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北京门头沟区的历史遗迹

京西古道如一张大网横纵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过了几百年历史,它们虽显出来残败的颓相,风情古韵犹在。你可以任意选择一小段时间自己徒步穿越。水峪嘴—东石古岩村这一部分属于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强度不大。西山大道虽东起三家店,但我们也可直接从水峪嘴开始,翻牛角岭,再经桥耳涧、马各庄,到达东石古岩村。

建设背景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

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为主干线,连接着纵横南北的的各条支线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为其主要组成部分。远古的烽烟、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动、筑城戍边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等数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两侧,它是那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具体象征,从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足音。京西古道距今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所蕴涵的厚重文化底蕴和灿烂的永定河流域文化叠聚成辉。

京畿西山,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门头沟区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东瞰燕蓟,具有重要的战略和交通地位。从黄帝建都于阿,“披山通道”于西山开始,西山大路诸道,屡经修整,成为颇具规模的官山大道。其中的绝大多数工程是民间组织募化筹资,由当地百姓进行施工的。亘远的古道在门头沟区依依蜿蜒盘旋,日久年深,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与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观。从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庙,从攻防战守到贸易往来,从古都兴建到民族文化交流,这一切,如果有什么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而连接在一起的?只有这些掩映于山中的古道。

京西古道作为一种文化,愈显珍奇,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

主要景观

节选自《老北京的煤业》

山区有许多古道,是当地村民出入的必经之路,这些路大多是山路,是人们祖祖辈辈用双脚磨出来的,其中的主干道,是由官方或商家集资修筑的,用山石铺砌路面,一般在2米左右,主要供驮队运输方便。当时山区产煤之地煤炭外运,主要靠驴螺等大牲畜驮运,古道之上驮队日夜不断,千百年来,在坚硬的石面上留下了一个个深深的蹄窝,现今这些蹄窝在许多地方都有遗存,从中可以反映出当时煤炭运输的繁忙景象。

玉河古道

完好地保留着令人叫绝的“蹄窝奇观”的京西玉河古道有望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本市惟一以“道路”为申报单位的文保项目。玉河古道又称西山大道中道,有文字记载的修建始于唐五代年间,因城子、大峪历史上长期属于玉河县,故称玉河古道。后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修建,是门头沟区运煤业的重要道路。蕴含有丰富的煤炭文化资源,极具研究价值。

据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记载,玉河古道东起大峪村,西至王平口。大峪至圈门的一段古道已经消失,从圈门至大寒岭关城的一段古道保存较好。其中在峰口庵关城往西南行百余米,就可看到令人震撼的“蹄窝奇观”,在只有13米长,1.5米宽的岩石上,有大小、深浅不等的蹄窝达百余个。不知历经多少年、走过多少运煤的骡驮、往北京运送过多少煤炭,才能创造出如此奇观,并与当年的“阜成梅花”遥相呼应。其余如圈门戏楼、过街楼、窑神庙等也是极具文化价值。

玉河古道为过去京西煤炭运进北京的道路,从门头沟一直到阜城门,路很长,是不错的徒步线路,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长短。

路线为苹果园地铁—圈门—天桥浮—官厅煤矿—峰口庵—大地—铁陀山—大地—赵家台—潭柘寺。返程在潭柘寺坐931回到苹果园地铁。

苹果园地铁站坐370到圈门下车后,就可以看到一条沟,这就是门头沟,如今水已干涸。村头有个门楼就是圈门,以前还有个戏院。

沿着沟边的路向山里走,沿途是村庄,可以欣赏山色,走到天桥浮煤矿-如今已经废弃。煤矿边有石头铺的古道,上面可以看到过去运煤的驼队留下的蹄窝。

山上有破败的三义庙,依稀可以看到当年的规模。还有抗日时期留下的炮楼。进拉拉湖村,古道继续着,一直到潭柘寺,北京最老的唐代的寺院。

玉河大道

玉河大道又称为西山大道中路,东起今石景山区麻峪村,跨浑河(永定河)后进入大峪村,经东辛房、圈门、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到王平口止,全长约27.5公里,所经之地为门头沟的主要产煤区。这条古道最晚在唐代末年就已经存在了,唐哀宗天祜3年(公元906年),割据一方的军阀刘仁恭设置玉河县,其辖区包括了今门头沟区大部。因这条大道是贯穿玉河县中心的一条交通主干线,故称“玉河大道”。

从麻峪到圈门为平原地区,路宽3-4米,可以通行铁瓦大车。从门头口到官厅,处于峡谷地带,道路为傍山沿沟线。这一带沿沟两侧山坡下煤窑众多,居民村落街道沿沟而建,号称“十三里长街”。这段道路均用石块铺砌,宽3-5米,东段坡度尚缓,而西段坡度较大,故而运输全靠骡马、毛驴和骆驼。从官厅开始上九龙山,到山顶的峰口庵,全长3公里,道路曲折,坡度较大,古称“十八折”。路宽2-5米,路面用石头铺砌,由于年深日久,路面已严重磨损,凹凸不平,沿途可以见到畜蹄常年蹬踏而留下的散乱蹄窝。从官厅开始,驮运就只能靠毛驴和骡子了。

峰口庵山垭口处建的关城,至今犹存。关城西侧为一块平地,为峰口庵庙堂遗址和马王庙遗址。马王是主管大牲畜的神灵,而大牲畜是山区的主要运输工具,故而京西山区多处建有马王庙。这里现存石碑4块,一是清朝乾隆42年(1777)“永远免夫交界碑”。峰口庵关城原来是古道之上收税的卡子,为了保证京城的煤炭供应,官府特规定,免征煤炭运输税,而立此碑。二是道光14年“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记”,据碑上所记,当时修路捐银者是官员,舍地者是百姓,可谓是官民共建。另外两块碑是清道光甲午年(1834)的“峰口庵碑”和咸丰2年(1852)的“续立峰口庵道德行善碑”。

从峰口庵西行约200米,在一处山脚拐弯处,有一段削山开出来的路段,长约20米,宽1.5-2米,全部是一体的沉积细砂岩,石质坚硬而细腻,呈绛红色。在路面上散布有清晰的蹄窝上百个,左右交替,大致分为两行。蹄窝直径近20厘米,深者15厘米,浅的也有10厘米。山青石红坑褐,蹄窝云绕龙舞,可谓千古奇观。据碑文上记载,这条古道上“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经过千百年来驮煤牲畜铁蹄的践踏,才形成了如此壮丽的景观。从峰口庵至王平口,基本上是绕山而行的平路,坡度很缓,行走方便。峰口庵在清代是宛平县京西乡与王平村交界之处,有王平汛绿营兵把守。王平口是京西古道上的一个交通枢纽,各条大路在此汇总后,经大寒岭通往斋堂川。王平口也设有关城,清代时属绿营兵平罗营王平汛的防地,设把总领兵把守。

西山大道

西山大道又称西山古道北路,基本上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西山大道东起三家店,过永定河,经琉璃渠村,越愁儿岭,经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到王平村为止。此为西山大道主干线。从王平村有路通往王平口,通往斋堂川。过去斋堂地区所产煤炭,大部分通过这条古道外运出山,三家店有煤厂子(保存完好的天利煤厂等),主要收购斋堂、王平村一带所产之煤。在愁儿岭和牛角岭两处越岭线的路面上,均留有大量清晰蹄窝。这条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一直到1977年下清(下苇甸-清水)公路修通之后,这条古道才自然废止。

牛角岭在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之处,建有关城,至今犹存。关城东侧路面上留有大量明显的蹄窝,西侧路边现存石碑两块,一块是清乾隆42年(1777)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碑文载:“……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另一块是清朝同治11年(1872年)所立“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曰:“盖闻造桥梁以济人渡,修道路以便人行,务民之义,此善举第一也。况西山一带仰赖乌金以资生理,而京师吹爨之用,尤不可缺。道路忽尔梗塞,各行生计攸关。”碑文中记载了同治10年,暴雨成灾,冲毁道路,民间举善修复道路的情况。此碑一共刻了两块,另一块存于三家店白衣观音庵内。当时捐资修路的以三家店和琉璃渠两村的商业店铺为主,内有三家店村的煤厂子14家,琉璃渠村煤厂子3家,表明这条古道是煤商们的经济命脉。

新潭古道

新潭古道是指从辛称通往潭柘寺的古道。辛称古称新城,是永定河上的一处渡口,清代被洪水冲垮,分为东、西辛称两个村子。新潭古道从新城经何各庄、太清观、万佛堂,翻红庙岭,经桑峪,到达潭柘寺。历史上潭柘寺地区所产煤炭,大部分由这里运往山外。在万佛堂西,有一个地方叫黑地,当时就是运输煤炭的中转站。在红庙岭的古道上,有蹄窝留存。

门头沟山区的煤炭主要通过这三条古道运送出山,运输工具是毛驴和骡子。牲畜身上的驮煤筐叫拢驮,毛驴最多驮300斤,骡子也只驮500斤左右。一把儿大骡子5头,才驮1吨多煤。古道之上,驮队日夜不断,铁蹄日踏夜踩,历经千百年,才在石路上留下了蹄窝。

王平古道

北京西部郊区,特别是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王平古道层峦叠嶂的九龙山,俯瞰蜿蜒曲折的永定河。王平地区地处要冲,历经沧桑,自汉代开始遗存甚丰。其中纵横交错的王平古道,让人更能触摸到那历经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

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和一些分支古道构成。其中,玉河古道保存基本完好,有着上千年左右的历史;更有距今两千年左右的西山大路北道,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壮观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汇集,被称为“过山总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丰富的一个部分。漫步古道,你会依稀联想到古道悠悠、西风猎猎的远古情境以及商旅不断的古道盛况,当然还有古道沿边日进斗金的商户,鳞次栉比,叫卖声此起彼伏。每日五、六千条赖以长途运输的驼马浩荡而至,千磨万击,蹄窝遍布,而且有时拥堵,构成了一幅蔚为壮观的昔日风景。王平古道两侧遗迹众多,不胜枚举。蹄窝遗存、马致远故居、关帝庙、三义庙、各种碑志刻石、关城、碉楼,更有囚禁宋徽、钦二宗的大寨也散落其中。古道上的牛角岭关城是当时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被称为西出京西古道的第一隘口。韭园至牛角岭关城段古道,仅是西山大道北道中的一个精彩的局部。王平古道中保存尚好的路段还有:西马各庄段、石佛岭段、落坡岭段、王平口段。峰口庵段等;其中,尤以石佛岭路段最为为极致。石佛岭古道掩映于山腰与雾霭之间几乎几无行路;古道蹄窝更加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叹为观止!

庞潭古道

京西古道由三条主要大道构成,除了王平古道之外,还有连接潭柘寺的是庞潭古道与芦潭古道是如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您或许想象不到,这座千年古刹周边当年又是一种何样的活色生香……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数条大道通达北京城。其中的一条因是从石景山区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潭柘寺,故称“庞潭古道”,又称西山大路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这里也是京西古道除了王平古道之外最为重要的一条古道。保留较好的是苛萝坨村至戒台寺段,大约徒步半小时左右,接上去戒台寺的108公路。

庞潭古道到村过娼妓桥,南行上山的古道保存较好,然后在石佛村西北方向的石牌坊,与芦潭古道汇合,分为前往戒台寺和潭柘寺的两条线路。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间的一段保存完好。石佛村、秋坡村、岢罗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与戒台寺的进香活动关系密切。临近戒台寺的古道,开始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路段,香道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戒台寺近在眼前,但又与潭柘出现分野。于是不同线路间既有汇合,又有分叉。其中和石佛村的石牌坊是两个主要节点:庞潭古道在过娼妓桥分为两路,一路南行从三条鱼(坡)上山前往戒台寺,一路西行到西峰寺,上南山穿过秋坡村,再至戒台寺。而石牌坊则是一个四叉路口,既有穿石佛村过来的芦潭古道与庞潭古道汇合,同时又分为前往戒台寺与潭柘寺的两条线路。、秋坡和石佛这三个因戒台寺而建的村子,演绎着进香古道上三种不同的传奇。

“岢罗坨”这个村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尽管关

于村名的来历流传着好几个版本,但都与戒台寺进香有关。村里新近建了水景工程,是将临河沟居住的人家打造成小桥与流水同在的景致。其实这些小桥想要复制的,是古道上那座残存的娼妓桥。该桥建于明代,因民国时的一场山洪,原本三孔的拱桥仅存一孔。桥面上连接大青石的铜铆钉已朽坏,留下很多“工”字形疤痕。桥身不过十余米,在周围一片现代性建筑的包围中,愈发显出它的风尘感。桥的捐资修建者是全国各地的妓女,因身份特殊,进香时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不能由寺的正门进入。和常人相比,她们被看成罪孽深重的人,特别需要救赎。由庞潭古道过来的香客,到了需要踏过一条河沟,若遇山洪暴发,行走极为不便。桥在佛教中就有“渡化”之意。由娼妓在这里集资建桥,既是对香客的“善举”,对自己又有赎罪之意,以桥为替身,在千人踩、万人踏中洗赎罪过。听村中老人讲,在捐资的妓女当中,还包括后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娼妓桥可以说是现存古道的起点。过桥往南,穿过一个门洞,就进入一段长约四里的爬山古道。这段古道保存相对完好,路面中间用大块石平铺,边上则用卵石铺砌。可能是过去种地时不断蚕食的原因,前面一段成了羊肠小道,且与正在施工的108国道辅路相交的地方,古道被拦腰斩断。继续往山里走,古道渐入佳境,完好的路面和草木掩映,让古道有了幽深和静谧之感。听一位村民说,过去在108国道建成前,这是村里与石佛村相通的唯一道路。但路人已经很少,偶尔碰见几个在附近架设高压电线塔的建筑工人,只有路边熟透的桑葚会诱惑他们停下运送钢件的脚步。快到山顶时,路面随着山势平缓不断加宽,甚至能看到三轮车碾过的车辙。

千年古刹外的香艳之地与戒台寺紧邻的秋坡村,虽然在现存的古道上地位不及与石佛村,但“赶秋坡”与“耍戒坛”自古就是齐名的。随着每年四月戒坛庙会的举行,五湖四海的香客都聚集到戒台寺,除了听佛、求戒、许愿、还愿,也有闲游、踏青的。京西古道研究者董学勤说,秋坡是在戒台寺之外一个重要的落脚和娱乐的地方,各地的妓女(以歌妓为主)也相聚而来,用她们的歌舞增添了耍戒坛的热闹气氛。

就“赶秋坡”,清代不少文人都在诗中写到过。经过了文人骚客的吟咏,“赶秋坡”逐渐成了戒坛庙会期间人们前往凑热闹、歌舞玩乐的代名词。如今向秋坡村的人说起昔日的“赶秋坡”,在老辈人当中也知之甚少。此外,关于村名“秋坡”的来历,人们也是莫衷一是。秋坡村处于马鞍山108国道下的山腰上,但听村里老人讲,村子所在地过去是戒台寺和尚的菜地,真正的“秋坡”是指马路上的那块坡地。秋坡村的形成和石佛村相似,起初也是住着给戒台寺干活的雇工。“秋坡”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最早这里种地的秋姓人;也有人说过去有乞丐到戒台寺打工,祈求能有一块山坡地安身,因此叫“求坡’,后演变成“秋坡”;还有的说是由戒台寺的僧人赐的名儿。虽然说法不一,但村人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与戒台寺关系密切。”

芦潭古道

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为京西古道南路之一路古香道。沿途经长辛店、东王左、沙窝村、辛庄、大灰厂、石佛村、到戒台寺再翻过西峰岭经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达潭柘寺。

京西古道最为金贵的进香古道芦潭古道的一个重要用途——进香古道。当年乾隆皇帝到戒台寺、潭柘寺进香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御道,古道保存基本完好,途中有一精美石制牌坊,雕刻精细,成为昔日御道鼎盛的见证。早年间居住在潭柘寺、戒台寺、两寺周边的村民称周围十三个自然村落为里十三,即赵家台、阳坡园、王坡、草甸水、贾沟村、平原村、南辛房、北村、南村、东村、鲁家滩、秋坡、石佛村。据当地人讲以前这里有“里十三的姑娘不远嫁”之说,可见当年这里生活一定富足殷实。

石佛村三样秘密宝贝笑傲江湖

石佛村位于卢潭古道之上。让石佛村民引以为荣的有三样东西,穿村而过的石头道、村北山崖上的摩崖佛像、村口的石牌坊。在他们眼中,芦潭古道因为道路宽阔平缓,历史上康熙和乾隆皇帝由此前往戒台寺进香,才算真正的“御道”。穿村而过的石头古道能在石佛村保留下来比较难得。村民们正发动大家给古道“整容”。先用铲子抠出石头缝里的泥土,再用扫把清扫。此外,还要把道边受到损毁的石头墙修补完整。村里的老人董勤说,“石头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饭碗,我们不能弄丢了。”

石佛村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古道旁边的一处摩崖佛像群。从现存的十多尊佛像看,有释迦牟尼,有菩萨、罗汉等,包括浮雕和立佛两种,造型和雕刻手法上各不相同。摩崖佛像的开凿与戒台寺明代重修有密切联系。寺庙重修时需雇用一批工匠前去造佛像,相传为了检验匠人们的手艺,这块崖壁就成了一个临时“考场”,让他们在此练手,以确保进寺造佛的质量。

从石佛村沿着西北前行一公里,可看到一座精美的汉白玉石牌坊。这块石牌坊最早创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时又经过重修。汉白玉栏杆上精细的垂兽与佛像雕刻相映,显得典雅而气派。

庞潭与芦潭古道在此汇合,到了石牌坊,戒台寺已近在跟前。这里曾是门头沟、丰台与房山三地区民众到戒台寺进香的必经之地。则成为那些古道暴走族们停下来拍照、歇息的重要站点。

历史地位

商旅故道

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过去城门洞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谐音作为标记。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所需,所以在康熙年间,作为“水门”的西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了。

出了阜成门一直向西,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磨石口村成为老北平市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于是第二年改村名为模式口。模式口一带还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因为被当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骆驼逃命才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出模式口,古道西行,从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

三家店成立于辽代以前,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因此它成了一个煤运集散地。所以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二、三十家。

这里曾经是一所会馆。当年出外经商的山西商人远赴京城时每每路经这个繁闹之地,于是明朝年间他们便集资修建了这所山西会馆。

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运煤的需要,河上架起了木板桥,直到1921年,北洋政府拨款30万大洋,横跨永定河修筑了这座由法国人设计的北京地区最早的洋灰桥。

跨过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脚下的琉璃之乡。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明朝初年,扩建京城、筑造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有一半产自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琉璃厂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这让琉璃砖窑的炉火一直旺盛到了今天。

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它翻山越岭地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口王平口。这段从模式口到王平口32华里的古道被称做西山大路的北道。站在王平口关城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古驿道密如织网般地尽现眼前。

早年间,每到秋季,京城内外的有钱人家就开始忙着买牛套车,前往西山窑头采买煤炭。

一般地,从“煤门”阜成门出城,径直西去,便踏上了进入西山的大路。一路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北道。另外一路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的古道,这是西山大路的中道。相传五代时期,有一个叫刘仁恭的军阀在这里占山为王当了土皇上,他自行设置了玉河县并劈山开道修了这条路,所以后人也将西山大路中道称为玉河古道。

在这条古道的中段,有一个叫圈门的地方,以圈门为起头儿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条13华里长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今天北京门头沟区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圈门这个地方是因为这座带券洞的过街楼而得名,这个过街楼就是门头沟之门,形成于此地的村落叫做门头口。

圈门可以说是京西煤业的发祥地。以前老北京有句俗话: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就是对到圈门一带走窑而言。

在圈门过街楼的北侧,有一座古老的窑神庙。相传腊月十八是窑神爷的生日,所以过去每到腊月十七这天,都要由各煤窑的窑主摊钱,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清代管理京西煤业事宜的机构就设在此庙。1949年以后,这里还一度成为北京市京西矿区政府驻地。

古道穿券门洞而过,然后顺着被称作门头沟的沟谷前行,就到了京西第一要隘峰口庵。登上峰口庵关城眺望群峰,只见青山揽翠,沟壑藏金。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这段13米长的小路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古代,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提升等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运行,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历经七八百年形成如此奇观。

历史上,从今天石景山区的庞村也有一条进入西山的大路,这就是西山大路南道,这条南道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这样,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然后继续延伸西去。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

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王平口汇集了各条古道,可谓咽喉,因此号称“过山总路”。

在王平口的东边,有一个小小的安家滩村。这里不仅出名,还是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今天,在这个已经荒弃了的村子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用烧制砂锅剩下的焦渣铺成的。元末明初的北京有“砂锅做饭斗量柴”的说法,据说因为这个传闻,当年的朱元璋便以为元大都太穷,于是他把这座前朝的都城封给了四皇子朱棣。其实朱元璋有所不知,砂锅是用沙子黏土烧制的锅,煮饭很香;“斗量柴”的柴则指的是煤。

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里山路,就到了斋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的山上建有寺庙,寺庙的僧人在庙里施粥以行善,故名斋堂。

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径川底下村。川底下是北京郊区最好地保有了清代村容风貌的村落,今天这里几乎家家开客店、户户飘酒旗,一如旧时的古道驿站,令人仿若身处昨日。

古道从川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如今,现代化公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因为地处门头沟煤炭采空区,为了安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山里的一些村子便已全部搬迁。那些从前因古道的兴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随着古道的荒废而成为断壁残垣。古道失去了路的功用,周围的一切也就被人们断然遗弃。

时光回转几百年,那时的北京城,天刚放亮之时,远山近水,都在一片静谧之中。而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声声十里相闻,骡马嘶鸣缕缕飘传。店家迎来送往,商队络绎穿梭。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只能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当中。

烽火边关

北京北部和西部连绵多山,通常居庸关关沟以东、直达渤海之滨的山脉被称为燕山山脉,其中,北京地区的部分又称作军都山。关沟以西,南抵拒马河畔的太行山地,称为北京西山。

苍莽西山自古为北京的西部边陲,历代王朝多在此设关筑边,以防御西来之敌。

西山南北连绵二百多里,东西纵深百余里,在历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心目中,它都是千山拱护的神京右臂。但是,作为帝京天然屏障的西山,却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天险。西山山脉高不过一两千米,而且山间峡谷隘口众多,所以各个朝代均在此修筑长城。但西山的长城,并非完全相连,而是在关隘之处断续修筑的长城,险峻之地,自可借山体作为屏障。这样,京西的关口就成了防御的重中之重。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燕国的西部边界起,西山就开始在道路的难守易攻之地设置关口。大道为关,小道为口,仅元明清三朝在西山就设关口22个,这些关口平时为内外通衢,战时则是军事要塞。每个关口都建有关城,正中的券门通行货物、车马和行人,两侧的小圈洞用来存放兵器。

明朝,强敌在北方,居庸关八达岭一线长城为外长城,设重军把守,而京西地区属内长城边关,列兵布防而已。天子们本想凭长城之险御敌于国门之外,却不料1449年和1550年内长城防线两次被攻破,其中第一次,御驾亲征的明英宗甚至做了蒙古军的阶下囚,史称“土木之变”。从此明王不敢懈怠,开始大力加强西山防御。

天津关在明代被称为“紧要”外口,它位于进京古道和内长城的结合部位,是西山防御西北来犯之敌的第一道边关。明军首先在这里置关设险,再于天津关西北处的制高点黄草梁上加筑烽火台。

海拔一千七百多米的黄草梁上有七座烽火台,至今保存完好。烽火台之间有城墙连缀,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像这样的烽火台当时在内长城沿线建有近1500座。

不仅如此,天津关东面的沿河城地区更是咽喉之地。沿河城扼两道山口一条水口,西山中地形之险山谷之雄莫过于此地。除了敌楼,明廷还在这里修筑城堡,并设守御千户所驻防,驻军最多时达两千多人。而在沿河城南面的斋堂再建城堡一座,相对于沿河主城而称之为斋堂辅城。斋堂辅城与沿河主城形成了犄角之势,便于战时的相互增援。

遥想当年,险峰峻岭之上,铜墙铁壁矗立,重关壁垒,一可当万,故宫大墙内的帝王们,方才寝食得安。

王平古道,位于北京西部郊区。

北京西部的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王平古道层峦叠嶂的九龙山,俯瞰蜿蜒曲折的永定河。

元代散曲大家马致远故居就在这古道的旁边,也就自然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京西多古道,这源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物产资源。京西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京西古道为薪。

从王平镇韭园村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登上九龙山顶,顺着山梁西行约三个小时,便到了峰口庵,一道关城横亘在山的垭口处,古道穿城洞而过,这就是号称古道中路第一隘口的峰口鞍关城。关城为拱型结构,大体完好,是当时玉河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遥想当年,关门一开,商旅出行,骡嘶马鸣,驼铃十里,商队络绎,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已经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关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会集于王平口再向西延伸,可谓咽喉,王平口因此号称“过山总路”。今天我们要探寻的就是古道中路西段最为精华的峰口鞍段。沿着荒草丛生的古道穿城洞而过,路几乎被灌木掩盖,向前钻出灌木丛,一片壮观的“蹄窝”赫然在拐弯处呈现,这就是期盼中的京西古道最壮观的路段。虽然已经在照片中看过了很多次,但真正走进它还是忍不住惊呼。薄雾笼罩下的古道透着一丝神秘,静静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沿山凿出来的石路被得得得是平滑,泛着细腻柔和的光泽,很难想象这光滑的路面和旁边粗糙的山体居然是同一种石材。在十余米的路段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约百余个,略有规则的向前向后排列而去,密集清晰,鬼斧神工。古道一直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薄雾里,那些古老的故事似乎也就此蔓延开去,任凭你的思绪飘得多远,想象多么丰富,它都能承载下来。

文化活动

庙会香道

在北京西山,群峰之中,寺庙众多。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和百花山的娘娘庙,以及颇负盛名的妙峰山,自古是京西一带祭祀社神的圣地,也因此形成和遗存了记载着宗教与民俗活动信息的进香古道。

古刹戒台寺,始建于隋代,素有“神州第一坛”之称。明清时期开始,每到四月花开时节,天下游僧、四方香客便来此朝佛进香。而京城的百姓也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前来耍戒坛、赶庙会,游春踏青。一时间,“古道青山杨柳暗,马蹄单缠绕门烟”。

一般地,到潭柘寺和戒台寺进香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从卢沟桥起,经长辛店西行上山,穿石佛村而至石牌坊先到戒台寺。然后翻越西峰岭,走过几个村庄。香客行程几十里,便终于到了这座“京都第一刹”。

在这条已被108国道覆盖的山路中,尚还较好地保存着从石佛村到戒台寺之间长约两公里的古道。这段古道平缓,易于行走。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

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驻足之处是路边山崖上的摩崖造像。可以想见,当年赶往戒台寺烧香的善男信女们走到这里,已是未到寺庙先拜佛。这里曾有一处永庆庵,而“石佛村”一名便是因了这十八尊雕刻于明代的石佛得来的。

另一条进香道实际上就是西山大路的南道,它越过西峰岭后与卢潭古道会合直达潭柘寺。

据《宛蜀杂记》记载,戒台寺庙会期间,“天下游僧毕会,商贾辐辏,其旁有地名秋坡,倾国妓女竟往逐焉,俗云赶秋坡”。明代,赶秋坡的妓女们在古道途径的岢萝坨村集资修砌了一座汉白玉单孔石拱桥,这座被后人称为娼妓桥的石桥见证了古道曾经的繁闹。

鲜花盛开的季节,西山中另一处回荡着欢声笑语的地方是妙峰山。到妙峰山娘娘庙的进香古道多达六条,可见其香火之旺。古香道上的标志性建筑是茶棚。当时,殷实人家出钱,沿路支棚结彩,烧粥煮茶招待进香者。古香道上每隔数里便建有一茶棚。琉璃渠村的万缘同善茶棚是其中最大也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朝山膜拜的人经过这里,首先要烧香参拜,然后才能在天棚下面打坐休息。

泡桐树下,放飞思绪。

古香道上,山间铃响香客来,络绎前行的人们一路朝顶进香;山路两旁,摊棚林立;人来车往,热闹非常。而如今的花开四月,妙峰山上,今人有幸也可以置身于这样的一幅景象之中了。

古道村落

麻峪村、大峪村、东辛房、门头口、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老虎窑、峰口庵、黄石港、十字道、王平口;

三家店、永定河、琉璃渠、愁儿岭、斜河涧、水峪嘴、牛角岭、桥耳涧、马各庄、石古崖、色树坟、王平村;

芹峪口、苇子水、田庄、淤白村;

斋堂村、白虎头、牛战、娄儿岭、沿河口;

卢沟桥、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石佛村、戒台寺、罗锅岭-西峰岭、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潭柘寺;

古城、庞村、永定河、东辛称、西辛称、栗园庄、何各庄、太清观、万佛堂、桑峪、潭柘寺;

庞村、永定河、卧龙岗、栗园庄、石门营、石厂、苛萝坨、罗锅岭、潭柘寺。

有关诗歌

《京西古道》

文/李聿子

从一根藤攀援而上

元朝不远

那个著名的秋天与迎面而来的早春

一起走进它的荣枯

想象着一棵树的年轮

我已悄然变老

三个诗人远没有一只乌鸦幸运

它的叫声

成为散曲里

一个谐音

大都(DU止歇在千年之外

元朝偌大的版图上

无法找到蜿蜒的曲线

你只是幸存下来的国土上

一支小令

无论深秋早春

还是一座桥的记忆

浮华不过是一场梦

只有思绪在桥心荡漾

此时

无根的风飘在口外

相似的人同在桥上

村落里的赵钱孙李们

和马致远一样

都是时令的主人

听月李飞骏聿子的到来

只是让这个秋天多了三片落叶

2012年2月27日

号外1:

《我是马帮的传人》

文/李聿子

马队将最后一缕光线

踩进蹄窠

我已身在京西古道

当年的祖父

偷运过私盐

当年的父亲

赶着驴骡

押运过弹药

我是马帮的传人

趁着夜色

我要将一个女人贩运出城

2010年11月8日

号外2:

《读信息》

文/听月

你说把一生的快乐分我一半

整个夜晚就潮红起来

你留生死恋给《诗经》中的女子

我就把《诗经》埋在

三千尺的地心独自研读

京西古道你偷运私盐的祖父走过

你要用那条路再将一个女人贩运出城

我想该买通那条路上的古关吏

并在沿途备上汗巾

2012年2月29日

号外3:《天净沙:秋思》

文/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赞(0)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用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在本文留言评论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