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华中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盆地)

南阳盆地,是以南阳市为中心、南阳周围为主体的盆地、范围包括河南省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面积36635平方公里。

南阳盆地群山拱卫,安居中国腹心地带,北为伏牛山,东为桐柏山,西依秦岭,南部为大巴山余脉,东南部为大别山,东南方通过随州走廊与江汉平原相连。

盆地边缘分布有波状起伏岗地,岗地海拔140~200米,岗顶平缓宽阔,岗地间隔以浅而平缓的河谷凹地,呈和缓波状起伏。盆地中部为海拔80~120米的冲积洪积和冲积湖积平原。境内唐河、白河、丹江以及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等主要河流。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盛产小麦、杂粮、水稻和棉花、芝麻、烟叶等,南阳是全国商品粮、油、棉、烟基地之一和中国重要粮仓。

地理环境

地理特点

特定的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自下而上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产生和形成的基础。正由于自然条件、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千差万别,才深刻的影响到传统文化面貌的千姿百态,五彩纷呈,民间歌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类别,因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在体裁、歌种、风格等方面也呈现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在西北黄土高原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民歌—-脚夫歌,音调高亢、奔放、激愤、感慨,甚有凄苦之情。

但在江南水乡,可以听到稻区普遍流传的各类婉转秀硕的秧田歌曲。南阳亦然。西部山区浙川县的那种歌调激越、高亢而又朴实“淅川锣鼓曲”与东南部桐柏县月河的那种歌调悠扬节奏舒缓而自由的桐柏山歌、秧田歌形成鲜明的对照。可见,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因素,对民歌风格特征的影响是多么深刻。这正是要研究南阳地区民歌的流布及全貌,就必须首先研究、分析南阳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主要原因。

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是山脉、河流、地形和气候。山脉对于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常常起着阻碍和分割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自然区域与音乐(民歌)区域相符合,还可以说这一自然障碍,影响着音乐文化(民歌)的界线。南阳西部的秦岭,与北部的伏牛山脉以及东南部的桐柏山和淮河,在“中原氏族文化中心”与“江汉氏族文化中心”之间,划分了一条天然界限。使中国南北在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上,显示出明显的差异。使陕南民歌,豫西北民歌,豫西南(南阳)民歌,鄂西北部民歌都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特征。河流,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它自然的把中国文化分为南北两大系统。

南阳虽地处中原,但境内的丹江、白河、唐河三条水系入湖北在襄阳注入汉水,属于长江水系。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下,东流经信阳入安徽。以上,因山脉走向使南北水系不同,气候不同,植被不同。反映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习俗、语言以及气质、风格特征也不相同。但还应看到,水,作为一种背景,它对文化形成的影响却不相同,往往不是天然界限,相反,在民族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它倒成为一种自然交流的渠道。汉水支流丹江号子的风格特点与汉水船工号有着许多共性,就是例证。

地理结构

南阳的这种复杂多样的地理结构,古来如是,它对南阳这一区域的古代文化、社会经济、风俗、民情等都起着决定性影响,使它们产生了区域性差异。因南阳地处种稻区与种粟区南北之间的一个交插过渡地带。所以,它有南北两类特点共存的特征,在民歌的流布上南北兼有,这就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生产方式,对南阳民歌的形成流布产生的直接影响。因此,研究南阳民歌流布的地理背景,就成为这方面首要课题。

南阳盆地,也叫南襄盆地(南阳襄阳盆地)。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这是一块极为特殊的地方。事实上,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地理地势的人都会惊叹于这块地方的独一无二。

南阳盆地位于秦岭、大巴山以东,桐柏山、大别山以西,其北是秦岭山脉的东端,其南是大巴山脉的东端。周边的山脉恰好把这块地方给围了起来,从而形成了盆地。这块地区位于中国地势上“第二台阶”与“第三台阶”的交汇处,第二台阶即除青藏高原(第一台阶)之外的高原与山地地区,而第三台阶则主要是东部的平原地区,从这里向东西两面伸展,有着无尽的平原与山地资源。秦岭挡住了北方的沙尘与冷空气,而大巴则也隔离了南方的炎热与潮湿。所以,南阳盆地在中国版图上,具有南北居中、东西居中的特殊地位。

在南阳盆地的西边,有着中国西部地区仅有的适合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地方,即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其中,关中平原在其西北,四川盆地在其西南。而在关中与四川之间,则是汉中盆地,这也是南阳盆地的正西方。而南阳盆地的东边缺口所对的,正是中国主要人口聚集的“中央大平原”。南阳盆地以西,是出世的地方,这里人口较少,山地、高原、胜景较多;而南阳盆地以东,主要是人口密集地区,是现实社会的主要容器。

南阳盆地位于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之间的汉水流域。长江与黄河是中国最重要的两条河流,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而位于长江与黄河之间的地区则恰好处于南北之间。汉水从秦岭大巴之间流向南阳盆地,水量充沛且极少污染,这为该地区大规模人口居住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能。气候上,南阳盆地为北亚热带与暖温带交界处,气候冷热适宜,很大程度上具有代表性。

地质构成,南阳盆地位于中国最核心、最坚硬的“中央造山带”的陷落处。中国的“中央造山带”,即指昆仑山-秦岭大巴-桐柏山大别山-郯庐断裂带-苏鲁造山带,这一绵延东西的造山带。这是东亚大陆上最坚硬的造山带,其地质上是由华北(中朝)板块与华南(扬子)板块相撞击形成的。比如,秦岭山脉就是华北板块的南缘,而大巴山脉则是华南板块的北缘。秦岭大巴山脉在到南阳盆地处,突然几乎消失,成为了盆地,但继续向东又以桐柏山、大别山的方式出现了。也就是说,南阳盆地其实是位于中央造山带上,不但如此,而且南阳盆地还是中央造山带的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中心。

核心腹地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总结一下南阳盆地作为首都的主要几点优势:

1、位置南北、东西居中。位于中国的核心腹地,交通方便,北上黄河可通陇海,南下长江可通江海。气候也具有代表性。

2、距离沿海地区有一定距离,安全上有保证。其西绵延的秦岭、大巴山为重要的战略隐蔽地区,可以保护首都和重要的国家机构、资料,在大山中挖深洞甚至可以阻挡核弹。

3、淡水充足且水质良好,降水也适中,适合大规模的人类居住和发展。

4、处于高原山地与平原交接处。进入平原可入世,退入大山可出世。

5、从地理上、心理上有利于中国的内聚力和统一。

6、自然灾害相对较少,无沙尘暴、洪涝、台风、酷热、严寒、缺水等威胁。

7、风水上,这里北有秦岭伏牛山,南有汉水,西靠秦岭大巴,东望大海朝阳。可以说风水极佳。

8、地质上,这里位于中国“中央造山带”的南北中央与东西中央。

9、山清水秀,环境良好,附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气候

南阳地处北纬32017`-33048`,东经110058-113049,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南阳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全市主要河流有丹江、唐河、白河、淮河、湍河、刁河、灌河等,水资源总量70.35亿立方米,水储量、亩均水量及人均水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南阳地处北纬32017`-33048`,东经110058-113049,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典型的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市内河流众多,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长度在百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0条。

襄阳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加之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对气候要素产生明显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内气候形成了各种类型。境内繁多的植物、动物种类,即受惠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全市年平均气温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间,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无霜期在228~249天之间。全市热量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可以说兼备了南北气候特点。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为107~135天。太阳辐射较为丰富,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1800~2100小时。又由于境内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度最高、降水最集中、光照最强的季节,正是主要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季节,故全市气候资源上的优势,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

自然资源

全市林地面积14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52%林业产值达182.7亿元,拥有植物资源1500多种,森林野生动物50多种。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上下持续开展大造林大绿化工作,2016年至今累计完成造林134.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9.52%,每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中心城区全面扩大绿量,广泛栽植月季,着力打造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世界月季名城,累计建设各类公园绿地5486.6亩、林荫景观道路183.34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9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41平方米。各县区积极开展省级森林县城、森林特色小镇、森林村庄、森林人家创建活动,推进城市建设向基层延伸。

各县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林和花卉苗木产业,着力推进绿色惠民,助力脱贫攻坚。2016年以来,全市新发展经济林27.5万亩,占任务24万亩的114.5%;发展花卉苗木13.2万亩,占任务12万亩的110%。

南阳是中国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药用植物资源丰富,具有种植、加工中草药的自然条件优势和传统习惯,盛产中药材2340种,产量达2.5亿公斤,其中地道名优药材30余种,山茱萸产量约占中国的80%,居中国之冠;辛夷花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70%以上;杜仲有2000多万株。南阳是中国矿产品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已探明各类矿产80余种、452处。其中天然碱、红柱石储量为亚洲之冠,蓝晶石、金红石居中国第一。南阳以玉雕业而闻名海内外,是中国三大玉器加工基地之一,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社会

基础设施

南阳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豫西南中心城市,河南省第三大城市,豫鄂陕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优越地理位置,焦柳铁路纵贯南北,宁西铁路横穿7个县市个县市区;国道312线、207线、209线和省道豫01线、豫02线分别从全市纵横穿过;G55二广高速、G40沪陕高速,以及S83兰南高速、S49焦桐高速、S98内邓高速在境内交织成高速公路网。南阳将成为铁路、高速公路双“十”字架交叉的交通枢纽。

南阳姜营机场为河南三大民用机场之一。南阳处在华中电网覆盖之下,境内装机70万千瓦的鸭河口火电厂、装机25万千瓦的蒲山电厂已经建成发电,鸭电二期工程2×60万千瓦、热电厂一期2×21万千瓦项目开工建设。固定电话号码升至8位。

南阳中心城区现有人口180万,建成区面积170平方公里,城市规模位居河南省第三。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供水、供电、道路建设及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中心城区的南阳白河游览区拥有万亩水面,形成北方内陆城市少有的水城、绿城景观。先后被评为“中国造林绿化十佳市”、“中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

襄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已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兵家必争之地”之称。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平原腹地。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两城历史上都是军事与商业重镇。现辖3个区(襄州、襄城、樊城)、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4.5亿元,居湖北第三。

科技教育

南阳科技教育事业比较发达,拥有八所高等学校、十四所中等专业学校,劳动力素质较高;南阳是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的科技示范市。南阳荣获“中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经济

农业

南阳素有“中州粮仓”之称,是中国粮、棉、油、烟集中产地。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中国1%;棉花占全省20%、中国4%;油料占全省13%、中国2%。有6个县市区是国家商品粮、棉基地,3个县市区为国家优质基地。南阳黄牛居中国5大优良品系之首。

工业

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位居全省第三位。现已初步形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

医药和轻工食品等主要行业,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3万多家,天冠酒精集团、金冠电气集团、普康制药集团、南阳纺织集团、新野棉纺集团、河南油田、乐凯胶片厂等企业已进入中国520家主要企业行列。

酒精、石油、胶片、中西药、纺织品、防爆电机、卷烟、水泥、天然碱、汽车配件等产品在全省乃至中国占有重要位置。燃料乙醇被列为国家“十五”试点推广项目。

综合实力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1050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3.3%,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6.8%、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13亿元,增长54.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8亿元,增长30%.粮食总产466万吨,粮、油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31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元,增长16%。

文化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民间歌曲有着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深刻而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各个民族、各个时代的社会实践,南阳地区民歌,是南阳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并经过千锤百炼,不断推陈出新而形成的一种音乐艺术体裁,千百年来,它体现着南阳地区人民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愿望。

同时,也创造了抒发人民喜怒哀乐之情的各种艺术表达方法。不仅对研究中国民族间音乐具有重大价值,而且,对研究社会、民族、地理、历史、语言、文学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民族民间音乐整理、研究、编辑、出版等方面,在各级有关领导和全体编辑人员共同努力下,成绩卓著。《南阳民间歌曲集成》问世,在民歌采风史上是空前的,它一方面把民歌的社会风情,音乐风格以及歌词的完整性溶为一体。

并根据南阳地区民歌体裁和形式发展完善,把南阳地区民歌分为:号子类、山歌、田歌类、灯歌类、小调类、叫卖类。叙事类及其它,共八类,这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方面,以内容和题材,又较全面的反映本地区的历史、社会、民族、文化、生产斗争和生活、风俗等各个侧面的人民生活风貌。它不仅是研究本地区社会、文化、历史、民众、文学、美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同时,也是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和广大音乐爱好者珍贵的案头工具书。

旅游

南阳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拥有众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景观和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南阳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64处,不同专题的博物院馆14处。其中南阳府衙、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建筑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两级衙门。南阳境内发现的大面积恐龙蛋化石群轰动世界,楚始都丹阳春秋墓群出土的稀世珍宝闻名遐迩,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的楚长城遗址引人关注。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森林公园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其中,宝天曼和老界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地貌独特,植被良好,风景如画;2001年宝天曼被列入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保护区;丹江口水库风景区以亚洲第一大水库和南水北调的渠首源头为世人关注;正在兴建的西峡恐龙蛋生物遗迹博物馆将成为不可多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内乡县衙、鹳河漂流跻身4A级景点行列,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叶家大庄桐柏英雄纪念馆列入中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距南召县云阳镇北3公里处的杏花山“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之地。1978年,科学工作者在此采集一颗猿人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鉴定,定名为“南召猿人”,为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古人类遗址,与北京周口店猿人的时代大体相当。南召猿人的化石地点,是国内发现的重要的古人类遗址,它填补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历史空白,扩大了猿人在秦岭地区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

迁都事件

2014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李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一个观点,南阳襄阳盆地可建都城。

李崴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五个方面介绍了迁都的必要性,并认为用30年左右的时间迁都到中部南阳襄阳盆地最为合适,能够建设一个几近完美的首都。

李崴认为,首都的设立首先应考虑环境是否适合人类生存,环境要素在于气候、空气、水、食物和住宿。“迁都的呼声由来已久,我比较赞成迁都南阳襄阳盆地的方案。”李崴介绍,该方案是在南阳襄阳盆地及汉水流域建立汉京都市圈。此地理位置正好处于全国东西南北的中点。

此前,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在网上发出酝酿已久的迁都建议书:“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已经濒临崩溃。我们呼吁:把政治首都迁出北京,迁到中原或南方。”并上书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建议分都、迁都和修改宪法。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