩。后孔融因与曹操的一次争论而引起曹操不满,最终被曹操处死,享年55岁。

乔瑁

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梁国雎阳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曾担任兖州刺史,迁东郡太守。

董卓在洛阳挟天子后,乔瑁起兵讨伐董卓,推选袁绍担任盟主,形成十八路诸侯。后长安兵变,关中混乱不已,被刘岱杀害。

韩馥

冀州刺史韩馥。韩馥(fù)(?—191)字文节,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颍川郡(治今河南省禹县)人。

韩馥曾经担任过东汉的御史中丞,曾经在董卓手下担任过冀州牧,后不满董卓所作所为加入讨伐董卓的队伍中。袁绍用计夺取冀州后,韩馥无奈投靠张邈;后袁绍派使者与张邈会面,韩馥以为袁绍始终不放过自己,在厕所中用刻书的小刀自杀。

孔伷

豫州刺史孔伷,(音,zhòu,古同“胄”),字公绪,陈留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曾被任命为豫州刺史,三国演义以及正史对其记载甚少,可能在讨伐董卓中战死,后孙坚接任豫州刺史。

刘岱

兖州刺史刘岱(?—192)字公山,东莱牟平(今山东福山西北)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汉室宗亲,刘舆之子,刘繇之兄,十八路诸侯之一,在会盟中并没有过多记载。后讨伐兖州黄巾,不听鲍信计策,战死。

王匡

河内郡太守王匡(?—192),字公节, 兖州泰山(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北)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三国演义》中,手下大将方悦被吕布斩杀。在讨伐董卓中战败逃走,后被胡母班之亲属与曹操杀死。

张邈

陈留太守张邈活动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字孟卓,东平寿张(今阳谷)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

曾经劝谏袁绍,遭到袁绍不喜,派曹操杀他,曹操拒绝。后因惧怕曹操听取袁绍之言杀他,听取陈宫建议叛逃曹操联盟投靠吕布,后吕布被曹操讨伐。张邈前往袁术求救路上,被部下杀害。

袁遗

袁遗字伯业,袁绍从兄,曾任山阳太守,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后在袁术手下担任扬州刺史,在讨伐袁术时,战败被士兵所杀。

鲍信

济北相鲍信,字允诚,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曾看出董卓心怀不轨,劝袁绍尽早杀掉,袁绍不相信其所言,鲍信带着本部军兵投泰山。

后李傕等人以献帝名义下旨让曹操与鲍信镇压青州黄巾起义,鲍信为敌所杀。

张超

广陵太守张超(?-195),字孟高,今山东寿张人,张邈之弟,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

董卓占领洛阳以后,行为暴虐,挟天子令诸侯,张超对其深感不满前往陈留,与张邈商议。后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后来投靠吕布,吕布被曹操击败后,张超在护送全家前往雍丘,被曹操围杀。

陶谦

陶谦(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阳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

董卓占领洛阳以后,陶谦曾派使者去长安进贡安被封溧阳侯,官至徐州牧。后被曹操讨伐,陶谦不敌,连丢数城,郁火攻心的陶谦最终病死,享年六十三岁。

马腾

马腾(?~212年),字寿成,右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

马腾最初曾受到董卓的招揽,成为了董卓的部下,担任要职,但后来,由于董卓的专横和暴政,马腾与其他一些地方豪族一起起义反抗董卓。马腾联合韩遂、张梁等人,发动了反董卓的起义,成为十八路诸侯之一。

后马腾投靠曹操,并送儿子马超当作人质,曹操攻打关右地区时,马超兴兵反抗,马腾受到牵连,被曹操所杀。

张杨

张杨(?-198年至199年),一作张阳   ,字稚叔,云中(今山西原平县西南)人,东汉末年军阀之一,《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之一。

张杨本是袁绍手下,曾经与匈奴南单于共讨董卓,后降董卓,董卓任命建义将军、河内太守。195年,汉献帝逃往河东,张杨前往护驾,封为安国将军,封晋阳侯。后曹操讨伐吕布,张杨出兵遥应吕布。被其部将杨丑所杀。

历史考辩

十八路诸侯是以历史为背景的虚构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艺术加工和创作,并不完全真实反映历史。

联盟成员考辩

根据宋代史书《资治通鉴第五十九卷·汉纪·孝献皇帝·初平元年》的记载,一般认为讨伐董卓地方联军共有十三路,分别是: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广陵太守张超,济北相鲍信,长沙太守孙坚以及奋武将军曹操。另外参与讨董的地方官颇多,一般因其未能正式会盟而不被列举,各自讨董事迹又可散见于《后汉书》、《三国志》列传中,《资治通鉴》有所总结。

除此之外,真正在历史上号召讨伐董卓的是乔瑁,并非曹操,而且史书中为桥瑁。《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东郡太守桥瑁假造三公文书,传给各州郡,揭发董卓的罪行,说董卓威逼皇上,穷凶极恶,无法自救,希望各地兴兵,解救国家危难。”

在演义中担任盟主的袁绍,而在正史当中,诸侯各自为战并没有会盟于酸枣,因此没有推选出盟主这个职位。

人物事迹考辩

关羽温酒斩华雄也非史实,华雄为孙坚的军队所杀,而且被枭首。《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云:“孙坚重新收集了兵士,在阳人又与董卓的军队作战,打败了董卓的军队,董卓的大都督华雄被杀。”

现代著名《三国演义》学者沈伯俊认为,在酸枣宣读的誓词并不是四世三公的袁绍,而是臧洪,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是臧洪宣读誓词,并且在酸枣会盟时,袁绍并不在酸枣。

诸侯会盟期间,刘备与关羽、张飞在三国志中仅仅是提及,其中三英战吕布是虚构出来的,真正击退吕布的是孙坚

主要影响

小说影响                              

在小说当中十八路诸侯联盟剧情的结束标志着东汉政权进入了分裂的时期,是《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的情节。此剧情确立了此后的数十年诸侯之间的割据战争不断,最终导致了三足鼎立。同时十八路诸侯联盟加速了豪强割据的形成。在这一剧情中,诸侯瓜分了整个汉朝,并通过武力、势力扩张,建立起了一些势力范围广泛的独立政权。最后十八路诸侯联盟促进了剧情的进一步发展,从黄巾起义的剧情进入到诸侯混战的剧情,在《三国演义》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后世影响 

十八路诸侯联盟是《三国演义》中重要的情节之一,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八路诸侯以历史为背景进行的创作,讲述了讨伐董卓过程,包含了战争、政治斗争和人物传记,使历史题材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广泛运用。这种历史小说的创作方式激发了后来许多作家对历史题材的兴趣,促进了历史小说的繁荣。

十八路诸侯这段剧情留下了不少深入人心的故事,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王允巧设美人计等等。这些故事中充满了政治斗争、战争策略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情节,这些情节的交织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这种复杂的情节结构对后来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产生了启发,促使作家们创作更加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

相关评价

《三国演义》第六回中曹操对着十八路诸侯评价:”我最初兴兵起义,是为了讨伐国贼。各位既然仗义前来,我最初的意愿,是想烦劳袁绍率领河内的军队,到孟津、酸枣;各位将领据守成皋,据守敖仓,堵住轘辕、太谷,控制险要;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驻扎丹水、淅水,进入武关,以震慑三辅地区。都挖深沟高垒,不与敌军作战,大量设置疑兵,显示出天下的形势。以归顺诛讨叛逆,可以很快平定。现在各位徘徊不前,使天下人大大失望。我私下为各位感到羞耻。“

《三国演义》中郑泰对董卓说:“这些诸侯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袁绍公卿子弟,都是纨绔膏粱;张邈东平长者,糊涂迂腐;孔伷清谈高论,但其实是纸上谈兵,打起仗来全都不是您董相国的对手。”

《三国演义》中曹操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中曹操对刘备的评价:“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三国演义》中评价袁绍:”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三国演义》中曹操评价十八路诸侯之一的袁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

学者喻镇荣:“尽管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是民心所望,然而在许多具体行为上却是大失民望的。袁绍在会盟期间不带自己的大将颜良和文丑、鲍信破坏军纪想要抢头功、袁术拒绝给孙坚送粮草、袁术和袁绍两兄弟先是不让关羽出阵,关羽斩华雄后又不论功行赏。在取得重大胜利后又不团结一心,乘胜追击,后来连孙坚也藏匿玉玺,托病回江东。所有这些行为,都是与最初的总目标、总方针和总的行动决策相背离的。它使得总的行动决策无法最终贯彻下去,只能以失败告终。“

相关作品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